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学实效”教学,争取“又高又快”发展
最近,生化学院大量的系列学科建设工作和紧张的迎评促建冲刺工作交递进行,大家没日没夜没假日地工作,十个手指弹钢琴,每个小时都很珍贵……
一、评建工作是助推器
——办学创新是灵魂,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评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大好的机遇。
通过迎评明确三个问题:办成一个什么样的生化学院?怎样办?目前办得怎么样?
——目标使命不明确的办学是没有前途的;
——没有特色的办学是没有出路的;
——没有文化和精神的办学是没有灵魂的。
对一个二级学院来讲目标使命非常重要,因为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领头人理想的体现,也即是“你到底想办成什么样的学院”。
二、工程教育4个目标和4个建设
——为了目标而努力建设
4个目标
——培养“三实”工程人才;
——提高工程学术水平;
——提升工程学科层次;
——打造学院工科品牌。
4个特色建设
——“实效实学”工科教学建设:“实效实学”工程教育、强化“三基”培养;
——“集成、交叉、开放”科研和学科建设:“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优势学科;
——“能力为本”学工创新平台建设;
——“科学人文、和谐创新”学院文化建设。
三、“又高又快”发展策略
——为了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生化学院能否争取“又高又快”发展,决定能在否夹缝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1.尽快挤上高速路
目前往往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2.赶快抢占制高点
先抢占制高点,后打扫主战场。
——夯实基础,抓住学科建设龙头,夹缝中寻找新领域,发现新的生长点。
——“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特色打拼,品牌打造”。
打造社会品牌3个关键:强化理念,扩大开放,形成特色。
——厚积文化。
四、工程师培养与造就
——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生产力,
工程师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生产力的创造者,
工程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一主力军,
工程师是国家第一紧缺人才。
我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科技农业两大主导产业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师人才。
一方面,一大批没有受到应有的工程技术训练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找到大量急需的实用人才。
企业家眼中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目标不清晰,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工科毕业生不懂经营、管理,缺少人文修养。
五、强化“三基”培养
——不但要“成才”,更要“成人”
生化学院本科培养计划中明确了我院近化类专业的强化“三基”培养人才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工程、工艺、设计和学科交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具有从事生产、研发、检测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市场头脑、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等基本素质。
“未来的工程人才必须是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身的高水平人才。”
——不但要“成才”,更要“成人”,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基”全面发展。
六、造就“三实”人才
——“办能兴国的教育、种能结果的树”
生化学院明确了人才服务面向定位:融入浙江,面向全国,为我省先进制造业、现代科技农业培养紧缺的近化类专业相关行业第一线的具国际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人才。
服务我省两大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科技农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进一步融入到浙江主导产业中。
培养“三实”人才
——是生化学院的事业使命所托付,
——是生化学科的行业特点所决定,
——是生化学子的自我发展所需要。
“办能兴国的教育,种能结果的树。”
七、生化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思考:借鉴、传承和创新
从1980年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化工系创办27年的发展历程中,依托20余年中德合作办学,借鉴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务实”高等工程教育经验,秉承浙大的“求是”学风,传承中国传统教育“实学”理念,结合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实际,根据学校“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观念,生化学院倡导科学精神,培植人文素养,孕育和谐心灵,激发创新思维,凝练和培育了“科学、人文、和谐、创新”的学院文化,创新提出并实践了“实学实效”工程教育理念,强化“三基”培养,造就“三实”人才。突出“四大建设”,努力追求“四个目标”,融入浙江,主动服务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科技农业两大主导产业,培养第一线的具国际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人才,同时成为应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贡献、社会服务的重要创新创业基地。
八、根据行业人才需求、专业特点分析,确定人才培养任务
1.生化学院化工、食品、生物、制药、材料等五个专业都属于基于相同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工程、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近化类工科专业,是典型的“过程工程”学科,学科交叉特色特别明显。
2.五个专业相对应产业都是促进社会、工业、农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核心基础产业。美国和德国的化学工业都是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产值的六分之一是由化学工业提供。全世界四分之一的GDP和四分之一以上的工业利润来自化学和材料工业,食品工业已成为全球、全国最大的行业。
3.五个专业相关的行业都属于浙江省两大主导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中的生物制造、化学制造,现代科技农业中的农产品化学加工和生物加工等。2007年,浙江省提出的十一五重点扶植的我省国民经济影响面最大的九大行业中就包括化工、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
