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着力推动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发展。根据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苏北应通过“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构建,实现与苏南、上海经济的对接,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东陇海铁路、连盐通高速公路、徐宿淮盐高速公路、新长铁路以及规划的宿(州)淮(安)铁路、连盐铁路、淮扬镇铁路是构建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空间格局的主要依托,亦是推动苏北经济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城市化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城镇扩大和城市经济、城镇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快于农村经济。苏北城市化的推进,使苏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包括沿东陇海线城市经济带(东陇海线铁路及徐连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束连接的城市经济带,它横贯于苏北北部,是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东西走向的经济带)、徐宿淮盐城市经济带(由徐淮盐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淮安盐城段沿线的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市区经济,睢宁、泗阳、建湖、射阳等县(市)的城镇经济板块构成,是贯穿苏北腹地的重要非农产业聚集带和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东南走向的经济带)、连盐城市经济带(由连盐高速公路(国家沿海大通道的连盐段)和立项兴建的连盐铁路沿线的连云港、盐城市区经济,灌云、响水、灌南、滨海、阜宁、大丰、东台等县(市)的城镇经济板块构成,是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沿海经济带)、新淮城市经济带(由京沪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新沂至淮安沿线的淮安市区经济,新沂、沭阳县(市)的城镇经济板块构成,是东陇海线城市经济带向苏北腹地延伸的重要经济带)。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快速交通束推动着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的形成。但是,“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中的城市、城镇发展速度不快,从而制约着“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发挥。因此,充分发挥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必须实施城市、城镇带建设工程,快速推进“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中的城市、城镇发展。
着力推动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扩展。它主要涉及东陇海铁路的沿线产业带,包括徐州、连云港两个城市市区和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四个县(市)域经济板块。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影响区域包括徐州、连云港城市市区以外的全部县(市)域经济和宿迁城市市区及部分县域经济板块。该经济带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加速发展的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是苏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正日益成为苏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大幅提升。2006年产业带实现GDP148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6.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06年经济带的GDP增长速度为15.7%,比2005年增长速度快0.8个百分点,比2006年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0.8个百分点。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是增强苏北经济实力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可以促进苏北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东陇海铁路和徐连高速公路沿线的徐州、铜山、沛县、邳州、新沂、东海、连云港7座城市、城镇具有特殊的城市、城镇发展区位和城市、城镇规模扩大的优势条件。顺应城市化的要求,应在未来10年通过着力推动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使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城市、城镇人口有较大增长。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沂市区的特有交通区位和位居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因而推动新沂市区经济快速扩大,对于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
以超常速度发展徐宿淮盐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城市、城镇。徐宿淮盐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11座城市、城镇东西贯穿苏北腹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增长极作用。目前除徐州、淮安城市为特大、大城市,盐城将进入大城市序列外,徐宿淮盐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其他8座城镇都是县(市)的城关镇,其规模不大,扩展速度不快,与其应有的增长极辐射半径不相称。因此,以超常速度发展徐宿淮盐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城市、城镇,是苏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
扶持连盐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城市、城镇发展。连盐快速交通束经济带是江苏沿海经济带(它主要涉及南通、盐城和连云港3个市域经济板块,沿海经济带是苏北经济发展较快而且潜力较大的经济带,尤其是随着苏通大桥、上海跨江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建成,该经济带在承接上海经济辐射上必将具有强大的区位优势,对于苏北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开发的重要部分。从苏北经济发展进程看,连盐快速交通束经济带形成缓慢,但其形成后对苏北沿海发展的经济聚集力是不能低估的。因此,扶持连盐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城市、城镇扩展对苏北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推动新淮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城市、城镇发展。
新沂、沭阳城区快速发展为中等规模城市,对于增强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中位线”和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上的增长极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要着力推动新淮快速交通束经济带的城市、城镇发展。
(3)着力推动沿运河经济带扩展。它主要包括沿京杭运河江苏段经济带。京杭运河从北至南贯通江苏,有其经济联系的历史基础,也有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需求。京杭运河江苏段全长约690公里,北接山东,南连浙江,并通过淮河和苏申外港线沟通安徽和上海。其中,京杭大运河苏北段404公里,2005年货运量1.18亿吨,货物周转量253亿吨公里,相当于3条铁路运输量;京杭大运河苏南段长约208公里,起自镇江谏壁口,止于苏浙交界的鸭子坝,贯穿江苏省产业经济最为活跃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市域经济板块,沟通长江、太湖水系,连接苏申外港线、长湖申线等省际航道,可直达上海、杭州。京杭大运河苏南段的年货运量已从初建时的1亿吨左右,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1.91亿吨,通航效益十分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沿运河经济带迅速崛起。仅京杭大运河苏南段2006年四个市域经济板块的GDP总量已占到全省的近一半。(京杭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长廊。它与万里长城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工程奇迹,闻名于世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引以为豪的标志和象征。)因此,着力推动沿运河经济带扩展,对于沟通江苏区域经济板块有机联系,实现新苏南经济和苏北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实施的“苏南、苏中、苏北”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相比,“三群三带”空间结构模式兼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原则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一是符合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空间结构演化特点,既着力到区域经济的“点”的发展,又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带”的扩展,同时又兼顾了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二是“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跨行政区合作的整合创新”。
实施“赶超型的发展战略要求较多的政府介入”。因此,在兼顾现有行政区划特点和江苏南北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和拉动性的前提下,推动行政发展,进行行政区合作的整合创新,有利于推动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