一、一种新的大学模式
——创业型大学在国际上日渐崛起
1.创业型大学产生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国外的一些大学发展的职能定位从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也就是说其角色不单单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和知识储备,而是更加重视致力于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更加重视与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相结合,更加重视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创新辐射作用,国际上将这种新的大学模式称为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一些教育家和著名学者认为许多应用型和研究型大学未来将向创业型大学演变。
创业型大学模式的理念是为了应对大学内部发展和大学外部社会发展的挑战和需求,一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型大学首先调整其传统职能,在长期探索和创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学校师生的共识,渗透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大学文化,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沃里克大学,荷兰的特兰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都是创业研究型大学,较强的应用型大学也开始往创业型大学发展。
2.创业型大学特点
发展高科技、催生新产业是创业型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其共同特点是:与经济社会紧密契合,崇尚解决现实问题,以发展高科技、催生新产业为目标和使命,与企业、行业、地方区域和政府建立紧密的新型合作关系,资源多元化。
2006年,著名的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公开宣称自己“在通往创新型大学的征途上”,“面对激烈的国际知识竞争和创新竞争,决定采用‘创业型大学’战略原则”。
去年我去台湾时访问过的台湾中兴大学也是一个创业型大学,为地方特别是台南区域经济服务,强化产学官合作办学,大陆一些地方大学也去宝岛取经学习如何创建创业型大学。
美国大学经历了一个教学—研究—创业的线性发展过程,即从教学型院校发展到研究型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这两次重要变化被概括为第一次大学革命和第二次大学革命。
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地方大学基本不能解决地方上的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只是停留在学科层面,没有进入到社会服务层面。
对地方高校来说,有两种可能的创新发展战略选择——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前者以科学研究和智力资本产出为主要目标,后者以创业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
对应用型地方工科高校来说,建设创业型大学可能更是一种战略目标选择。
地方高校如福州大学等率先在几年前进行创业型大学培育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最近提出“十二五”期间把创建生态性创业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
创业型二级学院这一个想法,生化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内部讨论了两三年,我们生化学院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工科二级学院,可以通过非线性途径发展方式,通过教学型学院发展的快速积累,“十二五”期间要为创业型生化学院建设目标打下基石,通过十年二十年努力向创建成为创业型生化学院跨越转型。二、为追求创业型生化学院树立目标:“十一五”期间打下的基础。
1.创业型生化学院建设的教学和科研基础
生化学院成立六年来建成了一批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我省新建本科高校中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我省首批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省级引进海外大院名所合作载体、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建设点等,参与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参加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
六年来,学院与一批龙头科技企业和部分市县区域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派出省科技特派员、省块状经济服务专家、省双服务专家等55人次:拥有一批能为企业行业提供技术支撑的科技专家、为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的智囊人物等;为企业行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应用型“三实”创新创业人才。
近年来,生化学院除承担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外,大部分都是产学研合作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占90%以上,与行业内数十家科技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服务等合作,科研经费每年大幅增加,通过产学研合作、反哺办学,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带来了多元化的办学资源。
2.创业型生化学院建设的理念和文化基础
——内涵表现:创业型生化学院建设的内涵表现是其办学精神、价值观和使命感,按照学校的“崇德、尚用、求真、创新”校训精神,生化学院提出院训为“实学实效、创新创业”,学求之于实,实化之于效,新创以实学,业创以实效;生化学院的目标使命是造就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三实”创新人才,建设我省乃至全国农副产品生化制造特色的学科高原和高峰,培育“科学人文、和谐创新”学院风骨和精神,这也是生化学院价值观的体现。
——学院组织与管理:强调组织对外部关系的反应性、适应性,强调知识生产的效率,注重办学资源配置的效益。
