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创世纪2013年初,电子商务业内流行一个段子:电商A叫卖说:快来看,本店商品白菜价。电商B淡淡地说:你伤害白菜了。
2012年12月21日,在所谓的玛雅历末日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在北京南五环亦庄的一个电商仓库观摩点货发货。几万平方米的库房里面都是货品,几百名年轻的男女白领们穿着羽绒服,在零下十几度的仓库里面一边跺着脚,一边扫描价值几元的货件。这一刻,电商对我来说是如此生动具体,又如此冷酷。
而就在电商自我解嘲的同时,还有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预测,那就是到2016年,将发生两件与电商相关的大事。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预计中国可能最早会在2016年就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与此将同步发生的是,到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经济发展拉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发展,两件事相辅相成。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话已经用来形容过很多中国社会的关键时刻,但是描述时下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却更加传神。一方面,中小电商们叫苦不迭,陷入价格战泥沼和供应链失衡的困局。而极度脆弱的客户忠诚度,连仅有的几家电商巨头也都一夕数惊,不敢掉以轻心。另外一方面,各项高速增长的数据,又预示着中国很快会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商市场。政商界苦苦寻觅多年的巨大内需市场通过鼠标就能如此真实地触及。
还记得,十多年前中国几大门户网站怯生生地登陆纳斯达克,那时候国内互联网用户只有1 500万,如今,用户已达到五亿。
2002年,中国网购交易额仅为13亿元,2009年这个数字飙升至2 482亿元。随后网购步入快速发展期,2010年,交易额为4 980亿元,2011年达7 82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从2009年的21%升至43%。2012年,仅阿里集团的销售规模就将突破1万亿,全国电商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能突破5%。越过5%这个临界点,网购将呈现爆发之势,并开始产生全局影响,成为改变中国零售业格局的起点。可以说,电商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商业(绝不仅仅是零售业)的生态。
雷军懂手机吗?不懂,但小米手机能够在半小时之内卖二十万台,创造四个亿的销售额。
前言没有人看见草生长陈年懂服装吗?不懂,但凡客能够在五年之内,超过李宁,创造了近百亿的销售收入。
刘强东懂家电吗?不懂,但京东却在一场电商大战中,让所有传统家电卖场惊魂不定,苏宁没有把国美当对手,却把京东当成最强大的敌人。
马云懂销售吗?即便懂,那能与卖牛奶卖药品的销售员相比吗?但天猫与淘宝所创造的“双十一”191亿元销售额,是中国全社会一天平均零售总额的一半多!
充满激情的姜汝祥博士敏锐地发现了以上四个案例,他对于电子商务还充满了玫瑰色的期待——当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每年8 000美元之后(排除农村,中国城镇水平已接近或超过这个数字),消费就进入“吃喝玩乐”阶段。有了收入支撑,又有“双十一”这样的消费体验,更在于智能手机交易功能的普及,谁还能够挡住以80后与90后为核心的中国消费者,把消费的主战场迁移到网上?
