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本书研究的背景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也全面展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2010年1月至7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达1610亿美元,同比增长49.6%。其中,中方出口767.3亿美元,进口84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3.2%和56.1%。而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速比从中国进口增速高出13个百分点,中方逆差为75.4亿美元。此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也促进了中国对东盟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7%。投资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中国与马来西亚有着长期友好的外交关系和传统友谊。1974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马来西亚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近年来,两国高层往来频繁,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深化,1999年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双边合作发展方向的《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全方位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2004年两国总理宣布“积极推进两国战略合作”。目前,马来西亚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仅次于新加坡。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201.3亿美元;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26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0.5%。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截止至2010年5月,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出口与2009年同比增长21.9%,进口同比增长34.2%,其中对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8.7%。
此外,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投资不断增长。随着我国政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投资,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马来西亚累计在华投资项目4451个,累计实际投资额49.28亿美元,位居中国吸收外资国家(地区)第16位。马来西亚对华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供水、商业、酒店、电站、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投资区域由沿海地区逐渐向内地延伸。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会计服务市场开放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双边贸易自由化程度势必越来越高,而随着双边投资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必将要求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度)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目前,除柬埔寨之外的所有国家均已完成《协议》的国内法律审批程序,《协议》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规定了双方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开展服务贸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包括了中国与东盟10国开放服务贸易的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各方根据减让表的承诺内容进一步开放相关服务部门,而其中就包括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
从中国和东盟十国各自提供的会计服务承诺表内容看,其中,有9个国家未就会计服务业作出高于WTO承诺的具体承诺,如果他们在WTO层面也未给出承诺减让表,一般可理解为该国会计服务部门未开放;而泰国和柬埔寨两国在《服务贸易协议》中就会计服务业作出了高于WTO承诺的进一步开放承诺。
综上所述,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促使双边相互了解各自的会计准则(制度)并大力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制度)的协调与趋同,以提高自贸区各成员国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
第二节本书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会计研究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规范研究,二是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与价值判断有关,主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回答“应该怎么样”。而实证研究是与事实相关的分析,主要是回答“是什么”。
本书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同时,大量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现存的会计准则,试图揭示中国与马来西亚在企业会计准则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吸引马来西亚投资提供会计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
本书共九章。各部分内容简述如下:
一,导论。本章主要包括本书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二,中马企业会计准则框架比较。本章主要对中马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比较分析。
三,中马企业资产类项目准则比较。本章主要对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资产减值准备准则进行比较分析。
四,中马企业负债类项目准则比较。本章主要对职工薪酬准则、企业年金基金准则、股份支付准则和或有事项准则进行比较分析。
五,中马企业损益类项目准则比较。本章主要对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借款费用准则和所得税准则进行比较分析。
六,中马企业报表列报类准则比较。本章主要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现金结算流量表准则、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分部报告准则和关联方披露准则进行分析比较。
七,中马企业特殊事项准则比较。本章主要对中马企业发生的特殊事项所运用的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如“政府补助准则”、“外币折算准则”、“租赁准则”和“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准则”等。
八,中马特殊行业会计准则比较。本章主要对中马特殊行业,如金融保险业、石油行业、水产业、生物资产等准则进行比较分析。
九,区域会计协调:基于会计国际化的视角。本章主要通过对比中马会计国际化历程,分析中马会计国际化的原因,并指出中马会计国际化的共性及差异。
第三节本书研究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一、本书研究的主要贡献
本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必然会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交流与合作。研究分析中马企业会计准则的异同,可以为两国企业贸易投资活动提供更为良好的会计技术服务,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二,本书结合中马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在综合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会计准则内容异同的基础上,对区域会计协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国内对中国与马来西亚会计准则比较的研究空白,丰富了国际会计比较研究的内容。
二、本书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
第一,由于对马来西亚整个会计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对中马各个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异同的原因未能作深入的分析。
第二,由于缺乏马来西亚上市公司在运用会计准则的情况的相关数据和资料,未能对马来西亚会计准则运用的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仅限于规范研究的分析方法,而实证分析方法更能清楚表达事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