4.五个行业的企业都是科技型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发展快速,但大部分在基层,第一线紧缺和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2007年省高教会议中,吕祖善省长提出培育浙江省十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包括生物、医药和材料。
5.五个专业在浙江本省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足,大量是靠省外特别是中西部高校毕业生在我省这些行业就业。
6.五个产业推进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又培养了大批的企业需要之才、行业精英之才、国家栋梁之才,五个产业内的优秀人才都是在基层和第一线成长起来的。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生化学院实际,我们提出生化学院五个专业的主要任务是:融入浙江,主动服务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科技农业两大主导产业,为浙江省培养第一线的具国际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人才。
九、“实学实效”核心精神
浙江省省长在2007年4月提出:浙江省高等教育在“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强调“务实”,追求实际、实用、实践。
实学理念源于中国,中国传统实学强调实理实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际实效,近代又流传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已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国际性学问。日本实学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独具特色,对明治时期的富国强兵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实学作为“实业的学问,产业的学问”在日本社会深深扎下了根,日本高等工程教育更是强化“实学”教育。
生化学院在几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创新地提出和实践了近化类工科“实学实效”教育理念。“实学”亦即“实际、实用”,“实学”是实际而又实用的学问,学用一致,为现实服务,学贵适用,学贵实效,“实学”是过程,“实效”是目标。
“实学实效”的基本特点是“崇实黜虚”、“崇实求真”,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提倡求实求是,主张实践实行。
我们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苦干,学求实学,学见实效。通过“实学实效”教育,强化“三基”培养,为浙江省培养紧缺的近化类专业相关行业第一线的具国际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人才。
十、生化学院“实学实效”教育主要理念
1.强化“三基”培养,造就“三实”人才。培养具有工程、工艺、设计和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生产、研发、检测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企业家精神、市场头脑、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等基本素质的现代工程师人才。
2.强化教师“走进企业、走进行业、走进学术圈”,学生“接轨企业、接轨行业、接轨社会”。
3.学科建设以“融入浙江,服务两大主导产业”为定位,通过与企业、科研、行业、政府、高校、国际等六大合作拓展办学空间。
4.以工程和技术实学科研融入工科教学,教研互动,反哺工科教学,扩大学生视野、撞击学生思维。
5.推动“科学、人文、和谐、创新”学院文化建设,培育育人环境。
6.打造有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国际化背景的“双师型、三背景素质”师资队伍。
7.强化创新、创业、创造“三创”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实践“三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十一、以课程为纽带核心,构建“实学实效”教学体系
——打造“双师、三背景”师资队伍
——构建“三基”课程体系
——“工程技术实学”鲜活课程内容
——“产学合作”丰富课程形式
——“开放办学”夯实实践教学体系
——“能力为本”强化课程外培养
十二、打造“双师型、三背景素质”的“实学实效”师资队伍
采取培养、培训、锻炼、引进、科研促进及聘请客座或兼职教授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有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国际化背景的“双师型、三背景”师资队伍。
1.培养、培训、锻炼
(1)青年教师导师制:资深教师“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
(2)年轻教师参与培训、提高学历层次;
(3)丰富社会基层实践经验;
(4)出国学习交流。
2.科研促进师资层次提升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专业教学上也是骨干,教学效果也好。专业功底深厚,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不照本宣科,学生反映好。
“作为一个教师,教书育人是必要条件,从事科研才是充分条件。”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最近说:取得成果后,向学生们传输经验和方法,才能成为合格教师。
通过生化学院优势的工程科研水平,培育“双师型、三背景”师资队伍。
3.引进“双师型、三背景”人才
4.聘请客座或兼职教授
聘请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生化学院客座或兼职教授,作为“双师型、三背景”师资队伍的补充,特别是聘用一批富有经验的产业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5.培育生化学院“大师精神、大爱情怀”教师风范
秉承“求实创新、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矢志发展”的浙科院精神,践行“崇德尚用、求真创新”的校训,倡导“科学、人文、和谐、创新”的生化学院文化和精神,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活动,逐渐培育生化学院“大师精神、大爱情怀”教风。
十三、“三个实习”、“3+1平台”、“十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1.“三个实习”特色
针对新生对专业、行业了解不足的情况,开设“专业导论”,同时新增“新生了解实习”,让新生尽快开始“接轨企业、接轨行业、接轨社会”;二、三年级开设“认识实习”,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第七学期,安排进行“技术实习”,进一步加深对专业、企业、行业的认识和理解。组成生化学院特色的新生了解实习+认识实习+技术实习的“三个实习”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基础课程实验(训)+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训)+专业实验(训)+新生了解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内实践,结合实验室开放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和创新竞赛等课程外实践,构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平台。
