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江泽民提出的历史认识和国家战略目标以及已故邓小平所提出的国家利益的定义“24字”方针,中国又是如何描绘21世纪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呢?中国在国际领域的国家战略的关键词汇是“多极化”,而且“大国之间的调整”是关键。中国把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与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并希望通过确立如下两点来“建立公正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确立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普遍繁荣”;(2)确立“相互的安全保障”;(3)在推进多极化的过程中,坚决贯彻“不结盟”方针。
1999年10月,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的江泽民就“中国人民的基本价值观”作了如下全面阐述:(1)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就是最大的人权保障;(2)把“独立自主”作为立国基础,创造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近代一百多年中抵御外国的入侵,终于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3)参与吸收并不是简单模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模式,但都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必须走民族统一与团结为基础的中华振兴,最终使中国成为关系到国内56个民族的根本利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以实现“重视民众的自古以来的中国文明”同社会主义统一为目标的价值观。由此看来,中国21世纪战略的国家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1)振兴中华;(2)维护中国的价值观;(3)复兴伟大的中华社会主义文明。中国的国防政策的制定就是建立在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基础之上的:(1)捍卫主权和统一,保卫领土和安全;(2)不结盟,通过自己的力量建设国防;(3)维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4)阻止台湾独立。在军事战略上相应地采取如下三点为主的积极防御战略:(1)实现战略上防御同战术上攻势的统一;(2)在高技术条件下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3)迅速从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过渡到自动化和信息化。此外,国防建设服从并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大局。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1世纪中国战略首先是发展经济,到21世纪中叶成为一个地区性大国,在“坚持自主、统一和中国价值观”的大原则下,贯彻不结盟方针,以“积极防御”为基本方针,谨慎推进国防和外交战略,增强国力,绝对不放弃社会主义,在21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中华社会主义文明的世界大国。
对于中国21世纪战略,国内曾有人提出这样的批评:“把重点放在维持多极之下大国之间的势力平衡上,这是危险的。”但是,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则指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中国都无法与美国进行对抗的情况下,中国主动加入国际组织,希望建立相互依赖关系,并以此避开美国压力;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参与来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新秩序。
尽管在与大国关系中,尤其是在与美国关系中存在着诸多分歧,中国一直在尝试“共同安全”战略,例如在武器控制方面与美国达成一致立场。在这方面,中国立场在过去一些年里可谓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在武器控制方面采取的是否定、不屑一顾的态度,中国当时批评一些控制着武器的大国没有一视同仁地对待穷国和富国。以下两组数字可以说明中国在武器控制方面的变化情况:1970年起,中国签署了约10%-20%的武器控制双方协议;到1996年起双方协议已完成85%-90%。在大量武器控制协议中包括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常规武器控制的协议,协议内容涉及:禁止核试和核扩散、禁止生产可裂变物质、禁止使用生物武器及禁止出口导弹技术和地雷。和过去情形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安全战略转变同时包括了对邻国安全的考虑。换句话说,中国并不想陷入与邻国展开代价高昂的军备竞赛的安全困境中。
不能卷入代价不菲的军备竞赛还有别的原因。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从前苏联经验教训中发现,肆意沉溺于此类竞赛必将耗尽元气,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虽然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有了长足的增长,但仍远不如美国,因此中国只能玩一场“保险游戏”。通过这场游戏,中国努力达到三个目的:首先,向美国提出的“中国威胁论”观点进行挑战;其次,改变美国的主要盟国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中国有碍亚太地区安全”的观点;第三,通过与各东盟成员国签订诸如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定之类的友好协议,使该地区形成“中国并非地区安全的祸根,不但不是,而且还福星”的一直看法。
更新更友好的新安全概念源自以中俄为首的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创立该组织起中国就首次提出了“新安全观”的概念,该组织也因此成为国际上建立在互信、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基础之上的地区性范式。由于上海合作组织的理念和魅力,到2011年为止,除原来的6个成员国外,它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志愿加入该组织的浓厚兴趣,目前,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4国已被接纳为观察员国家。
没错,近些年来中国是在提升军力,但一直以来中国人关心的是主要在防御。从历史上看,这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几乎每座观光(古)建筑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目的兴建的:长城是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紫禁城是抵御蒙古人的堡垒,里面有深沟、塔楼及迷宫般的结构;南方客家族建起庞大的圆形建筑,全族人居住其中,可抵御外部攻击。时至今日,中国这种自我保护本能仍随处可见。上海旧租界的宅邸虽漂亮,但外面围着厚实的高墙,墙顶拉上带刺铁丝网。中国武术讲究的防守而非进攻,连中国各地出租车,都装有保护司机的铁栏。
中国人自我设防以抵御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他们渴望和平而非战争,他们期盼祖国统一而非分裂,他们不会支持好战的政府。但如若台湾宣布“独立”,他们不会等闲坐视。这种非常规举动不应被看成是好战,而是为捍卫祖国神圣的领土。面对国家分裂,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都会起而反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鉴于中国倾向于渐进改革以及台湾海峡两岸近些年来的互通共荣的情势,上述局面似乎不太可能出现。
