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的声音控制方面,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有影响作用。白天播放音乐,音量控制在50分贝左右为好;而小孩在睡觉前,做作业时,则应开到40分贝的音量,这是最适合于人体功能的音量。一般来说,催眠、镇静情绪的音乐,音量稍小一些;温和、舒畅的乐曲音量中等;欢快、振奋的乐曲,音量可稍大一些,但不宜超过70分贝。总的原则是让小孩听到音乐后不是嫌烦,而是出现轻松舒适的感觉。
音乐帮助孩子学习更出色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曾做了一项实验,针对33位三至四岁的儿童展开为期八周的研究,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播放各种音乐,可以提高在拼图方面的学习效率,但在其他测验方面并无明显差异,拼图需要我们的图像与逻辑能力,因此研究小组下了个结论——音乐可以刺激头脑从事逻辑推理的功能。音乐对学习有益,这项论点柏拉图早就已经提出来了。
谈到关于有助于学习的音乐,就不能不提巴洛克音乐或是莫扎特音乐。加州大学同样也做了项实验,发掘让学生听奠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四四八号,在测验的同时也同样让学生听音乐,可以提升空间推理的能力。往后更有许多教育理论书籍指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或具有每分钟六十拍特性的音乐,一样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这种音乐,让人感觉精神很放松,同时又兼具警醒的感觉,让人不容易偏离学习的轨道。
这项听音乐提升学习效率的实验结果,虽然目前有些科学家还不认同,不过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得到听音乐的确是可以提升学习效率这一结果。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当然是好的选择,但不见得一定得是奠扎特音乐或是巴洛克音乐,其他的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果容易被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人,那音乐的存在就不是助力,而是阻力了。
在学习的时候播放音乐,不仅可以阻绝孩子的听觉与外界杂音的接触,同时选定他们喜欢的音乐类别,也可以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感觉,将这种愉悦的感觉与学习经验相结合,自然而然就不会觉得学习是痛苦的。而且只要心情愉悦,就能保证孩子的良好的学习状态。
选择学习背景音乐时,当然是以孩子喜欢的音乐优先,但要注意绝对不可以有歌词或是人声在里面,否则孩子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音乐的歌词中。在某些教学实验中,发现如果播放的是大家都听不懂的语言的歌曲,只要是节奏轻快的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一些轻音乐、水晶音乐,也是很好的选择。
热门舞曲、摇滚乐、重金属音乐、嘻哈音乐、流行音乐,绝对不在考虑范围内。这一类的音乐,只会让我们的心跳得更快、情绪更激昂,这不利于孩子稳定情绪消化知识。更严重的是,新闻曾经报道过长期听这一类的音乐,会导致成人行为出现过动的状态,也就是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状态。所以不要小看进入我们潜意识的任何讯息,都有可能造成我们行为上的不良状况。
至于灵修、打坐、禅坐的音乐,是不建议的,这一类的音乐对没有这些经验的人来说听了比较容易导致昏昏欲睡,对学习有害无益。
音乐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背景音乐。千万不要先播放好音乐,才开始准备学习的相关书籍或工具。只要一坐下来开始准备学习,才开始播放音乐,让孩子的头脑为自己下一个心锚。
玩出一个聪明小孩
体育运动让孩子思维活跃
许多孩子一上小学,家长更加注重他们智力的发展。但是家长通常又狭隘地将智力理解为识多少字,背多少诗,会多少位的加减法,甚至不惜花大量时间和金钱把孩子送去学钢琴、学美术、学外语……甚至会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其实这种只将智力理解为知识习得的理解是很片面的。广义的智力不仅包括认知反应的特性,还包括有效地处理问题、快速而成功地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国外有研究者指出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有目的地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二年级的老师会提醒家长们,要多带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或者带户外郊游。
此话怎讲呢?早有科学研究得出结论:运动能刺激大脑皮层。也就是说,运动可以激发一部分思维潜力。换个角度说,孩子的运动、动作能力的发展可以直接反映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智力低下的孩子,往往动作迟缓,活动能力落后于一般孩子。
因此国外许多专家学者早已发出“爱玩的孩子更有创造力”这样的口号。例如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斯曾在《国民报》上撰文指出,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工具”,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他还指出,孩子在运动和玩耍的过程中,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的动作,例如掌握平衡、协调心理、处理问题等。通过玩耍和运动,孩子能提高识别物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还能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等。
有一位美国人很喜欢高尔夫球,让他的两个儿子从小就学习打高尔夫球,长子九岁、次子七岁开始学。八年后,弟弟能打七杆,而哥哥却只能打九杆,他们的父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长子的身体素质很好,并且其他体育项目的成绩都比弟弟好。后来父亲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学习打高尔夫球的年龄,弟弟比哥哥早两年。因此,我们在早期让孩子早一点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
实际上,尽早开发宝宝的活动潜能,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重要作用。譬如,孩子在活动时做的每个动作,都能刺激大脑皮层,使其在频频的练习中,熟记肌肉感觉及方向感,有利于培育他们往后活动的准确性、灵敏性和协调性。另外,参加一些活动,尤其是群体活动,还有助于培育孩子踏实、坚韧、自信的个性,也算是一举多得。
步行训练不可轻视:走路对幼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走路是典型的全身运动。走路的时候肌肉的运动总是一张一弛节奏感很强,能使头脑活动顺畅。
幼儿跳绳能健脑:跳绳是一项全身性的活动,孩子手脚协调配合,可促进幼儿的协调性。同时,跳绳时呼吸加深,手握绳头不断地甩动又会刺激拇指的穴位,对脑下垂体产生作用,进而增加脑细胞的活动,提高思维能力。脚又是人体之根,六条经脉在这里交错汇集。跳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舒畅,行走有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起通经活络、健脑的作用。
骑自行车可提高反应的灵敏度:经常骑自行车,可以发展孩子腿部和足部肌肉的力量,提高孩子运动的速度、反应的灵敏度和平衡能力等。可以给三岁的孩子准备三轮自行车,这种车的重心较低,不容易摔倒,幼儿很快就会掌握骑车的要领。幼儿发现自己能很快掌握一门新技术,会增加自信心。
因好奇而玩出名堂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二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上小学,一下子无法从玩的状态,完全过渡到学习的状态中来。所以,在很多时候,这些孩子常常会表现得很贪玩。面对孩子这种状态,家长们总会抱怨一番:
在上小学前我就天天对孩子耳提面命,告诉他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上到小学要多做作业,才能考到好成绩。
我的孩子经常瞒着我放学了在学校玩,或者和同学成群结队去街边闲逛,一点都不愿意回家。
平日上学像霜打的茄子,没有一点精气神,但一到周末就龙精虎猛的,让他去玩更加精力充沛。为什么学习就拿不出这样一半的精神呢?
