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体、美学科教学模板
音、体、美学科共收入六个模板,分别为:
1.小刺猬学本领(体育一二年级)
2.字母名片(美术第三册)
3.快乐的人(美术第六册)
4.别致的小花瓶(美术创编教材)
5.运动员进行曲(音乐第八册)
6.小乌鸦爱妈妈(音乐第五册)
体育模板1——小刺猬学本领
(本课例获2007年普陀区体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沈家门第一小学 戚巧燕
一、模板
二、评析
让每个学生通过在故事中扮演角色,在情境中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向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实践后体会如下:
1.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任务完成,促进学生的动作技能掌握
整节课的设计围绕着中心问题“学习小刺猬遇到危险如何保护自己”,而问题又转化为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来学习前滚翻的动作。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目的性非常明确,让学生知道团身紧是学好前滚翻动作的关键所在,对掌握前滚翻动作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在学生原有水平上搭建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习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展开的。前滚翻的动作是在前后滚动基础上展开的。这时,让学生来复习原有的知识前后滚动,既可以让学生知道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同时,也非常自然地复习了旧知,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准备。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知识的联系,在学生原有水平上搭建发展平台,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3.新知展示,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诱导(刚才同学们已经模仿了小刺猬的滚翻动作,现在动脑想一想、试一试怎样才能像它一样,顺利地滚翻过去呢?)、动作示范、设疑(从坡上往下滚与在平地滚有何不同,引出蹬地动作)、儿歌教学(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翻像圆球)等教学方法来教授学生前滚翻动作技能,教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去体会动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
4.整合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运用情境式教学法把前滚翻与障碍跑组合在一起(小刺猬在生活中为躲避侵袭,要穿越森林中的各种障碍,滚翻过草坪(前滚翻)——钻过山洞(钻过呼啦圈)——跨过小河(跨过垫子)——穿过丛林(曲线跑),看哪组的小刺猬们本领最大?游戏中前滚翻与另外其他技术相结合,通过游戏既巩固了前滚翻动作要领,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提高了课堂气氛及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5.创设情境,走进属于儿童的课堂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支撑点,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发展转变。
本课中教师积极创设了儿童喜爱的教学情境,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内容,如:小刺猬遇到危险时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呀?学生纷纷在垫子上模仿小刺猬团身滚动,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活动了自己的身体。
整节课,教师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教学的着眼点,通过及时设疑,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虎捉刺猬”、“小刺猬学本领”、“小刺猬比本领”,每位学生都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投入到活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详案
教学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以前滚翻技能教学为主线,结合五星教学原理,运用情境式教学,适应低段学生特点,突出“技能教学游戏化”特色。围绕“小刺猬学本领”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小游戏“老虎捉刺猬”——小刺猬垫上前后滚动——小刺猬学前滚翻——小刺猬比本领。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差、好玩、好动、好模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前滚翻是二年级技巧练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儿童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通过练习,能够发展学生身体柔韧、灵敏等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与平衡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同时让学生知道前滚翻也是一种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水平一的学生,他们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学习新知识速度快、模仿力强,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注意力不太稳定,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探索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本课我设置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的主题“小刺猬学本领”,实施技巧和游戏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
1.通过玩、学、练让学生了解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基本掌握前滚翻动作要领。
2.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协调素质,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时空感,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蹬地、推手、团身紧。
2.教学难点是滚动圆滑,动作协调。
场地、器材:41只体操垫、录音机1台。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提出中心问题,小游戏导入
1.刺猬妈妈(老师)带领小刺猬(学生)学本领,来到了大草原(上课场地)。
2.师:“当刺猬遇到危险时它会怎么样?”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并边说边比划:“团身像一个大刺球!”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小刺猬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
3.老师扮演老虎,进行捉刺猬活动。
4.教师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遇到危险时形象的动作。
安全小贴士:跑动中避免互相碰撞,不要碰到垫子。
组织:
教学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滚翻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术动作。所以课的开始部分,必须使每个学生的身体充分活动开,因此我设计了“老虎捉刺猬”的游戏,为后面的新授课做好了铺垫。
(二)激活旧知(复习前后滚动)
1.学生分别在垫子上模仿小刺猬团身滚动。
2.教师巡视指导:看谁团身紧,滚得圆滚得快。
3.优生示范。
4.师生评价。
组织:1人1垫。
教学意图:前后滚动是学习前滚翻的主要辅助性练习手段。
揭示课题:学习前滚翻。
(三)新知展示、掌握动作技能(学练前滚翻完整动作)
1.教师语言诱导:刚才同学们已经模仿了小刺猬的滚翻动作,现在动脑想一想、试一试怎样才能像它一样,顺利地滚翻过去呢?
