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知心屋”,温馨暖人间──记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党总支
■文/邹楚杭张静恬
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党总支,是2009年表彰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属下的2009级博士生第二党支部获学校2011年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博士生党总支成立于2005年6月,下属13个博士生党支部,共有党员196人,其中正式党员181人。党总支书记陈丽,自2005年12月担任书记至今。几年中,党总支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的博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理念,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将党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卓著成效,学院博士生党总支被博士生们称为自己的“知心屋”。
与“知心老师”的幸福谈心
对于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生们来说,他们所承受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难以想象。毕业要求严格,而导师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更是远高于此,压力、辛苦,时常让他们在漫漫求学路上犹豫徘徊。
每当遇到困惑时,博士生们都愿意去“知心屋”里畅谈心中积郁,借以重树勇气,继续迈上求索之路。这“屋”,便是深受博士生们喜爱的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党总支。
“我们总是从博士生的需要出发,站在为博士生服务的角度开展工作。”党总支书记陈丽老师如是阐述党总支的工作宗旨。
陈老师至今还记得,在她的来访学生中,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在科研工作中显示出独特的天分,然而每当在一个研究方向中有所成就,发表若干文章后,就越发觉得,想要继续深入显得十分艰难。在多次调整研究方向后,依旧会有一些“碰壁”难堪。
为帮助他走出困境,结合过去和其他同学交谈所得,陈老师选择在平静轻松的氛围中与他“谈心”。
经深入了解后发现,参与科研工作的每一位博士生都会遇到些许挫折,难以找准方向。围绕“引导学生”这一思路,党总支多方尝试,让他们重获信心,于现实的迷雾中寻得未来之明灯。
“我们的博士生都是立志献身科研事业的年轻人,碰壁在所难免,方向不合适就重新调整。只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信念,便可逐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实,在同学们心中,除了个人前行道路的“心结”,也往往留存和导师的些许“摩擦”。
或许在他们看来,导师总有点“不近人情”,“难以沟通”,这其实还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沟通理解。党总支的老师们就担当起学生和导师间的“桥梁”,了解双方需求和存在的误解,发现其中“症结”,帮助建立起学生和导师间的和谐关系。
正是有了“知心屋”,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生们才得以克服种种“坎坷”,获拾信心,在求索之路上勇往直前,获得诸多成果。
博士研究生邓水光同学,荣获2006年“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获2007年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博士研究生徐颂华同学荣获2007年“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以及“全国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科研方面,2011年,博士生章国锋的《视频场景的重建与增强处理》一文获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先进人物的不断涌现,为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乃至硕士研究生、本科同学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知心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互动
具有浙大求是精神的博士生,不仅要有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应当担负起一份社会责任感,将人文精神牢记于心。
新生入学时,党总支都会及时组织讲座报告,利用知心交流平台,邀请计算机学院的优秀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交流经验,规划人生。
在陈老师看来,党总支的重要工作,就是要“让来自平台上的每一个讲座都有其独特效果”。
平台丰富多彩,讲座内容不一。或列举他人实例,借以激励学生;或引述自身经历,现身说法,让人有所借鉴。然而共同的是,每一次的讲座都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准备,以期在德育上、在学业上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就是在丰富多彩的人生讲座之中,学生们逐渐发掘出心目中的那一份社会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去履行。
为帮助西北落后地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不使他们因贫困而辍学,博士研究生杨易致力于公益事业,积极联系并建议美籍华人Helen Woo女士出资(每年100余万的捐赠),促成设立甘肃国家助学贷款中心以及“Woo奖助学金”,每年将近有1000名贫困学生因此获得资助。他的事迹被《浙江日报》、《科学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尽显浙大学子风范。近日,学院学生又自发组织起来,积极为一名患病优秀博士生募集捐款,筹措医疗费用。筹款活动遍布多个校区。计算机博士生们的“大爱精神”,传遍校园,令人感动不已。
社会责任感的履行,倘若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党总支推动下,学院隆重推出“求是创新先锋”年度workshop。组织学院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员、年度奖学金获得者,分别开展关于党建工作、党员素质、学术方法的报告,让优秀的经验在整个学院学子中传播分享,以提升“创先争优”整体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博士党员先锋力量,为学院党建工作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推动整体党建文化氛围的营造。学院开展“博士生创新论坛”活动,让学生们在论坛上交流学术成果,分享社会历练心得,这种方式一方面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口才,使他们得以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学会“自我推销”、“个性展示”。
为不同学生定制特色“知心快餐”
长年参与学生工作,和同学们知心交流,加之结合国内外培养经验,党总支的老师们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摸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2006年,博士生党总支书记陈丽老师的“研究型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获“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2006年课题”。2008年,陈丽老师与吴海梅老师的IT类应用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也被立项为浙江省教育厅课题。
博士生党总支副书记李志平老师与学院党委冯雁副书记一起撰文的《探索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党建工作》在《中国教育导刊》发表,文章着重根据研究生的生源、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样性对研究生党建工作开展带来的严峻挑战,通过与研究生专业导师和德育导师的紧密配合,支部与班级互动,探讨做好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
党总支在人才培养的研究中收获斐然。如今,针对“工程型”和“研究型”两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党总支正尝试新的培养模式,对不同偏向的人才分别引导,组织相应活动,力图凸显特长,同时全面发展。
“计算机学科的学生,研究能力特别棒,工程能力也特别强,然而在这之中,他们也有各自的偏向。”
平日里的学习偏重理论研究,对于工程应用上有特长的同学显得略微“吃力”。有时候“工程型”的学生很是困惑:我们研究了很多东西,却在实践中难以实现,该如何是好?
为此,党总支一方面同困惑学生亲切沟通,让他们了解到理论与实践间存在的固有差距,一方面也尝试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近日,计算机学科与技术博士点被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工程型”人才提供了亲身实践的好机会。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得到别样的收获。”
多年来对博士生的辛勤栽培,都化为陈丽老师朴实的话语和欣慰的笑容,在我们的脑海中持久弥存,难以消逝。
■快评
基层聚温情,知心暖一隅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性、独立性的培养,从选课到学习到考试,都归由学生自己负责。然而独立自主的背后,不免少了份“人情味”。
博士生是未来科研事业的“预备军”,是支撑国家大型建设的“新生力量”。党一直关怀着他们的成长,望其成为国之栋梁。
结合多年经验,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党总支的老师们在面临多种挑战的环境下,以饱满的热情和耐心,营建起别具特色的“知心屋”。以“知心老师”的身份和困惑烦恼的博士生们谈心舒心,帮助重拾信心;建立心贴心的交流平台,传递人文博爱;因材施教,为不同类型学子制订特色“知心快餐”。他们用行动将党的关怀温情送至每一位在求学路上辛苦求索的学生心中,仿佛是一盏盏跃动着的鲜红的蜡烛苗儿,逐路传递,心暖一方。这些做法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的基层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本文编辑彭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