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01年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只能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作为行业风向标之一的《计算机世界》,在2001年3月,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internet有什么问题》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气势恢弘却语气悲观地用一系列排比句表达了自己对当下互联网形势的忧思,他说:“去年年初还在大谈特谈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的一些理论家、科学家、首席评论家从去年年底转而大谈填平中美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界风向转变之快令人咋舌。伴随着理论家填平“鸿沟”的畅想,自命中国Yahoo、中国Amazon、中国eBay的互联网公司一个个销声匿迹,立志成为中国杨致远、中国贝佐斯、中国惠特曼的‘海龟’们赤条条上岸后又只能赤条条退回海里。许许多多仍在试图弥合‘鸿沟’的数字英雄和数字先知依旧前仆后继,遗憾的是,他们甚至不清楚炸药包在哪里。
与网络经济的整体低潮相比,2001年中国B2C的高速发展仍然值得称道,某些区域电子商务开始展现生机,部分B2C网站已经看到了盈利的曙光,传统商业企业对网上销售也开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种种信号中可以看到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闪光点。
虽然电子商务的环境在不断改善,网民数量在快速增加,并且开始接受网上购物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但2001年的中国电子商务并没有表现出太多令人欣喜之处,不仅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问题,部分曾经领先的电子商务网站甚至不得不面对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也难说比一年前有多大提升。
2001年1月,马云发现,阿里巴巴的账户上只剩下不到1 000万美元。B2C(back to China)的战略已经确定下来,2000年9月份开的这个战略调整的会议,已经在内部被定义为一次“遵义会议”。这之后,公司每个月的运营费用已经从200万美元迅速缩减到50万美元,即便如此,剩下的钱也只够18个月。这样短暂的喘息机会,对于阿里巴巴来说,生死就在一念之间。
马云决定要开始整改,一边进行大刀阔斧的业务推进,一边进行内部管理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从通用电气空降成为阿里巴巴首席运营官的关明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先说业务推进,赚钱成为管理层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当时列在纸面上的存在赚钱可能性的项目有这么几个:网上电子市场、付费会员、网上虚拟主机、在线促销和中国供应商。这几个项目都是当时阿里巴巴正在运营的项目,也是当时所能想到的所有可能与阿里巴巴核心业务相结合的项目。但它们都是纸上的项目,没有人知道到底哪一项真正能够给阿里巴巴带来收入。
2001年9月,马云面对新闻媒体宣布说,这一年结束的时候,阿里巴巴将会赚到一块钱。
一块钱当然不是什么大数目,任何人都能随随便便从口袋里掏出来,甚至有许多人在街角看到这样一枚闪闪发光的硬币,都未必愿意弯腰去把它捡起来。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一块钱的意义就十分重大,它意味着企业进入盈利的正循环。而这在2001年这个凄风苦雨的日子,对于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辗转反侧、寤寐求之而不可得。
阿里巴巴做到了,功臣当然是中国供应商,这个产品在2001年进入一个奇迹般的爆发期,会员数急剧增长,马云曾经认为中国供应商能够服务2 000个客户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数字很快就被抛到了脑后。
马云和其他员工一起,收拾起电脑、传真机和电话,回家进行了隔离。有意思的是,因为阿里巴巴发现非典病例而被隔离的,还有当时的杭州市长茅临生。
2003年4月30日,杭州市市长茅临生考察了阿里巴巴公司,询问非典发生以后对公司业务的影响,以及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渡过难关。
茅临生在视察的时候说,非典对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企业想要摆脱困境,渡过难关,电子商务无疑是首选途径。这一次视察,原本应该对阿里巴巴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因为通过市长的讲话,宣传了电子商务的优势,即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远距离交易,在有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时候,电子商务可以起到帮助贸易正常进行的作用。
