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中文再出发──记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工党支部
■文/潘建萍
儒雅,俊秀,带点书卷气,是外人对中文系普遍的印象。
真诚,平和,心怀感恩,是我对中文系教工支部最初的印象。
于是,在阳光淡淡的午后,我慢慢地聆听中文系教工支部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简单的数字和荣誉背后,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这,就是中文系教工支部的风采。
“启真”系列:打响学术活动品牌
在许多人心目中,“启真”似乎已经成了中文系的品牌活动。
“启真”系列学术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启真”学术沙龙,主要面向中文系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博士后;二是“启真”月光书会,教工支部与研究生支部或本科生支部一起讨论经典,品读文学;三是“博雅·启真”系列文化讲座,面向全校学生,培养大家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我们支部的组成人员基本上都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所以我们在搞活动的时候也特别注重这一点,活动要围绕科研和教学展开。如何更好地做好科研,怎样才有利于教学,我们希望‘启真’系列活动能真正对参与者有所裨益。”说起“启真”系列活动的由来,支部书记黄擎老师这样解释中文系酝酿的初衷。
在人文学院和中文系党政班子的切实支持下,“启真”学术沙龙共举行了15场活动,活动主题涵盖了中文一级学科下属的各学科。其中两场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活动,请到了两位知名汉学家(美国的费乐仁教授和法国的魏明德教授),极大地提升了沙龙的活动层次和水准。沙龙还邀请了王元骧、祝鸿熹、陈坚、吴秀明4位资深专家作为特邀嘉宾与青年教师座谈,以加强老中青三代教师的交流,传递人文精神之薪火,促进中文学科的发展。沙龙使青年教师群体有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在此基础上,以支部委员陶然、黄擎、陈洁为召集人,在人文学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文系青年教师科研团队──文学阐释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团队成员以科研为契合点,合作完成一个大课题,每人负责一个子项目,这样既能加强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又能分工合作,有效地促进学术成长。
2010年12月,作为年度沙龙的收官之作,支部特地开展了中文系青年教师申报专项活动,邀请专家为青年教师传授课题申报经验,收效良好。2011年,中文系教师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占全校总数的1/4,涉及中国文学、语言学、外国文学、新闻学等多个领域。
阅读经典是中文人不可避免的“功课”,2011年3月,“启真”月光书会正式启动。每月一场的主题阅读活动,由中文系教工支部与中文系一个研究生或本科生支部联合举行,活动邀请了诸多党外师生参加。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对文学及研究的兴趣,提升精神层面的修养。
一流大学孕育着一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特有的风度与气质,在潜移默化之中涵养和熏陶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博雅·启真”文化讲座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开展的。在学工部的鼎力支持下,中文系教工支部与启真人才学院合作,由4位中文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其中,吴笛老师、汪维辉老师、黄健老师都是支部党员,他们推出的讲座──“从彼得堡到斯坦福──我对西方文化的感悟”、“人名与中国文化”、“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今天我们怎样读鲁迅”等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欢迎。
编书立著:展现中文魅力
中文系是一个有历史的老系、大系,走过了90年的风雨征程。2008年,中文系启动了“浙江大学中文系史丛书”编撰计划,希望在历史的大环境下重新审视中文系,并在新形势下重塑辉煌。此次编撰的最大特色在于师生共撰、教学相长。由老师确立编撰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由他们负责资料搜集和初步的撰写;在写史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感受浙大中文系90年的精神传统和风采。
编撰一套3卷本、图文并茂的“浙大中文系系史”,以全面反映中文系90年的历史沿革和总体风貌。据了解,该丛书分“总论卷”、“教师卷”、“校友卷”三卷,总字数120多万字。系史编撰工作的总负责人系主任吴秀明教授及分卷负责人吴笛教授、黄健教授、陶然副教授均是支部成员。目前系史第一卷已经完成,交付出版。
此外,中文系还集全系之力组织出版一套近40本的“浙大中文系教师系列著作丛书”(钱江新潮文丛),全面展示浙江大学中文系的科研实力,塑造中文系整体形象,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学术竞争力。这套书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
为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中文人才,中文系全面启动出版三套系列教材的工作,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教程系列教材”、“中国语言文学作品与文献史料选系列教材”、“中国语言文学专题史系列教材”,为推进新世纪中文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巨大努力。这三套教材的编著,凝聚着中文系全体老师的心血,特别是胡可先老师。作为非党内人士,胡老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与党员老师精诚合作,推动中文教材发展。
身体力行:彰显党员风采
中文教工支部是一个很大的支部,拥有将近30位成员。这些党员中,有全国教学名师,有知名学者,也有新兴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和博士后。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专家,还是充满活力的年轻学者,支部成员间的和谐与关爱,常常在不经意间彰显出来。
在采访中,支部书记黄擎老师反复提到党员吴秀明老师。吴秀明老师是首批全国名师,中文系的系主任,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对青年教师的关爱浸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甚至行政工作党建工作上都非常支持、关爱年轻一代。遇上什么事情,都会谦虚平等地与大家沟通交流,从来不摆架子。
党员吴笛老师也是支部的先进典型。他精通俄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在翻译界、文艺界成就斐然。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也是关怀备至。黄擎老师还记得,她今年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书中涉及英文部分当初就是请吴笛老师帮忙审定的,他细心地指出了每一个微小的错误,充实了课题论证。
2011年2月,党员朱首献老师前往塔里木大学参加第七批援疆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勤勤恳恳。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切身感受到了塔里木大学的不易。作为南疆地区唯一的大学,离沙漠最近,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师生们的勤奋乐观深深感染着他。说起援疆,他说:“我觉得它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工作,它无需什么豪言壮语,只需踏实做事,用心做事就行了。”也许,这才是最本真的援疆工作。
在中文系教工党支部这支相对庞大的党员队伍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以党员自觉性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勤奋努力,兢兢业业。老党员对年轻一代的关怀和帮助,年轻党员对老前辈的尊敬和支持,都让我觉得感动。
确实,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老一辈的悉心指点。“如果没有他们的指点,我们年轻人没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说起系里的老党员、老前辈,黄擎老师充满感激。
也许,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些默默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后辈书生的老党员们,中文系教工支部才显得那么温馨。也许,也因为有了他们,那些年轻的充满活力的青年党员,支部工作才会充满活力。正如黄擎老师所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相关领导的重视和鼓励,离不开支部成员和全系师生的帮助和支持。
■快评
学术能“启真”
中文系,在很多人看来,在那里面充满了个性独立、思想活跃分子。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党建工作?浙大中文系党支部或许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他们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业务工作,创新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把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老一辈不吝传帮带,年轻人不畏挑重担,使得支部内部团结和谐,战斗堡垒作用大大增强。他们创建了“启真”系列学术讲座,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和熏陶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了中文系教工支部的品牌活动。把活动当成品牌来做,并且是长期的,有目标的,持之以恒的,这也许是中文系教工支部的成功经验,也为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本文编辑张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