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树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树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树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树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故事20:永远不识泰山
从前有位外地的读书人来到泰山脚下,望着山腰上的石碑“泰山”二字,便大声念道:“秦川就是这儿。”
不远处一位农夫听到了,赶紧向他纠正说:“先生,这儿是泰山。”
那位念秦川的读书人,回头瞧瞧那拿锄头的农夫,端详了一会儿,再往山头上瞧瞧,便说:“明明写的是秦川嘛!你说什么?”
“唉呀!我告诉你,这里是泰山!”农夫急得不得了。
“你啊!不识字吗?那山头上写的明明是‘秦川’”,那读书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我啊!在这里住了五六十年,只知道有‘泰山’,没听说过有‘秦川’,你念错了!”农夫也很自信的样子。
“你才错了呢!”
两个人在那儿吵了起来。
“好!好!你既然说是秦川,那咱们来打个赌,赌二十个钱。咱们到村里找个老师评评理,看看谁是谁非?”
“好啊!一言为定!”那读书人说。
于是两个人一起走到村里,找到了学堂里的教师,把缘由从头说一遍,请老师做个公道。
那教师笑着看看那农夫,又看看那外地读书人,摸摸下巴,慢条斯理的说:“是秦川!”
那读书人乐坏了,得意洋洋地对农夫说:“跟你说秦川就是秦川,还要打赌,输了吧?”
读书人拿起二十钱,笑呵呵地走了。
这农夫愣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眼睁睁地看着钱被拿走了,又被酸了一顿,等到回过神来,才想:“不对啊!明明是泰山,那教师怎么……”
“老师啊!您今天是怎么回事?我虽没读过什么书,咱泰山人,什么时候变成秦川人了啊?”
“唉!老乡!没关系!就这二十钱,让他一辈子不识泰山。
你看是谁赢谁输啊!哈哈!哈!”
评析:刚听到故事的开头,谁也没想到农夫会输掉二十钱,经过这曲折变化的结果,听的人无不警醒,原来一个人气势太盛不够谦虚,无知妄为狂傲,会可怕到像那读书人一样,不明不白地被蒙蔽真理,而一辈子永远不识泰山了。
故事21:六尺巷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到家书后,赋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总管接到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争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邻里乡亲。
评析:“与人共事,礼让为先”,是打开处世之道的第一把钥匙。
在兄弟分家、同事朋友财务往来时,要以德礼让,可以消弭许多纷争。如能常常这样做,你就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人们乐于找你共事,事业发展的机会就多;你需要别人帮助办事时,也会有很多人拥护协助。可见: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啊!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信义友善关系,是我们人人所希求的。只要有人迈出真诚友善的一步,定会有人感动,在您身边定会聚集一群互利、互助的同事、朋友。
故事22:三个人看蜘蛛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评析: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获取成功的力量。
故事23: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他把鹰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评析:历经磨炼的人才会成功。
故事24:钉子
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篱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后来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一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失去耐性乱发脾气。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你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篱笆跟前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你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永远无法弥补,这些围篱将永远也不能回复成从前的样子了。你生气的时候说的那些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在思想深处留下了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气人的话就像真正刺人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评析:帮助别人开启一扇窗户,等于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更多的阳光。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错误的坚持和固执,而造成彼此之间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反省自己做起,宽容地看待别人,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和谐融洽的。
故事25:误会酿成的恶果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这个地方,有一对年轻夫妇,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孩子。他既忙外面的活,又忙家务,因没有人帮忙照看孩子,就训练了一只狗,这只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下大雪,当日没有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他刚一进门,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他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他抱起孩子;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感到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一块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死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大的误会。
评析: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不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
造成误会的原因在于,一开始就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又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委,致使误会越来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其后果就更是难以想像了。
故事26:驴和马的对白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累得气喘吁吁的驴,它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驮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
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评析:膨胀的自我往往使人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同在这条大船上生活,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一位信佛的老人告诉我们,人好比一只空杯子,里面的水装满了,你得施一半给别人,待杯子里又满了,再施一半给别人。只有不断进、不断出,你这个杯子才会有价值,你这里的水才会是活水。当你得到一杯水的时候,你别忘记,其中的一半是奉献。假如你不愿奉献,你就再也得不到了。
故事27:白板与黑点
有位老师进了教室,在白板上点了一个黑点。
他问全班的学生说:“这是什么?”
大家都异口同声说:“一个黑点。”
老师故作惊讶的说:“只有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没有看见?”
评析:你看到的是什么?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缺点,但是你看到的是哪些呢?是否只看到别人身上的黑点,却忽略了他拥有了一大片的白板?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换一个角度去看吧!你会发现有更多的优点。
故事28:凿壁偷光
匡衡年青时十分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读书。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评析: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基本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匡衡之所以终成大学者,是与他的个人主观努力分不开的。
故事29:老先生和年轻人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
故事30:青蛙的故事
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在装有沸水的杯子里时,青蛙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有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直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而最后死去。
评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舒适的环境容易使人丧失警惕,贪图安逸,意志消沉,其实是最危险的地方。只有艰苦恶劣的环境才能锻炼人,磨炼人,使人时时警醒,并能具备摆脱困境、战胜困难的精神、意志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