市长被隔离了,不过事实证明他说的话是正确的。阿里巴巴的业绩在整个非典期间不但没有因为全公司被隔离而下降,反而有了相当明显的增长,很显然,在这个时候,电子商务成了一种最“安全”的商务方式。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统计,在非典时期,阿里巴巴的会员中有42%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达成交易,有86%的会员认为电子商务对企业未来发展越来越重要,有超过一半的会员认为非典对企业的影响很小,业务持平或上升。
与这种趋势相适应的是,阿里巴巴网站各方面的业务指标在非典时期有了加速增长,从2003年3月份开始,阿里巴巴每天新增供求商机数保持在9 000条,4月中旬达到12 000条,5月初达到15 000条,比2001年和2002年长期保持的平均每天3 000条增长了3~5倍。
过去几年里,业内人士一直在说,电子商务迟早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点,只是谁也没有想到,非典这场浩大的灾难,给这个行业带来了福音。
马云说,从表面看,是非典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实际上真正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电子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上诚信体系的日益完善,这些都为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非典只不过加速了实现的过程。
不管怎么说,非典不仅是引爆点,而且是一个极其“幸运”的引爆点。在这个时间里诞生的两家公司,都注定要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在北京,是那个还在被人黑首页的京东商城;在杭州,是马云在3月份从公司抽调出10个人,回到阿里巴巴的“革命圣地”湖畔花园进行秘密开发的一个小组,这个小组决心要做一个像易趣那样的网站,向已经被易趣占据了90%市场份额的C2C市场发起冲击。这个小组最后做出了一个网站,它的名字叫淘宝网。
eBay易趣自己也知道对接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用户不适应的问题,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用户尽快地了解和适应新的交易环境,他们说,真正想做生意的用户也会努力去适应新平台的。然而,他们不能否认的一个问题是,从平台对接的那一天开始,eBay易趣的网站就显得非常不稳定,问题显然出现在eBay的技术后台,而这实际上是比前端的用户界面难以适应更加严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也没有得到解决。
这导致了整个2004年的下半年,eBay易趣的用户体验都不太好,老用户觉得新平台很难适应,新用户觉得这个网站不稳定,登录都有点困难。
而淘宝在这个时候推出了“蚂蚁搬家”的活动,吸引易趣的用户快捷搬家到淘宝网去安家落户。
媒体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易趣和淘宝之间的这场激烈交锋。从年中开始,国内媒体纷纷开始以这场混战为主题大做文章,“易趣与淘宝对决:年轻新锐与老兵新传”、“C2C市场上演龙虎斗”、“淘宝迅速在易趣嘴里虎口夺食”……我们可以把这个看做是淘宝的一次公关战,在整个2004年,马云一直以一种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他承认自己新生、弱小,却一再用自己的方式挑战市场领导者。这在营销策略上是一种经典的跟随策略,以市场第二的身份定位,容易给人造成诸如勇于创新、更加新锐、更重视客户等印象。
马云把淘宝对易趣的这场战争称为“蚂蚁对大象的挑战”,他甚至把淘宝的吉祥物定为蚂蚁,称自己是蚂蚁雄兵。不过,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个马云一样,低调不是他的气质,做市场第二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的手段。在示弱了一年之后,2004年12月25日,在交大安泰管理论坛,马云放言,淘宝网对最大竞争对手eBay易趣的反击已进入一个月倒计时。
在那次论坛上,马云宣称,eBay曾说要用18个月灭了淘宝,现在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eBay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但它在中国有一些致命的弱点,“我再给它一个月的时间,到时候淘宝就将针对eBay中国的致命弱点发动反击”。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当时的状态,马云总结说,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态度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看不到”,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跟不上”。他解释,跨国公司从看不到对手的存在到看不起对手,随后,中国公司将让他们困惑以至震惊。
从这番言论,我们就可以知道,说完这番话之后,马云并不期待在2005年会遭遇eBay易趣的“帝国反击战”。这个庞然的大象,可能不知道怎么在中国的市场上踩死一只小蚂蚁,而蚂蚁却已经盘算了很多种方式,期待来年给这个庞然大物以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