2.学生通过语言诱导,进行尝试。
学生踊跃发言,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示范前滚翻,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一说老师翻得怎么样?
4.让学生像老师这样试一试。
5.指导学生两人一组,把垫子垫高。小刺猬滚下山坡,体会团身向前滚动。
设疑:从坡上往下滚与在平地滚有何不同。(引出蹬地动作)
6.运用儿歌进行练习:通过简单易懂的儿歌(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翻像圆球)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掌握团身滚动的动作要领。
7.保护与帮助:前后的同学两人一组进行帮助与保护。(保护者一手扶肩,一手托腰背部进行帮助)
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并在同伴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意图:这儿教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去体会动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整个环节都是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下进行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四)尝试应用:游戏“比谁先站稳”
1.引导学生学练完整动作,前滚翻成蹲撑。
2.教师巡视指导: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不正确的动作进行指导纠正,如身体倾斜、头顶触垫等。
3.优生示范:让好的同学进行示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水平和个性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表现欲。
4.教师评价。
教学意图:通过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练完整动作,无形中提高了前滚翻的动作质量。
(五)整合应用:障碍跑接力
教师创设情境:小刺猬在生活中为躲避侵袭,要穿越森林中的各种障碍(用小垫子布置活动场地),滚翻过草坪——钻过山洞——跨过小河——穿过丛林,看哪组的小刺猬们本领最大?
布置场地;
教师示范讲解游戏方法及规则要求;
指导学生分组游戏;
组织学生比赛;
推优示范;
教师评价。
安全小贴士:在游戏时,不要踩到垫子。
组织队形:
教学意图:游戏中前滚翻与其他技术相结合,通过游戏既巩固了前滚翻动作要领,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放松与小结
1.放松练习(小刺猬倒骑自行车)。孩子们躺在垫子上,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跟着音乐的节奏模仿骑自行车。
教学意图:全身心地放松与情感交流,既达到了恢复身心的目的,又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2.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前滚翻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当我们不小心往前跌倒时,要低头、团身、顺势做向前滚翻动作,这样可以减轻伤害。
美术模板1——字母名片
沈家门第一小学 孙泽明
一、模板
二、评析
现行的浙教版美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大多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在寻找这种恰到好处的艺术与生活的结合点过程中,我校“五星课题”提出以中心任务为课堂教学开展的驱动力的思想,同时契合了美术课堂生活化基本思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任务激励下,层层展开课堂环节,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灵感,展示能力,闪耀智慧,体验成功。因为是外校借班上课,我在看似不经意间创设了以下情境,将孩子们的兴趣点激发起来:“今天老师是第一次来我们学校给大家上课,首先想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老师拿出一张图案化的拼音字母图片,请大家猜:“看看老师的这张大名片,猜猜老师姓什么?”学生很快就猜中了,姓“孙”。(老师出示的字母名片是以“S”和孙悟空、祥云图案组成的)看了这样的特殊名片,学生们印象特别深刻,然后老师也想了解大家,希望也能通过特殊设计的字母名片来记住每位同学。提出一起动手来“制作一张特殊的字母名片”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动力。
1.善用课堂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生活情境
本课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充分利用了课堂学习中的自然情境,特别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在学生对美术的探究了解中,教师恰到好处地把问题提出,将任务显现,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对创设的中心任务自然接受,同时对完成任务始终保持信心。除中心任务以外,还在旧知的激活上,利用学生了解的名片知识;利用“O”在造型上与生活物品的联想、找朋友拼字游戏、生活中的变形字母等,将生活自然地融入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陌生感的情况下,学习美术知识扎实深入。
2.打破教材束缚,将美术知识学习形式多元化
本课教材本身的设计比较单一,同时对字母设计本身的要求稍微多一点。我在处理本教材时,将这些基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操作过程充分地分解,并融入到浅显、简单的生活化的活动和操作中,将单调的字母组合联系到对特殊的字母名片的创新设计,同时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中,在对新知的层层展示过程中,将头脑风暴、写字比赛、图案笔画小组拼字比赛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学生在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地将设计理念、创新思路领会应用起来,美术学习的形式恰当而且多样。
3.融合生活艺术,对培养美术素质充分重视
