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钦可近谋权为公──化工系聚合与聚合物工程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侧记
■文/王颖
从1897年建立之初的求是书院,到西迁途中崛起的“东方剑桥”,再到四校合并后的新浙大,浙江大学一直用科学和求真阐述自己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锋”之一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浙江大学传统工科强势学科之一,化工系聚合与聚合物工程研究所有着传统工程学科特有的严谨特质,“求是”一词,永远都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党建工作的难点在支部,支部工作的难点在亲和力不足、凝聚力不强、权威性不够。而聚合所教工支部的建设,是在钻研学术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以荏苒时光见证下的斐然成绩,树立起了党员的权威性,并以权威性,构建起了支部内部的凝聚力和党员群众之间的亲和力,阐述了“权威”二字的真正含义。
权威性来源于不断的奋进
“加强党员自身修养”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作为一个理工类学科的研究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重于学术,有很强的专业性”,支部老书记孙建中老师说,“党支部要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首先要和工科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党员们要在业务上做出成绩,要把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首先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在聚合所教工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首先体现在对科研认真严谨的态度和执著不懈的追求上。
在聚合所25名教工中,有16名党员教师。研究所下属5个重大课题组,其中4个课题组的组长,都是党员。另外,支部党员李伯耿老师,不仅是聚合所的学科带头人,还同时担任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被评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而支部党员王立老师,在所里以严谨著称,其所带课题组2011年9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影响因子达33.033的论文,也同时任职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外事处副处长。2010年,支部里的党员曹堃、单国荣、范宏老师及其各自团队分别获国家专利授权,老书记孙建中老师和单国荣、王立等老师分别在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中发表论文若干篇。
聚合所教工党支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仅仅建立在党员教师们在其各自专业领域上的成就上,更体现在聚合所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系、全校的精神风貌和科研成绩中。
作为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聚合所近十年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15项国家攻关项目,以及百余项其他科研项目,获得了4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近3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了700余篇学术论文,是浙江大学17个重点研究所之一。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聚合所依托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对内对外服务的平台,争创了两个“共产党员示范岗”。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工学部十强研究所评比中,聚合所更是榜上有名。
权不谋私,立党为谋公
有了权威性,并不是为了方便谋己之私,而应谋集体之利。这对于党建与行政关系紧密的基层党组织来说,尤为重要。
“基层党支部的权威性,要用在民主权益上。”这是聚合所教工党支部全体成员的共识。在聚合所的教师队伍中,有党外的所长冯连芳老师,也有民主党派的罗英武老师和申屠宝卿老师。在长期工作中,聚合所已经形成了所长、副所长、支部书记共同协商的民主机制。无论是学科发展方向调整这样的重大战略问题,还是人才引进、研究生分配这些常规工作,聚合所的大小事务都是由所长、副所长、支部书记集体充分讨论后决定。这种党内与党外相结合、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共商议的民主机制,既使得党组织深入群众具体工作,也同时避免了所内行政由党支部一手抓的局面,使得党员与群众之间,始终保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民主氛围,也保证了聚合所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工作运行的顺畅有序。
由于聚合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为方便学科布局和实验工作的开展,实验室资源经常需要作出调整。这看似是件小事却常常会牵涉多方利益。在协调的过程中,党员们常常首先做出表率,将群众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由于院系调整的关系,2011年暑期,环化所和中药所搬离了玉泉校区,使得化工系第十教学楼空出了一部分的实验室。新的实验室资源如何分配既有利所里的发展,又能让老师们满意,成为了困扰老支书孙建中老师的一大难题。从研究所的利益大局出发,孙老师在所务会上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三个实验室和办公室作出调整,分别从一楼和六楼搬到二楼和四楼,以便其他老师能够打通实验室,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实验室搬过以后,以前的桌子和办公设备都要再更换,这都是我自己出钱出力的,最后算下来,只是多了0.5个平方的面积”,孙老师笑呵呵地说,“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我一个人在做,我们的党员们常常都能在冲突面前,自觉将系所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所内民主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和党支部的威信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评比中,孙老师更是主动放弃以个人名义参加优秀党务工作者评比的机会,而是选择了以党支部的名义申报聚合所教工党支部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我们常说,见微知著。我们也常说,身体力行。在荣誉和利益面前,聚合所党员干部率先以大局为重,以集体为先,从而树立起了党支部在群众中的权威性,打造出一支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队伍。
威不怖民,而应亲民
有了权威性,并不是要别人仰望你。可钦,也要可亲;可敬,也要可近。
聚合所教工党支部的教授们平时科研工作都十分繁忙,但是支部组织生活会、学习会并未受到影响。研究所里像李伯耿教授、王立教授这样有校内职务的党员,经常出差在外,但是凡有支部会议、组织生活会,他们一定会按时参加,如果在外地,也一定会事先请假。老支书孙建中老师在时间的协调上也做了许多工作,“组织生活会和学习会一定要让大家尽量都能参加”,孙老师说,“只有这样才能让组织生活会不流于形式主义。”
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包永忠老师说:“我们的组织生活会常常将理论学习和我们聚合所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大家各抒己见,交换想法。”
支部每学期都至少会有一两次研讨会,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老师们排出时间,利用双休日,到外面去开会,讨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和产业导向,大家相互了解各自的研究进展,听听别人的意见。这种相互交流、交换意见的方式,既有利于党员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为聚合所教工党支部建成一个有凝聚力和集体感的组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011年暑期,支部更是组织了红色之旅。党员们来到******主席的故乡韶山,走进主席的故居,回顾我党走过的90年漫漫长路,并在毛主席像前敬献花圈。
对“权威性”有着独特理解的聚合所教工党支部,今年刚刚完成支部领导的换届工作。老支书孙建中老师的一身正气,仍会影响整个支部未来的工作风气和学习氛围。而新书记包永忠老师也表示,将会在未来的工作中,继承孙老师党建联系行政、民主铸就和谐的工作特色,将支部的权威性、凝聚力和亲和力继续保持下去。
■快评
权为民所用
在采访的过程中,聚合所教工党支部的老师们始终都散发着一种积极的、光明的、正气的力量。老师的威信力不是来源于职位和权力,而是来自于在科学道路上的恒久追求;组织的凝聚力不是出自于娱乐活动,而是建立于对集体利益的崇尚。
正如支部长久以来保持的“权威性”,不是“谋私”,而是“为公”,谋集体的权益以凝聚力量,凭亲和的威望集聚人心。这样的“权威性”既是严谨而认真的,又是亲切而温暖的。
所谓的“权威性”,听上去似乎有点高高在上,但只要它是和群众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它也是“可亲”的。在有了权力有了威信之后,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本文编辑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