2.“3+1平台”特色
针对五个专业特色和培养“三实”型现代工程师人才的目标,构建了以“学校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平台+学科交叉平台”的“宽、专、叉”教学计划体系,“学科基础平台”为五个专业共享,“学科交叉平台”由各学科分别提出5~6门课程汇总组成,供五个专业学生公选共享。
3.“十大模块”特色
针对学生能力体系培养体系和五个近化类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构建了能力体系的“十大课程模块”:(1)人文素质模块;(2)语言信息模块;(3)数理基础模块;(4)工程基础模块;(5)化学机理模块;(6)单元操作模块;(7)工艺学模块;(8)学科交叉模块;(9)工程与工程设计模块;(10)实践教学模块。
通过“三个实习”+“三个平台”+“十大模块”的形式,构建系统的“实学实效”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创新、创造、创业”等“三创”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等“三实践”的内涵。
十四、强化“三基”培养方案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实学实效”教学为主线,融入浙江,服务两业,培养第一线的“三实”创新人才为目标,按照“三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强化工程、工艺、设计和多学科交叉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培养
根据五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知识体系联系,设置了“三个平台”,构建了“十大课程模块”。
优化基础,增加工程、工艺、设计等方面学时数,各专业均开设和加强工程、工艺、设计等课程。
新生开设“专业导论”等课程,让新生尽快了解专业,了解行业。高年级开设“专业进展”等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科技动态。
2.强化生产、研发、检测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
构建新生了解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工程/技术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认证、检测分析环节等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课程外实践环节和国外实习实践等,培养学生生产、研发、检测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在35%左右,增加构建“三个实习”实践环节,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增加专业实验课学分,增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3.强化企业家精神、市场头脑、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等基本素质培养
通过构建人文通识课程、社会实践、“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知名学者、业内行家”课程与实践教学活动、企业现场教学、社团文化节活动等素质教育平台,构建国外实习实践、留学生交流、国际学术交流、师资交流、国际合作办学、“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课程等“国际化视野培育”平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企业家精神、市场头脑、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等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搬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亲临工业工艺流程现场,亲身感受企业生产环节和企业家精神。
十五、工程科研实学鲜活“实学实效”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教学体系的具体构成,解决学习依赖和思维依赖两个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独立思考、创新思维。
生化学院强化在基础课程阶段引入专业导向,包括由各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基础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专业内容、开设专业导论、新生了解实习等课程环节等,对低年级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在专业课程阶段强化工艺、工程和工程设计导向,加强工艺、工程及工程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每个专业都新增开设相关设计课程,并由有工程设计背景的教师任教。
利用工程实学科研促进近化类工科“实学实效”教学。利用获得的工程科研项目,教研互动,反哺强教,强化“实学实效”教学内容,科研鲜活“实学实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专业思维和兴趣,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工程实学科研,更能真正言传身教。
通过产学合作办学、文化建设等手段,强化大工程概念,在课程内容上,除传授专业知识结构外,还强化培养近化类工科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市场头脑、创新思维、国际化背景等基本素质,在人文课程、专业课程等教学中强化基本素质教育导向,同时聘请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知名学者进行课程和实践教学,引入企业文化、技术经济思想、环境意识、国际化意识、集成创新素质、最新动态等。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科研项目、生产实际等。
十六、“产学合作”丰富“实学实效”课程形式
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是当前近化类工科教学难以真正做到“实学实效”的原因之一。
1.企业现场教学
强化现场教学形式,将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让资深工程师直接在现场为“准工程师”们进行课程和实践教学;聘请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知名学者进行课程与实践教学,直接参与课程的具体章节教学。
设计等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了解现场生产过程,体验岗位工作环境,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将课堂搬到知名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企业的老总和总工在生产第一线为学子进行现场实践和理论教学,利用企业现场鲜活的工程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
2.案例教学
将教师和资深工程师实学科研、生产项目等作为案例引入工科教学,利用他们丰富的案例,组织课程与实践教学。将科研项目当做案例引入课堂教学的做法,既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资深工程师传道准工程师”教学