整节课始终将艺术生活化加以充分体现。对美术素质的培养也是牢牢扎根在生活的环境中加以渗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品以新的思路和角度去观察。同样是名片,原来还可以做成创意字母形的,同样是每天看到的广告字、商标等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学问,同样是一个动物的图案,原来用几个简单的字母进行组合也是那么的生动有趣。以上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加以实施的内容,相信这样设计不是单纯概念上的灌输,而是在自然而然的理解和应用下得到的对设计创新的朦胧的感受,是美术综合素养提高的最有效的形式。
回想本课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设计出用图案变形和字形变化的字母造型的名片,而是在了解、联想、尝试、交流、展示等多种方式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会持久保持。
三、详案
教学内容:字母名片(教材上课题:奇妙的字母)(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上册)。
教材和学情分析:《字母名片》在浙美版教材上的题目是《奇妙的字母》,教材本身的设计思想是利用学生对拼音字母的图案化变化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简单的设计思想,同时能在生活中观察到这种字母变形的应用。而二年级小朋友对这类设计变化的接受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真正要去理解字母的变化比较困难,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都会把字母进行简单的图形化组合,但似乎并不是很了解这种组合能起什么作用,对于困难大的学生,可能还会兴趣不浓。“五星教学设计”思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自我接受任务,并持续不断地将任务进行分解,将知识点得以展示,紧密地结合生活经验,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在交流、互动比赛中,不经意地理解了知识点,得到了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中的动脑想、动笔画、动手做,培养孩子们综合思考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2.通过本课对字母造型的再创造,培养孩子们大胆创新的意识。
3.通过字母名片的制作交流,培养孩子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展示自我的愿望,延展对生活的认识空间。
教学重点:对字母的造型及添画。
教学难点:字母巧妙的联想构思,造型变化。
课前准备:学生——16K手工纸一包、水彩笔、记号笔、剪刀、双面胶。
教师——字母名片范作、常用手工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美术模板2——快乐的人
(本课例获2006年普陀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沈家门第一小学 张翠红
一、模板
二、评析
根据我校实施的五星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质疑中解惑。如何用手中的电线表现快乐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对“快乐的人”进行创新性的装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力求通过观察、分析人体的多种优美姿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它的艺术特色。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多种材料表现出特点突出的快乐的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在本课教学环节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养成对生活中多种废旧材料再利用的能力,使枯燥的美术知识同趣味形式及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美术有亲切感,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本课在注重美术工具性功能的同时,更强调美术的智育功能和完善自我功能,在注重美术教育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第一,五星教学原理提出: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展开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它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有意观察、记忆与情趣想像。那么如何为学生搭起由生活通向创造表现的桥梁,我选择了以线造型表现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知。把美术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美术,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美术的欲望。
第二,五星教学原理提出:当教学展示认证了要学习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告知相关的信息,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学生表演快乐的人——教师示范用流畅的线条画出快乐的人,使枯燥的知识传授为创设生动活泼的美术情境: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不再是知识第一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课堂中的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做到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创设这种情境,课堂中充满悬念,学生的情绪热烈而高涨,避免了纯粹知识表达的枯燥性,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去寻找、探究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第三,五星教学原理提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学生掌握了怎样表现才是快乐的人,并用大胆的想法装饰快乐的人,使自己的作品更美,更有创意。