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虎山是一座石山,岩石表面蒙上一层雨气,却没有雨水漫流。雾越来越浓,有时在头上,有时在脚下,有时衣服就带动了雾,有时伸手就插进了雾中,仿佛进入了仙境。
技术组长陈可言不再“天天读”了,一门心思搞西干渠施工方案。他先后找工程规划上的同志,找农建十一师的有关同志,找十六团熟悉情况的同志,最后带着一批技术员,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就是总干渠过包兰铁路向西延伸,可称之为“西线方案”。另一方案是条山和十六团的土专家提供的,就是总干渠过包兰铁路向西北延伸,直插猎虎山,称之为“猎虎山方案”。两相比较,“西线方案”直线上水,浇水方便,水量损失小;可需要占用耕地,所用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多,填方大。“猎虎山方案”依山而走,完全不占用耕地,石山明渠石底子,千年不坏,各支渠自流顺畅,所建泵站少,可持续发展;可比“西线方案”投资多,水量损失大。
采用哪条方案,迟迟定不下来。1970年10月23日上午,李培福主持召开了指挥部扩大会议,除指挥部各机关主要负责人外,农建十一师和十六团的部分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专题讨论西干渠方案。与会人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两个方案两派人,形成了激烈的争论,而又不是帮派斗争,完全是为工程建设着想,为受益者着想,这在当时一元化领导,行政命令决策的时代,的确是独树一帜。
两派人中,几位主要领导赞同“西线方案”,李培福心中也认可“西线方案”,认为陈可言毕竟是科班出身,他的方案更具有科学依据。但农建十一师和十六团的同志坚决支持“猎虎山方案”,俗语有云:“事不关己不开口。”西干渠关乎十六团的切身利益,他们的坚持可能也有道理。李培福觉得此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当场定案,最后宣布,暂时休会,再比较,再研究,再做些具体工作。
第二天,秋雾蒙蒙,细雨霏霏。李培福拄着拐棍,打着雨伞,和贺建山两人穿过包兰铁路,向西北徒步登上了猎虎山。雨不大,雾气很重,能见度不到10米,空气凉爽而又清净。走在山路上,山路一点都不泥泞,因为猎虎山是一座石山,岩石表面蒙上一层雨气,却没有雨水漫流。雾越来越浓,有时在头上,有时在脚下,有时衣服就带动了雾,有时伸手就插进了雾中,仿佛进入了仙境。李培福两年来的奔波、疲劳,一扫而光。走一阵,停一阵,抽支烟,歇歇脚,两位老人如两位老神仙,在景泰的这些岁月里,难得有这样的消闲。
李培福说:“老贺,猎虎山,猎虎山,是猎过老虎的山,今天如果碰到老虎,我们也猎它一只。”说着举起拐棍,向天空一指,做了一个打枪的姿势,嘴里还发出了“啪”的声音。
贺建山说:“李主任,您猎的是大老虎,猎的是整个猎虎山,猎虎山都在说,定——定——”
那是回音,两位老人“哈哈哈”大笑着,继续往前走。
接近中午,雾气消散了,两位老人走到了猎虎山顶峰,向南望去,一块块农田坦荡如砥,一眼望不到边,只是还没有庄稼的影子,一旦黄河水滋润了这片土地,必将麦浪滚滚,瓜圆果盛,绿树成荫……
回来时,他们从十六团的田间小路上,曲里拐弯回到了指挥部,两腿大半截都成了泥棒。
当天夜里,十二点以后了,李培福把陈可言叫到办公室里说:“可言,方案该定了,我经过反复思考,觉得还是猎虎山方案对着呢。”陈可言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说猎虎山方案要多投资8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心里说,8万元的浪费,确实是对人民的犯罪),且水量损失比“西线方案”大0.3m3/s,取黄河水不容易(心里说,取来的水可不能白白地浪费)。李培福又仔细询问了两个方案的各种数据,包括管道、干渠、支渠、泵站、投资、水量损失,作了认真的记载,特别在“‘西线方案’管道比‘猎虎山方案’长1.6公里”处画了重重的双横线。
第二天上午,又召开指挥部党的核心小组扩大会议,李培福一开始就说:“就这样定了,我看还是‘猎虎山方案’好,明渠,石底子,可发展。”陈可言继续在经济、技术等方面阐述“西线方案”的可行性,李培福打断了陈可言的话,说:“你们知识分子,爱钻牛角尖,爱发长篇大论,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大的原则还要有个小的配合嘛。”贺建山中途离开了会场,示意陈可言出来一下。
陈可言出去后,贺建山说:“小陈,李主任的‘可发展’是什么意思?就是‘猎虎山方案’少一个泵站,长远来说,可节省许多能源,确实有长远眼光;再则,水上猎虎山,各支渠都是自流渠,可任意开发土地,不受干渠的限制,发展不可限量。李主任的‘小配合’是什么意思?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生产赶不上进度要求,‘西线方案’不能保证工程按计划上水,进而影响整个工程建设,要舍小保大。再不可固执己见,否则,你会犯错误的。”
陈可言回到会场里,再没有提出异议,表示赞同“猎虎山方案”,但还是有点想不通。不过,在具体执行“猎虎山方案”时,他认真负责,绝不马虎,从开挖渠道、设置泵站、规划支渠多方面反复研究,既保证工程质量,又尽量节省投资。总体下来,因开挖石质渠道比较长,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却节省了不少的水泥,并且,少建了两个泵站,反而比“西线方案”少投资6万元。
后来,西干渠总长度不变,支渠逐渐发展到9条,大大扩展了土地面积,发挥了预想不到的效益。实践证明,“猎虎山方案”是完全正确的,也再次说明李培福直觉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