利用产学研合作开放办学,邀请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等传道“准工程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工程、工艺实践案例,组织课程与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这样做以后,同学们普遍反映进一步开拓了工程思维,了解了工程理念,体会了企业文化,争取早日实现由“准工程师”到工程师的转变。
4.研讨式教学改革
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挑出一些章节让学生自学自讲,教师引导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
5.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考试方法的改革、双语教学等
十七、“开放办学”夯实“实学实效”实践体系
构建以课程内实践为主且课内课外结合,以课程外实践创新学分为抓手,以能力为本的开放性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三实”工程师人才。
课程内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包括新生了解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基础实验、特色课程现场教学、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挑战杯科技作品、新苗计划等科研训练、国家数模竞赛、省化学技能竞赛、省化工设计竞赛
等学科竞赛和暑期社会实践、青协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
十八、“2233”学工建设,强化课程外能力培养
“两个氛围”营造育人环境:通过科学氛围与文化氛围两个氛围的大力培育,营造学风优良的育人环境。
“两个引领”助推创新成才:通过“三实”人才——“80后”榜样和“三实”人才——长者的榜样的两个引领助推奋发努力,创新成才。
“三个平台”促进培育成人:通过构建生化学院“新生教育平台”、“贯穿四年的专业、就业、创业平台”和“学工文化平台”在内的学生工作“三个平台”搭建学工平台。
“三个社团”展现“三实”风采:形成以“准工程师协会”为载体的科技创新社团、以“文学、艺术、体育等协会”为载体的人文素质社团和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为载体的社会实践社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课程外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
培养“三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强化“三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实践”。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生工作密不可分,“实学实效”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课程外能力的培养,生化学院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有机融合,两手一起抓,形成了学生工作三大特色平台,形式更加多元化,扩大和丰富了学生工作平台内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独立思考、创新思维”。
十九、融入浙江、六大合作
——开放是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身最有力的武器
融入浙江,六大合作:与企业、科研、行业、政府、高校、国际等六大合作。
教师三个走进:走进企业、走进行业、走进学术圈。
学生三个接轨:接轨企业、接轨行业、接轨社会。
核心是开放: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进一步融入浙江主导产业中。
教学中的开放: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社会或业界中去。
让业界或社会人士走上大学的讲台。
专业设置、教育改革等充分征询业界人士的意见。
实践活动更多地依靠业界。
教学模式也要开放。
开放是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身最有力的武器:以“开放”为武器去统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十、面向二业、服务一线
——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全方位融入
面向二业:2007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同志代表教育部出席了由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的“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她强调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生化学院来说就是要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科技农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生化学院五个专业相关的行业都属于浙江省两大主导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中的生物制造、化学制造,现代科技农业中的农产品化学加工和生物加工等。五个行业的企业都是科技型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发展快速,但大部分在基层,第一线紧缺并大量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
我们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苦干,务求实学,务见实效。通过“实学实效”教学,强化“三基”培养,为浙江省培养紧缺的近化类专业相关行业第一线的具国际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人才。
二十一、“科研强校”首先在于强教学或者说强办学——“源”之不竭,长流不息
1.实学科研促进教学,反哺强教
制约工科教学发展现象之一:学生对专业缺少概念,对如何进行专业工作感到迷茫,为应付课程而读书;教师为完成课程而教书,有些教学过程中难以引入专业思维、引起专业兴趣、引发专业欲望、看到专业榜样。
关键手段之一:需要科研教学互动,科研反哺教学,促进人才培养。
2.实学科研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让办学更开放
工程和技术实学科研促进工科教学、反哺工科教学作用大,更能引导专业思维和兴趣,更有创新实学教学内容,更能引入产学研合作教学,更能真正言传身教,只言传没身教的教学实效是很低的,家庭教育也是一样。
科研搞不好,教学后劲就不足。
科研是“源”,教学与社会服务是“流”,只有“源”之不竭,才能“长流不息”。
3.科研促进“实效实学”教学内容和形式
“实学科研成果内化于课堂教学中去,才有十分有益的鲜活素材。”
改变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工程实际脱节的现象。
4.实学科研促进实习实践教学
5.实学科研促进实习基地
实学科研服务为载体,培育了一批集科研、产业、教学、实习为一体的基地。
6.实学科研促进毕业论文(设计)教学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实学科研和工厂实践。
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知怎么搞科研,没项目,没经费,又怎么能很好地设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呢?
