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面子必须是你给朋友的,而非自己争的。不过像阿Q那样,因看了杀革命党,而未在场的人没看过,他便有了本钱,可以在讲述中将唾沫飞到赵司臣的脸上,也可以扬起右臂,照着王胡的后颈窝直劈下去。
面子要让给朋友,不要去争,争面子于己于友,都没好处,只会伤了I和气。
西晋的款爷石崇与王恺斗富,就是典型的面子之争。王恺用麦糖掺米饭擦锅,石崇就用蜡烛煮饭;王恺用紫丝布做步障四十里,石崇就做锦布障五十里;王恺用赤石脂涂墙,石崇就用花椒和泥来涂,最后,弄得晋武帝也来帮忙,他赐给王恺一支二尺高的珊瑚树,枝桠扶疏,世罕其比。没想到石崇根本没把它放在眼里,拿起他的铁如意就敲过去,珊瑚树应声而碎,他回头吩咐左右回家取出珊瑚树,让王恺任意选取,有三尺高的,四尺高的,弄得王恺惘然若失,垂头丧气。石崇就不会来事,不会忍让朋友,一下子让王恺的面子丢尽。他比王恺富有,这是一个事实,他却非比不可,比的结果,自然是他面子十足。无论王恺接受不接受珊瑚树,有一点是肯定的,面子伤了,谈交情就谈不上了。石崇大可不必做得如此绝,假他若肯处处让别人一分面子,那就是另一种情形。
办事跑关系时,要懂面子,首先就是要懂得如何照顾朋友的面子。倘若你自侍自己的面子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碰上死要面子的朋友,就可能不吃你那一套,甚至可能撕下脸皮和你对着干,这样常会把所结成的关系搞糟。
懂面子,你还得去要面子,假若你请朋友吃饭,而朋友不太领情,这时,你便不能割袍断交,你要学会去要面子,你要说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给我一个面子。只要他给了你面子,他吃了饭,那么,他的人情算欠下了,即使饭是朋友给你面子才吃的。送礼也一样,让朋友给个面子收下,这个面子你得去要。
特别是在现代的中国,且不说官场,就是朋友之间跑点关系,办点事也要吃顿饭、喝场酒、吸根烟,来研究研究(烟酒烟酒)。当你对朋友说你要请他客时,他就会知道你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时他的派头不大也大了,不论想不想去,都要推辞一番,他不怕推辞,因为是你有事。所以你要请他赏你个面子,只要朋友给了这个面子,你的事也就差不多了。
另外的一点,给面子要给得恰当,不恰当就是不给面子。如果被请之人面子很大,而又未受到应有的待遇,则成了极伤面子的事情。
最后谦虚、恭敬是给面子的良方,它的好处在于你具有的美德,在朋友那成了给他面子的一种表现。
◎朋友相处.距离产生关
朋友间建立一份真诚的友谊,的确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伯牙鼓琴,于期知音;高山峨峨流水诤诤。能够保持这份友好的情谊,使之能够经受风雨的吹打,则是更为可贵的。
让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人性的特点,然后再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友谊更久。《圣经》上说,上帝按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的形体。兴致所至,用树枝沾满泥浆,甩成了成千上万个人形。上帝又寂寞了,于是赋予人类语言、不同的性情和喜怒哀乐。从此,人类诞生繁衍,也不再有完全同样的两个人。
的确世上没有完全同样的两个人。两个人,不论其形体多么相像,他们决没有完全同样的性情、爱好,绝对没有同样的经历和对事物同样的认知观点。于是,距离就存在了,距离成为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朋友也毫不例外,成为好朋友,只说明你们在某些方面(或许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爱好或见解以及心灵的沟通,但并不能说明你们之间是毫无间隙、融为一体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其独自的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是友谊的连接带和润滑剂,而个性和距离则是友谊相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友情就像弹簧一样,保持适度的距离以及适度拉伸和压缩,都会使之保持永久的弹性美。和自由美之间有着惊奇的相似。
是的,因为距离的美,你和他都想进入对方那颗美好的心灵,都努力展现各自的魅力和对方的关怀。随距离的缩短,“金无足赤”的人类的瑕斑也在友谊的光环中出现,过深的了解使你发现了对方人性自私甚至卑劣的一面。于是,瑕斑影子在你心灵里冲突。某些不和谐伴随出现,由于弹簧距离的拉近,你和他都在内心要求对方须与自己一起摆动。少许的违背都使你特别在意。于是,被欺骗感和不忠实感使你对友谊产生了怀疑、冷淡和争执又将友谊根基动摇,弹簧变形了,再难恢复其原来的和谐。这时你便会懊恼:为什么当初要缩短这“弹簧”,破坏了相互间的距离美和朦胧美。
人一辈子都不断在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我强调:好朋友一定要“保持距离”!