新理念指导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使每位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担任起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的任务,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先倾听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交往技巧,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最后,采取多种评价手段。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向创造型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除应制定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外,评价观念更新至为重要。例如:评价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把创造力仅看作是一种智力特征,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造力不与智力正相关,但一定和人的精神状态、人格特征、综合素质正相关。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其探索行为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赞扬,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创新精神就会发扬。在巡视过程中趁着学生制作的兴致进行自评,可发挥其主体作用,深化创造过程;互评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小组评议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而教师点评则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灵活多变的点评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看待学生的作业,更加客观地给学生做出评价,这其中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评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童心看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更多地张扬学生的个性。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比较、讨论作业,互评提出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吸取他人好的制作方法与创意来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之间的作业又可以互相激发其想像力的发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信心、自尊心加强了,也提高了他们的成功率,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三、详案
教学内容:《快乐的人》。
教学理念:艺术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只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仔细地观察周围,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种渠道可以进行表现。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生活中的线材多种多样,毛线、电线、塑料线、麻绳等历数不尽。用这些不同的线,让学生尝试有趣的造型方法,不墨守成规,而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自由地去表现人物快乐的活动姿态。让学生关注生活,结合学习,正是本课的目的所在。同时运用各种范作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于线造型的各种各样的媒材,发现线材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
应会:了解线材的基本制作方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物动态夸张、生动及线材连接点的处理。
学习材料:各类线材,如不同颜色的铝线、铜线等,尖嘴钳、记号笔、皱纸、卡纸、双面胶、白纸。
美术模板3——别致的小花瓶
沈家门第一小学 李薇裔
一、模板
二、评析
本课本来设计为我校四年级教学服务,当时侧重点在陶文化传播,后因为特殊原因改为其他学校三年级上课,因学生情况不一样,我就重新设计了课程,侧重点放在手把手教学生怎样做花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如泥塑方法回忆、泥塑技法的介绍、普通花瓶与别致花瓶的区别、大师作品与学生作品的欣赏、四人小组合作指导等过程,提高了学生自主能动性,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审美能力。现我把实践后环节分析如下:
1.提出问题,探究捏泥的基本方法,激活学生玩泥的乐趣
设计的导语是我手中的泥条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为了消除对我的陌生感,以及学生上课的紧张感,让孩子们自己也来搓一搓,并让班级里的同学表演基本泥塑方法,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陶艺兴趣、玩泥乐趣。
2.在基本方法上,传授陶艺新的制作技法
首先出示一些用基本方法制作的泥条、泥板等道具,让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我到底想要做什么?
这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展开的。在一种神秘感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
接下来开始将这些道具组合成本课的花瓶,并出示了课题。
在组合时教师请学生聆听陶艺的基本技法技巧,如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的讲解,并对花瓶的结构、重心、装饰直观地进行演示讲解,用直观教具和直观演示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印象,明确制作的具体方法步骤,为学生原有水平上创新花瓶搭建发展平台,促进学习。
3.多角度地欣赏大师作品与学生作品