家长们有这样个疑问和埋怨,一方面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缺乏对孩子心灵需求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对孩子进入小学并没有形成一个正确认识——一、二年级应该是一个过渡期和塑造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各方面的智力刚刚开启,正是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如果家长能够洞悉孩子爱玩的心理,注重引导孩子玩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智力反而能得到提升。
曾看有这样一个故事:
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德兹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曾拿回一些旧的眼镜片给他玩,里面有近视镜片和老花镜片。小塞德兹玩得不亦乐乎,因为他对新奇的事物都很感兴趣。
小塞德兹拿着这些镜片,放在眼前看来看去,不一会儿,他就感觉晕乎乎的。他又开始尝试把镜片放在离眼睛远一点的地方观察,结果发现透过这些镜片,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后来,他又尝试将两个镜片叠在一起观察,当他一手拿着近视镜片,一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地放在眼睛前面观察时,他突然发现远处教堂大楼上面的尖塔竟“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一发现让小塞德兹惊奇不已,他大叫起来:“爸爸,快来看哪,教堂上的尖塔!尖塔!”
就这样,小赛德兹在爸爸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始逐步了解望远镜的原理,并亲自动手制作了一架简易望远镜。
这个故事重在说明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点,然后结合这个兴趣为他创造一些玩的条件,虽不说每个小孩都会像小赛德兹一样能够创造奇迹,但起码孩子能够在快乐的玩的氛围里获得一些经验和启发,这多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帮助。
如上文的小塞德兹的事例,如果他的爸爸根本不理解孩子游戏的需求,而是为了让他学习望远镜的知识,干巴巴地给他讲那些枯燥的理论,孩子能研究得那么痴迷吗?小塞德兹很可能对这些知识根本就提不起兴趣,更不可能自己制作出简易望远镜。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是小塞德兹在玩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以及父亲正确的引导,才促使他有了这一重大发现。也正是因为他具备在玩中学习的能力,所以他的智商才会比平常人高。
对于玩这个问题,一些老师往往会异口同声表示:会玩的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他们的脑子灵活敏捷,他们会制作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还会想到多“妙招”来耍老师、欺负同学,但是这样灵巧劲在学习中一点都使不上来。这让家长和老师都很疑惑,用家长们的话说就是,这些孩子聪明是很聪明,但就是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了。
其实引导这些孩子将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也不是那么困难,首先家长得有技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表现得非常聪明的孩子大多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例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曾这样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去散步,回来时已经有些晚上,路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虽然爸爸在我身边,但我还是有些害怕。忽然,我发现自己的身边有很多个影子,是不是有人跟踪我们?我猛地回过头去,发现后面没有人,四周也没有人。我很纳闷,每个人只有一个影子,但这些多出来的影子是从哪来的呢?
我和爸爸安全到家了,这时我再观察,发现我确实只有一个影子,我更迷惑了。躺在床上,我一直睡不着,于是我只得起来查阅我的宝贝书《十万个为什么》。
终于,在这本宝贝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当人走在路灯下时,因为多个路灯是从不同角度照在人身上,所以人才会产生多个影子。与此同时,我还了解了一些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因。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我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
也许听完这个同学的经历,很多家长对“为什么同在一个班级,有些孩子知识面很宽广,而有些却只懂得课堂知识呢?”这个问题豁然开朗,这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孩子的好奇心问题。一般只有好奇心非常强烈的孩子才会对自己遇到的疑问孜孜不倦地探索,而那些孩子没有好奇心,或者好奇心不强,他们会失掉了玩的乐趣以及很多开阔知识面的好机会。
所以,要想让孩子拥有广博的知识,要想激发孩子智力的潜能,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一位养育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就其经验,道出了如何辨别一个孩子产生好奇心的表现: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或看到不明白的现象时,如果他们出现心里痒痒的感觉,这说明他们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孩子,当心中的疑问得不到解答时,他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就说明他的好奇心很强烈。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心里痒痒的那种感觉。
具体来讲,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
虽然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在很多时候,他们仍然会产生很多疑问,例如,为什么人不能像动物那样吃草;眼泪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身体里是否有一个血袋。
面对孩子这些有些幼稚的问题,很多家长常常会表现得不耐烦,或者随便给出一个答案来应付孩子。我们知道,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萌芽了,他们有了一定的自尊心,家长这种不耐烦的态度常常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即使下次再遇到不懂的或者好奇的事情,他们也不愿意再向父母提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绝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都是被家长这种不耐烦的态度所扼杀的。
所以,不管所问的问题多么幼稚,也不管当时家长正在忙些什么,家长都应该用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