7.促进工科教学师资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专业教学上也是骨干,教学效果也好。专业功底深厚,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不照本宣科,学生反映好。
“作为一个教师,教书育人是必要条件,从事科研才是充分条件。”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最近说:取得成果后,向学生们传输经验和方法,才能成为合格教师。
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要求:指导教师有无科研工作背景非常重要。
二十二、以工促农 科技创新——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学科攻坚突破
胡****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工促农长效机制”。同时指出,“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生化学院在学科建设上要继续紧紧抓住“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特色方向作为突破口。对可再生资源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实力,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工促农”,“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省乃至全国农副产品加工领域,还是以农业和食品等学科为主体,但与生物、化工、材料、制药等学科进行集成交叉、协同作战态势已成为一个方向。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材料工程五个系,我校努力探索农副产品加工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前沿,举全院之力,集成化工、生物、制药、食品、材料等优势学科,依托浙江省应用化学重点学科、校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研究所等,选择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作为攻坚突破口,在此交叉学科领域进行了多年创新培育,与我省的农产品食品加工和石油基化学化工等强势研究方向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独树一帜,形成创新优势特色,具有突破性和创新力。
发展“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是属于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迫切趋势,也是推进我省先进制造业(化学与生物制造)和现代科技农业(农业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三、专业、就业、创业教学有机融合——“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知名学者”教学系列
为强化产学研合作办学,丰富工程教育内容和专业教学形式,强化校企、校校、校研、校行、校政、国际合作等六大合作,帮助学生扩大专业视野,了解企业动态,关注行业前沿,培养创业激情,促进“实学实效”教学,强化“三基”培养,造就具国际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人才,生化学院开展“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知名学者”课程和实践教学系列活动。专业、就业、创业教学有机融合,不仅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在校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讲解企业文化培育、产业发展案例、艰苦创业历程等,或在生产第一线为生化学子进行现场实践和理论教学,讲解国际上行业前沿发展和动态。
二十四、“文化软实力”让学子自豪、学者向往、社会聚焦
一所大学可以没有文科,但是不能没有支撑的文化,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文化氛围是一所大学的魂,学校的文化是“泡菜坛子”,是出人才的重要条件。
相较于我党往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此次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文化。胡****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报告里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等新名词。
一所大学或一个二级学院或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大学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更是一种魅力所在。如果一个二级学院有自己的文化、有魅力,就会使得这所学院成为众多学子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有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对于已经进入这所学院的学子来讲,它的魅力就是学子的自豪、骄傲,而这种自豪、骄傲和魅力就会成为一种激励,使其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对学院的自豪自信感能否显著提高是办学是否有效的一个主要标志。各地的企业家、资深工程师、知名学者等也会与这样的学院进行热情交流和合作。
生化学院倡导科学精神,培植人文素养,孕育和谐心灵,激发创新思维,凝练和培育了“科学、人文、和谐、创新”学院文化,办学不但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还要培育学院文化,还要追求引领社会文化的目标。
科学是树,人文是土壤、阳光、空气、雨露……
二十五、工科的两个社会文化引领
——经过多年大学文化熏陶、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带着理想信念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
——借助产学研“联合体”辐射,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也是大学引领社会文化的又一种表现方式。
用大学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所培养的人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2007年11月23日,分别在学院教工和学生大会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