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招待所修成了,已经开始营业,却没有牌子,老百姓们都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单位,上面视察的领导问起来,县上相关人员随便搪塞,说不知道是哪个厂矿企业或院校修的,可能是哪个院校的分校吧,或是哪个厂矿企业的工厂吧。
1973年秋天,一条山成了塞上江南。各厂矿农场、各院校农场、驻景部队农场、农垦国营条山农场以及景泰县各公社、各大队的庄稼喜获丰收。从四泵站坡顶起,一个农场挨一个农场,一片田地挨一片田地,金黄色的麦浪迎风摆动,碧绿的玉米如一条条绿色长城,谷子点头弯腰,新开垦的土地里荞麦正在拔节……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各地州市的领导跑马灯似的前来视察,不管是“抓革命,促生产”的领导,还是扎扎实实抓生产的领导,看到景泰大地上的丰收景象,无不点头微笑,打心底里发出真诚的赞叹。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生产各种粮食作物达一亿斤之多!
于是,各厂矿企业、各大院校、部队驻地纷纷修建农场基地;各种小商店、小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景泰县各公社的社员,也纷纷行动起来,建起了自己的小家园,或挖地窝子,或搭茅草棚,好一点的,还建起了像模像样的土木结构房……亘古荒原沸腾了,一条山空前红火起来了。
县上领导看到一条山的新气象,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动起了大心思,准备把县城从芦阳搬迁到一条山,他们多次向地委、省委进行了汇报,但没有获准。一则,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各级政府无力投入财力;二则,当时以政治路线为主,经济建设不是主流,尤其是像搬县城这样的“大兴土木”式的经济建设,根本列不到计划之内;更重要的是,省上一些主要领导,对“景电”工程这样高扬程的电力提灌工程的效益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样的工程,可以暂时解决困难时期的粮食问题,就长期而言,电力投资大于农业收入,不划算,充其量是个“应急工程”,以后有可能会停止。
后来,省革委领导冼恒汉来景泰检查工作时,县上领导当面提出了县城搬迁一条山灌区的问题,冼恒汉的答复是:“粮食过了两亿斤大关,再说县城搬迁……”
这些情况,李培福了如指掌,却从来没有表过态,直到冼恒汉给出明确答复后,他才分别找县上领导谈话,给他们出谋划策,说县城的搬迁,何必一定要提在口头上。县上领导或者不明白李培福的意思,或者不敢明白李培福的意思,都还没有行动。
中秋后的一天,天气晴朗,秋高气爽,省军区司令员张忠又来到景泰视察工作。张忠来景泰从不张扬,他来景泰就专找李培福,两位老战友无话不谈,谈生活,谈工程建设,谈景泰的现在和未来。李培福陪着张忠,走遍了各个农场和新迁居民点,介绍了庄稼的收成情况,畅谈着景泰的美好愿景,不知不觉,说到了景泰县城的搬迁问题。
张忠说:“老朋友,你我都知道,县城的搬迁是迟早的问题,迟搬不如早搬,但目前你我都不好明确表态,只能暗中支持,我做外围工作,你做内部工作,你得具体出点子,你鬼点子多嘛!”
李培福拿拐棍指了指张忠的后脑勺说:“我的鬼点子再多,也比不了你这里的神点子啊!”说着,两位老战友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张忠的这次视察工作,给李培福下决心搬县城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担着“狗逮耗子”的政治风险,找来县上主要领导,面授机宜:县城要搬迁,还要早搬迁,你们在下面只做不说,换个名目向上面争取物资和资金,还可以适当向驻景各单位化缘,物资资金到位一点建一点,该建什么就建什么,到时候旧县城名存实亡,新县城拔地而起,只等挂牌子就是了。“不过,”李培福最后强调,“争取到的资金如果或挪作他用了,或无端浪费了,或不明去向了,或有人贪污了,哪怕是一分钱,都要盯出个眼眼,画出个道道,做出个交代,否则,就是对党和人民的犯罪,到时候谁也保不了!”
有了李培福的明确支持,县上领导有了主心骨,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调动了城建局、物资局等各业务部门,跑地区,跑省上,借修粮库、维修危房为名,争取到了一部分资金,以修建招待所为起头,开始了新县城的兴建工作。
这样,景泰新县城的建设,在全中国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颇有点幽默意味:招待所修成了,已经开始营业,却没有牌子,老百姓们都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单位,上面视察的领导问起来,县上相关领导随便搪塞,说不知道是哪个厂矿企业或院校修的,可能是哪个院校的分校吧,或是哪个厂矿企业的工厂吧。加工厂修成了,已经开始加工各种农具了,也没有挂牌子,说可能是农大的加工厂吧。后来,农机局、物资局、农副公司等单位相继建成,都没有挂牌子,但都投入了运营。好在景泰各厂矿企事业单位多,有的属省上管辖,有的不属省上管辖,自然没人去追根究底。
可以说,景泰新县城的雏形,是在“地下”建成的。
直到1977年,省委书记宋平来景泰视察工作,先视察了“景电”工程,后视察了一条山,自然也到了县城芦阳,一条山和芦阳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宋平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当机立断,明确表态:同意县城搬迁一条山,省财政予以支持。从此,新县城的建设,由地下转入地上,已建成的各单位纷纷挂牌,面貌焕然一新,未建成的各单位,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1978年元月,景泰县城正式搬迁一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