——人才培养:生化学院在国内同类院系中率先提出“实学实效”工科教育,强化“三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创业人才的理念和模式,增强工程学科办学的应变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
——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导向,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生化学院集聚化学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材料工程等工程学科,将过程工程与技术服务农副产品资源深度利用新兴领域,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率先提出和培育了“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新兴学科特色,发展高科技,孵化、催生、服务和技术支撑地方的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新兴战略产业。
——社会服务:校企合作、技术转移、参与经济发展,强调融入浙江、面向“三农”,服务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新兴战略产业,注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科研价值”、“商业价值”和“创新价值”三结合,通过技术转移、产业扩充与技术协助、创业发展、产业合作教学教育等形式积极进行产学合作,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培育“科学人文、和谐创新”学院文化,强化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教育,特别是“开拓、创新、坚韧、吃苦、灵活”的浙商创业精神,传播先进企业文化并和校园文化相交融。
三、为建设创业型生化学院打下基石:“十二五”期间战略措施
1.两个地
从铺天盖地,发展到顶天立地,前几年重在冲高端平台,2010年重在实施盖地、立地的战略,2011年进一步强化重在盖地、立地战略。
辐射地方,脚立大地,螺旋式上升,突围发展。
2.三个载体
生化学院通过顶层设计,扩大产学研合作服务面,提高服务效率,以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构筑“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推进载体:
——和企业“点对点”产学研合作载体:已与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中心及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和行业“点对线”产学研合作载体:成为了全国和省市学会专业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的主任委员单位、技术支撑等,获批为产学研结合的首批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领头人单位,服务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新兴产业,通过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等的联合研发攻关,有效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也有效提高学院的科技服务能力。
——和地方区域“点对面”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学院与一批省内市县建立了院地合作关系,并且逐步将合作从省内扩展到省外。
3.四个服务
“四个服务”为:服务企业科技进步、服务行业科技指导、服务地方科技决策、服务社会科技普及。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有了强的为企业、为行业、为社会的服务能力,就有强的产学合作能力,才有高水平的应用科研能力,才有高质量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才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合作、开放办学是办学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最有力的武器。
4.五个内容
生化学院以“项目+人才+平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优化集约人力和物力资源,集成多学科交叉优势,发挥学院科技和教育创新平台的辐射作用,增强对重大科研和现实问题的联合攻关能力,一方面强化内涵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外延拓展,点线面结合加强重点合作,聚焦产学研合作五个重点内容:
——解决工业企业研发过程中的工程、工艺、产品开发等实际问题;
——聚焦产业高端,建立共性关键技术重大平台;
——着眼于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瞄准企业明天甚至后天的技术难题,全面集聚、培育、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发挥战略思想库的作用,服务科技战略规划等;
——培养和输送企业产业一线所需的“三实”创新创业人才等。
5.六个合作
以服务型开放办学为定位,开展社会合作和反哺办学,生化学院提出“六个合作”为: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地合作、校研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
生化学院努力追求在六大合作中转化知识、创造知识,提升地方企业创新水平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努力追求在六大合作中培养学生、锻炼师资,提升工程学科实学水平和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在六大合作中实现学院、社会共赢发展。
6.八个建设抓手
“十二五”期间教学、科研、服务和文化建设八个抓手:
——承接大项目:赶快进一步擦亮“科技”金名片;
——培育大成果:集聚优势,拉高标杆;
——搭建大平台:先抢占制高点,再打扫主战场;
——构建大团队:我们并不能干,但是团队让我们走得更远;
——推进大合作:开放和合作是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己的最有力武器;
——深化大服务:有了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才有高的应用型工科办学水平;
——积淀大文化:办学院说到底就是办学科、办文化;
——促进大转型:以通过非线性途径发展方式,为从教学型向创业型转型打下基石。
(2011年8月22日,在2011暑期生化学院(秀州)务虚扩大会上的发言实录)
●工科的价值取向具有明确的实用主义,工科生和工程师做学问必须要实用。但我们生化学院的工科办学不能实用主义化,工科学院师生的做人不能实用主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