他还进一步预测,电子商务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广阔前景,是因为它有三大特征:第一,符合人性,移动互联网竞争的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第二,符合客户价值的电商模式,能够大大减少库存,减少渠道费用;第三,电商模式消灭了不少中间环节,从而减少了政府干预,发展电商有助于消灭腐败。
我们宁愿相信他这种美好的构想。
一面是巨大的希望,一面是艰难的现实,这种反差时刻在折磨着从业者以及观察者。
不断有人抱怨,电商浪费了过去的十年好时光。虽然一批批前仆后继的电商公司培养了众多电商消费者,但行业本身没有形成健康的发展机制。这也是部分的现实。
电商行业,不是从提供更好的商品组合、更好的服务、更好的用户购买体验这些角度出发,而是着眼于价格战、免费快递、货到付款,甚至四小时闪电快递等方面,这些看上去很直观争取用户的做法,基础都是过高的成本与费用,仅仅靠电商销售商品的毛利根本无法消化。这就导致电商们陷入了“促销——亏损——融资——再亏损——再融资”的恶性循环。本书多个章节行文再现这些电商苦苦寻求突围的窘困内容之时,确实也每每令作者感到苦恼。
没有传统的销售店铺,没有传统的销售渠道,电商们就可以轻装上阵吗?事实上他们背后有一整套运营系统——为了备更多的货,他们在更多的土地上盖起更庞大和先进的仓储中心,然后建立起一支支精干的物流队伍,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能力把一台50寸的大彩电用两天的时间从大城市送到遥远边陲的一个小镇上去,披星戴月、行色匆匆。他们始终与“轻”无缘。没有轻装上阵,没有前车之鉴,只有任重道远。不管这个冬天是否真的到来了,不管这是一个小挫折,还是大麻烦,不管这是否会影响前进的方向。
这个冬天对于电商来说,到底是不是冬天?显然是。但是从根本而言,人类的商业活动,正在向网络转移,电子商务能和传统商业形态两分天下,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吗?答案也是肯定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阿里巴巴十周年的庆典上,一身白衣的马云发表过一次后来被称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在那次演讲中,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很宏大的梦。在那段时间前后,他提到要为淘宝招聘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因为淘宝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生态体系,这个体系要如何运转,没有任何前人事迹可以借鉴,只能自己摸索。他希望这些学者们可以提供帮助。这也是电商行业共同需要的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马云和小二们一样,都是那个突然被蜘蛛咬了一口的平常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拥有超能力的蜘蛛侠。这很可能也是电子商务行业大多数拿到亿元融资的精英们午夜梦回的感觉。可是,更大的能力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回首看电子商务14年的惊涛骇浪,启发良多。
1997年和1998年,美国股市上市明星股分别是Amazon(亚马逊)、eBay(易贝),而国内当时的电子商务领导者8848却在临门一脚中失利,错失了通向股市的最后一班车。事实上,从1997年起,美国资本市场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投资额几乎达到门户的10倍以上,而中国电子商务公司获得的投资却不足门户的1/10,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先天发育不足的根本原因。到2003年,eBay和Amazon的活跃用户均在3 700万左右,虽然只占全球网民数量的5%,但是却为电子商务奠定了鲜明的标杆。2004年伊始,中国电子商务无意中发生了一个标志性事件。阿里巴巴一举获得8 20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与当年三大门户纳斯达克上市的融资额相当)。有了8 200万美元的雄厚实力,阿里巴巴发力狂飙,开始具备成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导者的基本条件。这是中国电子商务的一大幸事。有了行业的领导者,受益的不仅仅是领导者本身,而是所有的电子商务公司,以及电子商务行业本身,而最大受益的则是数亿消费者。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首日股价收盘逼近40港元,市场价值超越250亿美元,一举超越了中国互联网原本遥遥领先的腾讯和百度两大公司,更与价值只有20多亿美元的三大老牌门户遥遥拉开距离,中国互联网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当时全球互联网四强的市场价值分别为谷歌(2 000亿美元)、eBay(500亿美元)、雅虎(400亿美元)和亚马逊(250亿美元),阿里巴巴的250亿美元仅仅是B2B(企业对企业的营销)部分,还不包括支付宝和人们更看好的淘宝。阿里巴巴的这关键一步,给中国互联网找到了方向,其后电子商务进入融资高潮,也就顺理成章了。十多年来,互联网翻天覆地,此起彼伏。但是在2012年,美国四大老牌巨头中,谷歌、亚马逊、eBay和雅虎,电子商务占据半壁江山,即使有Facebook(脸谱网)的加入,也无碍电商的持续增长。可见之未来,天猫商城、京东商城与凡客诚品等等重量级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公司上市只是时间问题。苏宁易购、万达电商与国美商城等传统企业的电商之路也会越来越多实践。其他中型的垂直电商也能有自己的空间……
十年之前,网商还只是一个概念,十年之后,网商已变成一个职业。
就像马云一再强调的那样:十年之前,我们就提出了‘网商’的概念,那时候,我们相信,21世纪只有一种商人,就是“网商”。
电商的一切惨烈、光荣与梦想,都像暮色里的草一样,伴着时光,无声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