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离土农民进城就业岗位保障的制度创新的框架内容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方式,由政府为(比如连续5年以上且向集体交回承包经营权)进城“农民务工者”提供城市“零地价”住宅土地使用权,或者由政府为其提供廉租的过渡经济住房(10年为限);离土进城“农民务工者”的原农村住宅置换给政府,政府将其无偿转给村集体使用。这种制度的基本功效为:让离土进城“农民务工者”在其家庭劳动者进城进行就业岗位变换后,与其原承包农业耕地分离,与其占有的两个“工作岗位”分离。江苏实行这种制度,城市地方政府宜在进行远期城市用地储备规划中“预留”为离土进城“农民务工者”提供“零地价”的住宅土地使用权。江苏城市地方政府的这种转移支付是一种根本、长效、具有战略意义的扶农举措。
2.创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农民生活富裕是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一是如前面所述农村人口要减少(农村人口减少了,即使在劳动生产率没有较多提高时,农民人均收入也会有较多增长);二是要使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收入增长了,即使在农村人口减少速度较低时,农民人均收入也会有较多增长)。因此,发展农村经济,要在创建推动农村人口减少长效机制的同时,必须创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1)创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一种基本形式,对推动江苏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必须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也应该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具有历史局限性: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的使用平均化;按人口平均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既提高了经营成本,又阻碍了集体农场和家庭农场的发展;劳动力被仅仅束缚在平均的‘口粮田’中,既延缓了隐蔽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因此,既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要减少其局限性,就必须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进行创新。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通过经济手段引导部分农民离土进城(镇),将离土农民是交回集体的承包耕地集中承包给具有掌握农业科技能力的守土农民,使其以规模经济路径增加收入。这一思路的基本着眼点是:以经济手段将在城镇“务工”农民承包的土地“收回”集体;集体将“收回”的承包土地集中承包给少数“种田能手”,以期实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创新。创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组织。市场经济中的2单个农民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缺失核心竞争力优势。邳州市港上镇农民与银杏有限公司的“农民公司”产业组织模式,为分散的农民寻求有较好效益的银杏叶市场,为公司建立稳定的生产“车间”,增强了港上镇银杏产业的竞争实力,使农民收入得到稳定的增长。可见,选择产,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业组织模式行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组织创新,一是要有产业发展规划,镇,村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要在推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建立农民收入支持保护体系,让农民通过龙头企业出售农产品和购进农用生产资料时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进行产业组织创新可以区别情况选择“农民公司”的产业组织模式,也+可以创新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业规模(单一业主制的规模经营组织形式)。邳州、沛县、丰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组织有许多模式,但其创新应有好的起步。例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组织模式很有借鉴的意义。
(2)创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科学技术运用制度。科学技术运用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农业中的杂交水稻,良种小麦种植的推广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效益就是例证。但是,农民有墨守成规的特点。一是文化素质不高,导致思想保守。二是经济脆弱,经受不了经济损失。三是缺失农民科学技术的风险防范制度保障,降低了农民运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办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长远举措。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办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关键是建设好师资队伍。苏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师资质量不高。江苏省财政应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苏北九年制义务教育师资工资待遇。江苏省教育厅宜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支援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支持从事农村九年义务气度教育的教师进修。
建立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举措,政府投入是其所需资金的主渠道。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对守土农民进行涉农科学技术运用的技能培训,为其科学务农提供必要的技能;一是对离土农民进行非农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其进入城(镇)寻找工作提供必要的技能。大力支持职业高中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发展,使其成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主阵地。
加大对农产品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开发的财政扶持力度,构造优良品牌,开拓市场广度,提高农民收入。丰县的牛蒡的加工科技含量低,导致其产业链延伸困难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开发是农民运,加大财政对其重要项目扶持力用科学技术的重要领域度,有利于带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的建立。
(3)创建政府扶农的长效机制。发展苏北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广大的农民,因而必须发动农民广泛参与和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江苏省政府和苏北的市、县政府对发展苏北农村经济有主要的组织领导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这种组织领导职能不应是传统政府职能内涵,而应是传统政府职能转,或者说,要创新政府扶农的长效机制。政府扶农的长效变机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引导和投入。对苏北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规划农村经济1发展的一个重点是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在不同的区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市、县、镇,不同村因具体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切合其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1)整体规划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及其不,不同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其衡量同阶段的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政府进行整体规划时,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对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赋予科学内涵,既能具体实施又能适时更新、提高。(2)具体规划农民居住区和村容整洁。规划农民居住2区和村容整洁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部分。政府帮助规划,提供协调服务,能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当然,政府在帮助规划时,要遵循农民减少趋势对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影响。要吸取韩国曾经进行的新村建设教训,避免强制行政命令,避免,避免“空心村”。“千房一面”对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引导。在邳,许多农民和村、镇干部对建设社州、沛县、丰县的调研中会主义新农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模糊不清,一些人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水泥路、新房子。这反映出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状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是对农民的科学引导的问题。
规范政府对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持的经济行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农民应该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享受相同的劳动、工资、教育等权利),农村应该同城镇一样享受“区域待遇”(享受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投资等)。从这种意义上说,政府在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行为,具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