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实力格局发生了大变化。一战期间,英国衰落,美国崛起。战火将欧洲大量黄金储备资产送到了美国这个“安全天堂”。战后,美元强势日显,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趋于式微。
战后,1925年5月出现过一种节约黄金的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即多国协调执行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英、法、美等国货币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通过这些国家货币间接与黄金挂钩。但曾几何时,在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冲击下,1931年9月21日,英国被迫放弃金汇兑本位制,许多国家也纷纷放弃该制度,改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于是,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起来。国际收支状况和供求关系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纷纷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和信用制度破坏,加剧了出口贸易的萎缩以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现行英镑
在一片混乱中,很快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审视“二战”的发生,英、美、法下最后决心与纳粹德国对抗,除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疯狂扩张势力范围之外,还因为德国否定了英、美、法主导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货币体系、实施实物经济货币制度,在贸易和货币领域与当时的主流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大唱反调。
英、法、美三国掌控着全球贸易体系所需的主要黄金货币储备,而“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几乎完全没有储备。如果服从当时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体系,德国必须依靠借贷和出口重整国民经济,而此时的国际市场在大危机冲击下已经陷于萎缩失序,破败不堪的德国经济几乎看不见复苏希望。
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为重整国家经济,认为只要国际货币制度仍以黄金为本位,则一个垄断黄金的国家就能迫使缺乏黄金的国家屈服,它所用的手段就是吸干其外汇来源,使它们必须靠借贷来维持生产。为此,希特勒针锋相对地提出他的理论:“一个国家不应该靠货币的表面价值来维持生存,而是要靠真正的生产,只有生产才能使货币获得价值,生产才是货币的真正准备,银行保险箱中存满了黄金并无意义。”
希特勒政府决定:第一,拒绝接受国外借款;第二,以生产和物资作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非黄金本位;第三,以直接易货方式来获得输入品;第四,停止所谓“外汇自由交易”,不准许在货币方面进行赌博性的买卖;第五,德国自己控制发行货币的权利。
如果德国的货币制度获得成功,其他缺乏黄金的国家纷起效尤实行以货易货的办法,则不仅黄金丧失效力,而且无人借款求贷了,当时主导国际金融的西方列强将面临破产的危险。
希特勒德国完全背离了西方大国英法美主导的国际货币秩序,加之德国对欧洲市场的军事和政治双重控制,德国和英美法的矛盾已经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战争成了最后抉择。
希特勒构想中的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实施就卷进了全面战争,他的以实物创造为核心、而不是以利润和金融为核心的另类经济货币体系,也随着第三帝国烟飞灰灭而成为了历史。
往事历历。所谓兵者,国之大事;货币者,何尝不是国之大事。
“二战”以后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完全被美元所取代了。
美国在1792年通过《铸币法案》后,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成为官方货币。
1861年,出于防止伪造的目的,美元钞票采用了难于照相复制的绿色油墨(卤化银感光剂对绿光最不敏感),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绿色,由此被称为“绿背票”,这是第一种现行式样的美国纸币。
现在流通的美元纸币有1元至100元的7种面额,配以1分至1元的6种金属辅币。历史上还曾经发行过500、1000、5000、10000美元,甚至100000美元面额的钞票。其中500及以上面额的美元,自1946年起不再发行;100000美元未在公众中流通,主要用于联邦储备银行与美国财政部之间的转账和结算。
1792年,美元在北美13州形成了货币区,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国家。19世纪末,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大于其余三个经济实力最大的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的总和,美元的国际地位日益显要。
1792年,美元采用了金银复本位制,当年颁布:1美元折合371.25格令(24.057克)纯银,或24.75格令(1.6038克)纯金,其前提为金银比价恒定不变,但事实不然。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上任后,美国货币采用了“金本位制”。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各国停止了黄金的进出口,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1925年起,美国与英、法等国主导实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在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冲击下,该制度也告解体。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战”结束前夕,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郡的度假宾馆召开了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蓝本的《布雷顿森林协议》,从而建立了一种“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制”(国际性金汇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在无力实现美元按固定汇率兑换黄金的承诺后,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国际货币会议上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Jamaica Agreement),于1978年4月生效。曾经辉煌一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废止。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人们称之为“无体系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依仗着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元的霸主地位仍得以保持。美元一直毫无悬念地继续充当世界货币的主角,作为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和支付与储备手段。