为了使学生理解与欣赏现代陶艺能力,我铺垫了这样一个小环节:请学生欣赏我组合的花瓶,并对其评价,然后出示了普通的花瓶与我的花瓶进行对比分析,一来培养学生自主评价能力,二来也为“什么是别致”打下基础,用更美的眼光看现代陶艺,用这样的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知道了别致是与众不同、新奇后,教师从其他角度让学生欣赏现代陶艺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了解现代艺术家的陶艺境界是那种打破、改变以往陶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逐步走向开放、自由的创作局面,充分流露出艺术家的纯真情怀,提高学生欣赏陶艺的能力。
4.尝试应用,艺术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的花瓶造型设计能力以及四人小组合作能力,我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花瓶,然后推选一个最好的说给大家,为四人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打下基础。接着提出四人小组合作是怎样协调的。最后请学生做今天的作业,以四人小组的力量做一个别致的小花瓶。
5.整合课堂,展示交流
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导向,在美术教学中,作品完成以后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对一堂课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整合体现。所以教师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挑选几组请他们自我描述作品,再请其他小组或个人进行点评,这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创作意图,同时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创作情况较准确地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课知识,能体会玩泥的乐趣。
6.课后拓展与提高
在收尾时,为了保持学生对陶艺学习的余温,我请学生课后给自己小组的花瓶涂上颜色,并进行了知识的拓展——陶与瓷的区别,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陶艺文化,初步学会判断陶器的能力。
三、详案(课堂实录)
教学分析:对于舟山来说,陶艺不是得天独厚的课程,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就更不了解了,很多时候都是用橡皮泥来代替,自从有了配套学具,给我们尝试玩泥的机会,学生兴致很高,在课堂上每次都玩得很高兴。
上学期只是简单让学生学玩泥,手捏出大致的动物造型,大部分时间是用颜料来绘画装饰,初步接触了陶艺。而《别致的小花瓶》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陶艺文化,对陶泥的制作方法认识更进一步。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在这节陶艺制作课上,利用陶艺造型表现手法不同,在本课介绍了三种方法,如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来启发与引导学生大胆创作,发挥想像力,抓住“别致”的特性,自由、开放、个性地表现自己想要做的花瓶,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并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认识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制作别致的小花瓶。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陶艺技法,并将其运用到美化生活的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瓶。
难点:花瓶的造型设计、重心的掌握及四人小组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陶泥、垫板、范作、花瓶,花、迷你小花瓶作为奖励。
学生:陶泥、报纸、泥工板、泥工刀。
教学过程:
音乐模板1——运动员进行曲
(本课2008年获普陀区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沈家门第一小学 俞寒意
一、模板
二、评析
《运动员进行曲》是人音版第八册第七课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铜管乐曲,具有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本课的教学以感受音乐与体育的关系为主线,以北京奥运为载体,以《运动员进行曲》的赏析与啦啦队节奏编创为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体验与探究,学生在创设的音乐情境中不断体会感悟和创造,兴趣盎然。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较为注重以下几点:
1.以中心任务为引导,形成任务序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等,本着创设问题应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原则,首先设计了一个中心任务:你能为我们的运动会推荐或设计部分音乐与节奏吗?在此任务的定向引导过程中,又设计了若干个子任务,如:推荐运动员进场音乐,设计编创队列队形并表演,创编啦啦队助威节奏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这些任务进行逐步有效的探究,从而循序渐进且清晰地感知到了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对进行曲的风格有了较好的把握,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编能力。
2.积极创设情境,让音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本课开始学生听着《运动员进行曲》步入教室,让生活中熟悉的音乐奠定整堂课的基调,在接下来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奥运的情境氛围,让学生通过比较聆听、哼唱、体态动作、队形表演及创编表现啦啦队节奏等多种灵活且趣味化的学习方式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如在啦啦队节奏编创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奥运会)中,利用身边的物品(矿泉水瓶、拍手等)即兴创编(啦啦队节奏)并表现。从而让学生在充分积极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在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去自主体会感悟,从而让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更生动、更快乐、更鲜活!