中国人是务实派。他们知道若无西方协助,中国的发展无以为继。不论中央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方面作出多大努力,对西方市场的倚重在改革开放一直被国人看成是决定未来几十年中国增长的最举足轻重的因素。从中国人将印度佛教引入本国,到中国产品走向美国,走向世界市场这一条脉络清晰的通道看出,中国向来善于与其它社会接触,吸收新事物并为其所用。中国从过往自我孤立引发的经济和社会灾难中认识到,闭关锁国只会适得其反。中国人无意自绝于全球前进的力量。
虽然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军事力量,但和中国崛起所要担当的,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有限性无可厚非。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作用没有任何降低,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以军事手段配合外交手段。美国是世界上地缘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东西临大洋,南北无强敌”,但是其国防开支却一直保持了世界第一的高水平,达到7000多亿美元,是中国的8倍之多。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安全威胁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面临的挑战依然突出。尤其是传统安全威胁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安全威胁。2011年,中国GDP已达到6.3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占世界第一。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能更有效地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完成国家统一的大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另外,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中国国家的发展利益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利益需要维护,尤其是海上航线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90%的能源依赖国际海上航线,80%的进出口贸易依靠海上运输。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担负着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上领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地形多样,交通不够发达,军队现代化程度和机动能力还不高。加之中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军队还担负着繁重的抢险救灾任务,仅2008年年初抗冰雪灾害,军警就出动22万多人,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就动用军队14万多人。所以,中国需要建设一支一定规模的常备军,继续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
对于美国,中国并不想成为将来与其对抗争夺全球主导权的一极。“要想成为一极力量,不仅要有实力,还要有主观意愿。至少在近期前景内,中国不想这样。”《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主编卢基扬诺夫指出。这是对中国的中肯且客观的评价。中国经常愤怒驳斥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否认中国试图扮演对抗美国的角色,或者成为某个谋求势力范围征服世界的力量中心,这是因为“中国威胁论”,特别是“中国军事威胁论”是强加在中国头上的无稽之谈!中国反复强调,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中国政府的声明是真诚的,至少迄今为止,我们从来都没有看到中国想成为对抗美国的一极力量。作为大幅扩张的必要条件,除了客观(政治、经济)前提外,还必须具有某种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推动力,而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中国都没有过想要抗衡诸如英国、苏联、美国成为世界霸权的意识形态。
21世纪以来,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和诉求,2003-2004年可能是中国在这方面理念和诉求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
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论题。
2003年12月10日,新上任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
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04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
中国高层领导人的集中讲话,标志了”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是:
首先,中国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中国崛起把基点主要放在自身发展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第三,中国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最后,中国崛起需要很长时间,恐怕要几代人,甚至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第五,中国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中国和平崛起究竟对亚太地区意味着什么?美国一篇题为”美国的政策选项﹕中国的崛起及对台湾、日本、韩国之影响“的文章可以很好地用来加以解释。报告指出,崛起的中国势必对中国台湾以及对日本和韩国造成重大影响,中国不只是辽阔的市场,也是廉价的劳力及原料供应者。连带的,其它国家也无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于是愈来愈多的国家与中国做生意,在中国投资设厂,唯恐错过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带来的重大利益。
报告说,有人认为,中国崛起会取代美国在亚洲的地位。也有人担心,中国的济经发展使得中国有更大的力量发展军事,从而在台海、南海诸岛等议题取得更大发言权﹔也使得中国有更大的力量拓展其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诸如朝鲜核武、全球反恐;同时,中国运用这种力量设法降低美国在亚太区域的影响力,让其成为亚太的重心。但报告指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使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冲突必须付出更高昂的代价,例如,万一台海两岸兵戎相见,受到波及的就不只是两岸生产的计算机、移动电话、各种终端产品等,更会因为两岸生产的电子产业关键零组件而影响到全球的信息科技工业,包括美国的产业流程。在这种态势下,中国和其它国家都会采行更审慎的作法。
报告说,美国的目标是区域和平与稳定,而中国着眼于经济利益,同样努力维系与台湾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所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背离美国利益。
报告最后得出结论﹕美国政策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要务实的面对中国的崛起,正视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力量上的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要维持长久以来的理想,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