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得好:“爱子女,这是母鸡也能做到的,但是要教育好子女,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了。”这说明,爱后代,人与动物都能做到,而教育后代,则是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学龄前儿童,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这时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搞好思想与智力开发,让孩子跨好人生第一步,对他们一辈子的成长大有好处。
3.小学时期——人生之树的成长期
小学阶段(7~12岁),是人的身体发展相对平稳的时期,是人生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受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们从此正式开始学校生活,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诸多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方面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
(1)感知、注意、记忆特点
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有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分心,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
记忆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容易记住一些有趣的事情和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理解能力、记忆的自觉性、抽象识记能力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特点
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3)情感特点
情感逐渐变得日益丰富、稳定、深刻,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控制力也在增强。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4)意志特点
志力薄弱,自制力差。遇事容易冲动,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模仿性比较强,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5)性格特点
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自我评价能力不断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作出评价;逐步学会了用道德观点和社会准则来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能够同时看到正面和反面、优点与不足。个性特征不断增强,性格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且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4.初中时期——人生之树的“青春期”(危险期)
初中时期(约13~15岁),是少年逐步走向青年的过渡期,是人生成长的“青春期”,同时也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其主要特点如下。
(1)独立性增强
一是成人感。随着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不喜欢大人重复唠叨,同时喜欢模仿大人。如男生模仿父亲的行为,女生模仿母亲,当然其中的模仿行为也包括消极的,如吸烟喝酒,化妆;想要享受成人的权利,如谈恋爱;模仿家长的思维(一个挑剔的家长,现在你不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将来他也不懂得尊重家长)。
这时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小孩一样训斥,特别不喜欢不平等的交流。
二是反抗性。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顶撞,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一种是内隐的反抗,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说的置之不理。他们的反抗对象首当其冲的是母亲,其次是父亲,也有反抗老师的。有的询问本来出自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但孩子却认为这是在束缚自己而不愉快。他们的反抗与父母的刺激有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长绝对权威主义的家庭,孩子反抗性较明显。导致反抗的原因有三:譹訛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由于对生活、理想、社会等抱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两代人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硬要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孩子头上,就势必导致孩子的逆反。
家长的书或碟,对孩子说“这个你不要看”,“小孩子不能看”,不说则已,一说反倒引起孩子的注意并激起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非看个究竟不可的念头。
一个人如果被人讨厌,那么他说的话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
这种偏见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甚至会使人不能作出理智的判断,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可能被一概拒绝。一位学者指出,下列六种类型的父母易使孩子生厌:过于固执、自私自利、头脑封建、对子女干涉过多、对子女不能公平对待、不尊重孩子的意见。
(2)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包括自己的身高、胖瘦都开始在意了,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二是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经常会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三是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
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以责骂的语气和他说话,他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3)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于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又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等。他们时而处在情绪的颠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
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态度,但对朋友是开放的,他们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长更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会表现出好感。与异性的交往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初中学生正经历的是第二阶段,很多家长为此紧张不已。
5.高中时期——人生之树的“黄金期”
高中阶段(16~18岁)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高中生具有以下特点。
(1)独立性强
高中生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如做事情不愿意让家长参与,不愿意让家长进入自己的房间。这一阶段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带有闭锁性。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表白自己的想法,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
(2)不平衡性
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在情感方面很脆弱。害怕挫折,意志薄弱,感情用事,在挫折面前,承受不了打击,一回失败,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不能正确面对,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
(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青少年时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时期,也是身体发育趋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逆反心理。他们对小时候所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态,崇拜港台歌星、影星,在校园里形成一群为数众多的追星族。这说明青少年学生心理还处在成长期,心理状态起伏大。
(4)攀比心理
不挣钱却乱花钱,有的学生有个奇怪的嗜好,他每天都要花上十几块钱才舒服,特别在男、女学生之间花钱,来显示自己。
没赚钱时就已经养成了花钱的习惯,这是独生子女教养方式造成的消费特征。消费对象如:手机、名牌鞋、衣服等。互相攀比追潮流,同学之间过生日下饭店,讲排场,互送贵重礼物,小到几元,大到几十元,出手不凡,认为不算啥,只要需用钱就伸手向家长要。学生不了解家长的钱挣的不容易,不了解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
总之,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6.大学时期——人生之树的成熟期
大学生在其年龄段所拥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不同于中学生,也不同于一般社会青年。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思维能力、情感和意志等诸多方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主观、幼稚、片面和不成熟的一面。对于家长来说,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之所以只是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显著地表现在他们矛盾的心理特点方面。
(1)年龄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9~24岁),是人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形成了稳定的个性,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身在校园,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表面和肤浅。因而,大学生的社会成熟期较长,在整个大学时代,他们都要为这种社会成熟的完成而付出努力。
(2)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注意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许多大学生在较大的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他们看问题的视野可能与一般人有所不同,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心愿。他们关心社会发展,注重的是整个社会的提高与进步。他们热衷参与社会,对社会舆论愿意独立思考。然而,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有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准确、全面,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他们。
(3)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大学生的追求有独特性,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
(4)性意识的发展已基本完成
按照性别特征来塑造个性和形象的精神向往,每个大学生都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愿望,即:成为什么样的男子或女子;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这是每一个青春萌动的大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5)智力发展达到高峰
大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
(6)社会需求迫切
为了接受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大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期限比同龄人长,这使他们与社会有一定距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渴望加入社会的愿望更为迫切。在校园里,他们关注着社会,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希望自己加入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现象,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支配、指导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对大学时代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1.智力是成才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