3.以音乐为本体进行适度学科综合
如何把握音乐与体育之间的综合问题呢?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体现以音乐为本的思想,借助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上的问题,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的有效学习上。通过为运动员编创队形表演、感受运动项目与音乐的联系(包括部分运动项目需背景音乐及表现乒乓球比赛场面的《乒乓变奏曲》)、编创看台啦啦队的口号节奏等较富动态的教学环节设置,将体育限定于“活动体验”的范畴,同时又为分辨乐段、感受音乐节奏、理解音乐风格服务,较准确地把握住“音乐”与“体育”的主次地位,使它们的结合较为自然和贴切。
4.力求教学方法实用有效
要使音乐课堂教学常教常新,就要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尤其是在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和多样性上下足工夫。在本课的教学方法运用上,体现了几个特点:
(1)传统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乐曲赏析过程中,利用聆听、用衬词“bong”哼唱主部旋律;听辨不同节拍;运用节拍器感受速度;用手势感知旋律走向;对比聆听分析各音乐要素,配合声势、肢体参与音乐感受与表达,又在整体聆听中分辨本曲曲式。
(2)关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在使用自然而有效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能够适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主部乐段的曲谱与音乐以及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各音乐要素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有了直观而清晰的感知,同时让整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有效。又如用幻灯展示各小组的创编节奏也相当直观。尤其是最后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组织看台啦啦队进行助威时,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展示了紧张的奥运会长跑比赛视频与《运动员进行曲》,从而渲染了气氛。
三、详案
教学内容:运动员进行曲(人音版第八册第七课)。
教学目标:
1.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奥运、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音乐与体育的密切关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音乐。
2.通过比较、聆听、哼唱及体态动作等多种方式,分别从速度、力度、节拍、情绪等方面感受和了解进行曲这一体裁的风格特点;通过编创队形的方式,感知乐段。
3.能够运用进行曲式的节奏特点,编创啦啦队的助威节奏,并从中体现出力度变化等音乐要素的表现意义。
教学重难点:感知和分析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
教具准备:课件,大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任务
聆听着《运动员进行曲》,进教室分五组就座。(座位安排:奥运五环;课件展示五环)“2008是奥运年,今年的8月8日我们将迎来期盼已久的奥运会。其实音乐与体育关系历来密切:运动员入场通常会播放音乐;一些运动项目是在音乐声中进行的;看台上的啦啦队会齐拍富有动感的节奏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同学们能为我们的运动会推荐或设计部分音乐与节奏吗?
(二)激活旧知,促进思考
1.推荐运动会进场音乐。
反馈:《运动员进行曲》(运动会入场踏步行进时——进行曲是以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
2.聆听主题旋律。
“它给你怎样的感受?”(雄壮有力)
“为什么它会给你这样的感受?”
学生思考——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三)新知展示,充分探究
1.出示乐谱(主部旋律)课件展示。
听一听(听主部旋律)。
拍一拍(边听做声势动作,如:拍手)。
唱一唱(学生可随音乐,边用“bong”哼唱边做声势动作)。
想一想“想想为什么它会给我们以激昂、雄壮有力的情绪感受?是否与这首乐曲的速度、力度、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有关系?”
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并反馈。
2.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
(1)速度。通过节拍器感知乐曲速度:中速(每分120拍左右)
再用节拍器感受慢速与快速——师生共同哼唱“bong”。
体会——《运动员进行曲》是为中国运动员队列式进行的奏乐,哪种速度最适合?——中速
(2)力度。集体反馈。
(3)节拍。听一段音乐(将二拍子的《运动员进行曲》改编为三拍子),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运动员变奏曲》,尝试一下跟着音乐行进,有什么感受?(三拍子不能用于进行曲)。
(4)节奏。用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来形容一下节奏的特点。
(5)旋律(聆听主部旋律):伸出右手,感受旋律的走向,上行?下行?或是平行?
表格课件展示:
3.《运动员进行曲》简介。1971年,为了迎接在北京举行的亚洲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有关部门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了这首《运动员进行曲》。几十年来,这首乐曲在历次国际、国内体育比赛中作为中国运动员队列式进行的伴奏音乐而为人们所熟知。它属于运动员与运动场的音乐。
4.队形编创。(乐段分析)
(1)导入。想像着8月8日开幕式那天,我们的奥运健儿随着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进入北京主会场时的情景,迈着整齐坚定的步伐,激情昂扬。现在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我们能不能给我们国家的运动健儿们设计一个入场时的队列表演。
思考:随音乐变换队形,一个乐段一种队形,应该变换几种队形?
聆听:有几个乐段?
方法:在乐曲播放过程中,听到第一主题旋律时随着哼唱“bong”并拍手。
(2)聆听。(完整感受乐曲)
在学生听唱的过程中,板书ABACA——揭示曲式名称“回旋曲式”。
(3)队列表演。
邀请其中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组拍手哼唱协助配合。
(四)尝试应用,深化拓展(《乒乓变奏曲》)
1.导入。从8月8日开幕到24日闭幕共10多天的时间里将会进行各项奥运会比赛。来自全世界的奥运健儿将在赛场上奋勇拼搏。大家熟悉的体育比赛项目有哪些?