人之所以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死党”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有些差异的,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二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的要碰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背后的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人就是这样奇怪:未得到时,总想得到;未靠近时又总想贴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却又太过苛求。人总在无意中伤害着他们自己。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我有一位朋友,他和租同一栋房子的房客成为朋友,后来因为对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认为他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于是愤而搬出去,二人至今未曾再往来过。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如此自然可以琴瑟和谐,但因为夫妻太过接近,要彼此相敬如宾实在很不容易。其实朋友之间也要“相敬如宾”,而要“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谓“保持距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保持距离的。能“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尊重对方,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而产生伤害的“海绵”。
◎交友要真诚
在中国,·中庸之道是一种至高的做人境界。掌握了中庸之道,便会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交友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样要讲中庸,除了“淡而不厌”之外,还要“简而文”,“温而理”,即简略而文雅,温和且合情理。
交朋友,千万不可以自我为中心,让朋友围绕着你的爱好转,让一个世界都是你的色彩,也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和而不同”,尊重自己,尊重朋友,你也不必跟在朋友的后面,亦步亦趋,更不必强迫人意,使人同己。客观、冷静、明智,才不会举措失当。
历来人们都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戒备。对可以信赖的人,真真假假,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举。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又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
以诚待人,要坦荡无私,光明正大。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对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地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虽然人总是不喜欢被批评,但意识到批评者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时,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友情得到发展。
以诚待人,应当知人而交。当你捧出赤诚之心时,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什么人,不应该对不可信赖的人敞开心扉。否则,适得其反。
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要敞开自己的心扉。要讲真话、实话,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正如谢觉哉同志在诗中写道:“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
以诚待人,能在可以信赖的人们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表露真心,“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下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内隐闭锁的一面,同时,又有开放的一面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开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以减待人,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以一个开放的心灵换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用真诚换来真诚。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中,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结局。
很多人交友是为求心灵的沟通。人除了物质,:.呸有意识,吃饱喝足,就要想事情,而这些事情,一个人“独吞”于腹是很难受的,必须找人来交流宣泄。无论是情感隐私,还是遭遇,憋在心里,时间久了,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君子之交,是为了心灵的沟通,并不具有功利的思想。而它对中国人影响之深也令人感叹。在一个特别重视交际、讲究关系的民族中,是不该以“不善交际”为美德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子之交,因为它强调的是“淡、简、文”,甚至“木讷”。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道家庄子的名言。与儒家《中庸》上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是一个道理。君子的交友之道,如淡淡的流水,长流不息,源远流长。现代人将交友比作花香,说“友谊就像花香,越淡就越持久”,也与古人有异曲同功之妙。
◎察言观色.及时帮助朋友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文学,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中国,整个社会跑关系都靠“人情定律”来运转的,不懂不察人情是不可以的,因为,人情是无根的东西,想要固定它,必须牢牢地掌握它。
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刘邦就知道这种道理,所以他在韩信眼中是个通情的人,并且刘邦还使韩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债不忍背叛。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我愿暂代理齐王。”刘邦大怒,转而一想,他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韩信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他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在你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的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意重。
我们姑且不论刘邦以后如何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事故而言,刘邦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反产生了愧疚,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面子;你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
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
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做。人情是做出来的,需要有你的人缘。
人缘,其实是一张人际关系的网。缘,有“边”的意思,你的边与别人的边系在一起,就成了关系。
有人缘的人,才会广交朋友受人欢迎。
话虽这么说,但人情的“通”,人缘的“有”,是不能靠守株待兔,天上不会掉下一张馅饼,而且刚好掉到你的嘴巴里。人情要去做。
做人情,前提便是察言观色,消息灵通。
察言,便是“闻一知十”,观色,便是“见面明意”。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让你的朋友欠个人情给你,简直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