“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意味着贵金属本位制终结。世界各国流通的纸币,不再能兑换贵金属,转进为无本位的信用纸币。
从贵金属本位货币到“信用纸币”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从具有自身等价地位的商品型货币,演变为“没有”自身价值的信用型货币的革命性大转变。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起先是实实在在的物资或真金白银,现在仅是一张本无价值可言的花纸,全凭信用两字,被赋予了虚拟而有效的价值特性,好比吹上一股子“仙气”,变成了“可以通神”的小精灵。
这种信用地位的建立,靠的是政府的立法保障,以及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两者缺一不可。归结到一点,就是发行者的政府和机构必须维持纸币拥有相当稳定可靠的购买力,否则,即便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信用也会失落,甚至完全丧失。纸币会贬值以至一文不值。
按诸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参加流通的商品量,商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货币的流通速度。
为了保障货币信用,亦即维持商品价格水平稳定,如果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就要增加货币流通量;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就将减少。这就是说,货币发行量的变化必须同社会商品流通需求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相适应。
当然,实际情况极其错综复杂,维持货币信用其实非常困难,一旦失控就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引言开宗明义举例说明,历来货币危机从不消停,于今愈演愈烈。
电子化顺天应时,不改信用货币本色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电脑网络科技趋于成熟。所谓资讯高速公路随着光纤电缆迅速延展,一个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电子网络世界已然形成,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复存在。
于是,在信用货币领域,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型式——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指的是客户可在发行者处将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转换成为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送往对象,从而取代纸币或其他旧式货币,执行支付、转账、汇兑、清偿债务等各种货币流通任务。
现代社会的货币流通,只有很少部分使用实体通货即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已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了。
电子货币是货币形态演变的最新高科技型式。这种货币没有物理形态,只是体现了持有者的金融信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种支付办法越来越流行。通常通过网上操作和磁卡/智能卡(储值卡、银行卡、信用卡)或网上电子货币等媒体进行货币流通,可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广泛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使用简便、安全、迅速(瞬间完成)、可靠、节省,实现了价值传送的无纸化;利于增加社会效益,更好地满足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电子货币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生活,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电子货币是以既有的实体信用货币(现金或存款)为基础的一种“价值保存”手段,其前提为电子货币与实体信用货币之间能以1:1比率交换;在金融本质上与信用纸币完全一致。实际上电子货币是一组特定的数据信息,其中含有用户身份、金额、使用条件以及密码等内容。使用电子货币交易,相当于数字信息的交换。所以,电子货币可被视为“传统货币支持下”的“二次货币”,而非一种独立的通货。
在电子商务中,银行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其基本交易流程举例如下:买方向卖方发出购物请求以及专用磁卡/智能卡的支付指令;卖方将该支付指令传送至自己的收款银行;收款银行从发卡银行获得授权许可,并将授权信息送回卖方;卖方取得授权后,通知销售部门发货,向买方发出购物完成信息;卖方的收单银行把该笔交易的资金由买方转账到卖方的账户中;银行与银行之间通过支付系统完成最后的行间结算。以上各个环节的传送操作流程,一律通过网络进行,可以完全避免使用现金或交换纸质单据。
电子科学家们不断提高网络设备的讯息容量,导致网络讯息传输能力以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软件设计师相应做出贡献,使得普通人能够上网看到自己账户以至证券市场等的详细信息,并自行操作管理。
于是,从股市整体到每一只个股的瞬间变化情况,包括价位、叫价、出价和交易量等要素,无不尽收眼底,使得证券交易业跃出了少数人操控的“象牙塔”,转变为普罗大众人人得而染指操作的“家常便饭”。骤然间,从美国开始,一种崭新的证券交易方式──“当日交易(Day Trading)”,从地平线上出现了。在财务公司的交易商之外,涌现了数以万计的群众******商,他们当中许多人每天要来回进出市场数十以至数百次。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电子货币作为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应用方法越来越方便,不仅在电脑终端,还可在掌上电脑、手机甚至手表上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
由于各种高科技盗窃手段日新月异,如何确保电子货币的保密性、防伪性和安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可以在纸币上加上防伪设计,电子货币也应该发展充分可靠的安全系统。当然,除了加强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加密,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必要的政府监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