展示比赛画面(叠加包括乒乓)课件展示。
“音乐与体育关系密切,表现各项体育运动的音乐作品也很多。下面大家听到的乐曲是在描绘哪一种体育运动?”
2.聆听《乒乓变奏曲》。(第七册欣赏内容的复习)
提示从速度、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进行分析。
3.反馈。
速度较快;节奏跳跃紧凑;情绪轻快活泼。
“乒乓”(音乐表现熟练的球技,轻松的心情)《乒乓变奏曲》。
“乒乓是我们的国球,相信我们的乒乓球运动员在今年的奥运会上会有精彩的表现。”
(五)编创节奏,整合提高(啦啦队节奏口号创编)
1.导入。今年的奥运会在我们国家召开,我们还小,成不了赛场上奋勇拼搏的主角,不过我们可以成为一名热情的啦啦队员。作为小小东道主,我们不仅可以为我们国家的奥运健儿加油,更可以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呐喊助威!
想一想:以怎样的方式为他们加油助威?
2.学生稍作反馈。(教师引导)
喊“加油”——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集体整齐划一地利用喇叭、加油棒、鼓等道具,加上口号等方式组成一个看台啦啦队。
3.编创。
(1)方式。分组进行,每组创编一个节奏,对应这个节奏加一句口号,如:
课件展示×××××
中国队加油
(节奏——声势动作或助威工具如矿泉水瓶等;口号——喊;一个指挥)
(2)小组编创。
(3)表现。幻灯呈示各组节奏及口号;小组展示(拍手)。
紧张的比赛视频(课件展示)+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助威口号(节奏串连展示,全体在音乐声中为运动员奏喊助威;教师指挥——鼓,加入力度的变化)
师:“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第29届北京奥运会就要开幕了,迎接奥运,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中离开音乐教室。
音乐模板2——小乌鸦爱妈妈
沈家门第一小学 颜佩琦
一、模板
二、评析
《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采用叙事性手法,记叙了乌鸦反哺的感人故事。它给孩子们一种启示:爱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是付出和奉献。这首歌曲本身就让人心动,为此,我以编排歌表演《小乌鸦爱妈妈》为中心问题,紧紧围绕歌曲旋律和歌词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了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学习情景,将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设计了掌握节奏、了解故事、学习歌曲、表演展示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与画面、情境与体验的氛围中,使他们把对歌曲的理解通过最后排练成的表演表达出来。不但使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而且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根据“编排歌表演《小乌鸦爱妈妈》”这个任务型问题,学习歌曲前,先进行节奏练习,感知节奏疏密变化,再进行发声练习,打破了以往一上课就发声的常规模式,使发声训练与歌唱表演结合得更紧密。有趣的配词节奏是根据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句式节奏:×× ×× |× × |×—|×—||由密到疏,呈比例时值逐渐舒展而设计的:学生在演唱时易犯按惯性控制不住地抢拍或减拍的错误。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模仿火车声响的节奏练习,既形象直观,又有趣好玩。学生学得既认真又开心。
2.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发声练习很无聊,他们甚至会觉得一点用都没有。怎样让发声练习也好听好唱呢?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动画激趣,再次唤起学生的注意,并根据歌曲旋律特点,节奏由密到稀,设计发声练习曲,所配歌词形象有趣,旨在为歌曲作铺垫,同时也激发了童趣。
3.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富有激情的讲述是连接学生与歌曲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然而,“无声胜有声”也时常收到意外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专注地理解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所要表达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就让学生看了一次无声动画。动画中的小乌鸦拒绝周围玩伴的邀请,头顶烈日,一次又一次地把捉到的虫子轻轻送入年迈的母亲口中。学生安静专注地看着、感知、体验着,不但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放飞着想像的翅膀,激起了情感共鸣,强烈的歌唱欲望呼之欲出。这无声的两分钟让学生的眼睛盛满了感动,我知道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此时,再一次地欣赏音乐,学生会积极地回忆、体验和联想,心中酝酿着对小乌鸦的喜爱之情,更进一步理解了歌曲寓意。
4.歌曲基本学会后,我拿出自己制作的乌鸦头饰,引导全体同学展开想像,鼓励他们自由组合,扮演小乌鸦并有表情地演唱。在歌曲表演中,学生从我的启发中联想到各种情景氛围:为妈妈捶背揉腿、端茶送水、擦汗遮阳??学生被歌曲感动着,而我,被学生感动着。
这种从记忆到认知再到创造、运用,层层递进,逐渐深化,通过自己的创作表演,使认知情感再次得到升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三、详案
教材分析:《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采用叙事性手法,记叙了乌鸦反哺的感人故事。歌曲单乐段四乐句,六声宫调式。旋律多采用同音进行和三度、四度跳跃音程,并呈逐句下行;节奏由密到疏。三段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它给孩子们一种启示:爱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是付出和奉献。教育学生懂得爱、学会爱。
教学目标:学习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懂得爱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是付出和奉献,教育学生懂得爱、学会爱。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小乌鸦、乌鸦妈妈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共同律动:《小鸡教练》。
(二)节奏练习
课件一:
1.(课件出现一列火车)这是什么?(火车)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乘着火车去旅行,不过,这辆火车可不是那么好乘的,你要听得懂“火车之歌”还要会唱,才能上火车呦。“火车之歌”是怎样的呢?
2.在引起好奇和注意的同时,大屏幕显示节奏谱:
轰 — 轰 — 轰 — 轰 —
呼 呼 呼 呼 呼 呼 呼 呼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七嚓嚓嚓
3.带领学生复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读一读,拍一拍。
4.示范读拍击,让学生感受节奏由稀疏到密集,再由密集到稀疏的节奏运动过程。
师:火车的速度有什么变化?给你怎样的感觉?
5.你会唱这首“火车之歌”吗?(学生兴致高涨地模仿拍读)
6.如果倒着唱回来,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试试!(师指导反向地练习)
给你怎样的感觉?
(三)发声练习
课件二:
火车停下来了,多美的地方!(大屏幕显示一只可爱的小乌鸦一下一下扇动翅膀由左向右飞行)
多可爱的一只小乌鸦,让我们为它唱首歌吧!(显示发声练习曲)2/4
12 34 |55 |5 — |54 32 |1 1 |1 —
小小乌鸦飞飞飞,小小乌鸦飞飞飞。
唱曲谱
唱歌词
(四)学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课件三:
1.小乌鸦飞呀飞,飞得这么着急,要去干什么?(看无声动画)
指名回答。
小结:同学们,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音乐家编写成这首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次。(看动画)
2.大屏幕显示歌曲词、谱。
3.老师有表情地范唱,生合着拍子轻声跟唱。
4.听录音范唱,生轻轻跟唱。
5.全体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
6.视唱歌谱。
①每组学唱一句,自由练习。
②跟琴默唱旋律。
③谈话、鼓励当一名小老师,教大家学习歌谱,指导优秀生跟琴视唱。
④指导全体击拍正确视唱歌谱。
⑤全体跟琴唱歌词。
7.小结。我们学会了《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你喜欢小乌鸦吗?你应该向小乌鸦学什么呢?(生:①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妈妈。②还应该爱老师、爱同学。)
8.师小结。
(五)歌表演
1.教师引导,全体同学展开想像,自由组合排练表演。
2.师拿出自己制作的小乌鸦头饰若干个,鼓励学生上台扮演小乌鸦并有表情地演唱。
(六)尾声
1.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愉快地同老师开了火车,学习了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同学们的表现比小乌鸦更懂事、更可爱,老师谢谢大家。
2.组织下课。
(1)师生用音乐语言互道再见:
(师):友好地 同学们再见!
(生):亲切、甜美地 颜老师再见!
(2)在录音伴奏《小乌鸦爱妈妈》的音乐声中,有序地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