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场初期,农场无专职防疫医生,卫生防疫工作由卫生队兼管。
1985年,红星二场成立卫生防疫站,归属农场领导,负责人是杨道杰,工作人员3人。1996年改组,工作人员增至4人。2000年3月改组,工作人员4人,20世纪50年代,防疫工作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为宗旨,医务人员经常到连队检查食堂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卫生,评比流动红旗,开展“除害灭病”活动。
60年代,大抓“三管一灭”(一管粪便、二管水源、三管饮食,消灭苍蝇)工作,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对传染病抓五早(即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每年进行预防注射及接种工作,防止烈性传染病发生,控制和缩小一般传染病流行。如1961年,全场发现麻疹83名,合并症5名,医院立即采取措施,一个单位发生后马上隔离,同时对所有易感儿童进行母血和胎盘粉内服,控制了病情,缩小了发病范围。
1963年发生传染病4种:麻疹35人,阿米巴痢疾4人,传染性肝炎2人,波状热3人,由于及时治疗,无扩散,无死亡。
1965年4月,农场成立预防“二号病”指挥所及抢救治疗小组,并训练卫生员,使他们掌握预防“二号病”的措施,卫生队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使“三管一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西北五省检查团到农场检查工作时,视察各连队食堂、宿舍、托儿所及场部各服务事业单位,受到好评和称赞。
80年代以后,防疫站开展的工作项目有: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监督、学校卫生监督监测、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环境卫生监督监测、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居民死因回顾调查与分析、全民口腔病的防治、儿童计划免疫、妇幼卫生保健、传染病的防治、结核病防与治的管理、地方病的防治、劳动卫生监督监测、婚前保健、除四害等工作。
防疫工作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搞好宣传教育,传授预防疾病知识;二是以预防为主,讲究饮食卫生,提倡“三净、四防、五不吃”(即净化水源、空气、环境;防蝇、防鼠、防腐、防尘;不吃脏的、不吃生的、不吃腐败的、不吃鱼子和病畜禽肉、不吃有毒野菜),大搞环境卫生,清运垃圾;三是防治结合,加强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一旦发现传染病,即速实行隔离和观察治疗,防止病菌扩散。
1988年,发生流感、肝炎、猩红热等流行性传染病。防疫站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对人群进行了1:5000的新洁尔灭溶液点鼻预防,发现苗头病人,及时隔离,及时治疗,有效控制和消灭了传染病流行。
1990年10月,医院成立卫生基本情况调查领导小组。红星二场副政委许玉英任组长,院长李俊超及防疫站焦勇任副组长,委员8人。对全场卫生基本情况作了彻底全面的调查,随机抽样复查率、复核率都在100%,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调查任务,经哈管局验收达标。
1993年12月5日,农场防疫站开展“强化免疫日”活动,派出4辆车和18名卫生人员深入到各连队,给500多名儿童服用了“预防小儿麻痹糖丸”。
1995年,为贯彻国务院颁发的《九十年代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控制其中计划免疫相对传染病的目标,卫生部决定于1996年对全国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审评,红星二场于1995年12月就做出了“关于做好农场计划免疫第三个85%目标审评筹备工作的通知”,决定成立红星二场审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审评技术领导小组,并对各连卫生员和计划生育宣传员进行了培训。
计划免疫工作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建立了各种卡片和登记表,使计划疫苗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层次分明,无漏种和重种现象,各种疫苗接种率都达到全优,被评为哈管局“计划免疫先进单位”。
1994~2001年,红星二场儿童各种基础疫苗接种情况统计,如所示。
1995年6月,根据哈管局结核病领导小组指示精神,成立了红星二场结核病领导小组。1996~2001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单位配套经费进行结核病控制项目,查出痰检呈阳性13人,痰检呈阴性9人,并对症治疗。
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防疫站贯彻执行《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对全场从事食品工作的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见),发现有传染病者,及时治疗并调整工作。对小吃部、食品店、挂面房等定期进行卫生检查,不符合标准者,提出停业整顿警告。新开业的食品单位要三证齐全。对脱水菜厂的临时工,坚持原则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者不上岗。1996年,防疫站被评为“兵团食品卫生管理先进单位”,兵团卫生局奖给红星二场防疫站摩托车一辆。
到2001年,防疫站已有电冰箱2台、电冰柜2台、多普乐机(袖珍式超声胎心音仪)1台,有身高坐高计、身高体重称、三用儿童称、肺活量计、电子对数视力表、婴儿卧式量床、电视机、VCD,配有价值800多元的健康录相带,摩托车1辆。
二 居民寿命与死因回顾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环境变化的同时,一些疾病开始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寿命。2001年红星二场防疫站完成了1997~2001年居民5年死因回顾调查,目的是了解农场居民疾病分布及影响健康因素,采用死亡指标来描述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病水平,提供相关疾病预防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农场1997~2001年5年的常住人口总数为30402人,死亡184人,出生率为9.77‰,死亡率为6.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2‰,男性死亡率8.01‰高于女性死亡率3.99‰,男女性别比值为2.01:1.婴儿死亡率为2.17‰,低于全国1%人口抽查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7.14‰,死亡年龄构成为1岁以下组占2.17%,1~4岁组占1.63%,5~44岁组占10.33%,45岁~64岁组占26.63%,65岁以上老年组死亡占59.24%,从死亡年龄看,主要在中老年组,占死亡总数的85.87%,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10万分之220.38,为居民死因第一位,脑血管疾病高于心血管疾病,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恶性肿瘤死亡率10万分之141.43,为居民死因第二位,其中前五位恶性肿瘤死亡率顺位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直肠癌,死亡男性高于女性,在年龄组上,主要分布在45~75岁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10万分之88.8,为居民死因第三位,主要是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也是死亡男性高于女性,除婴儿外,死亡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意外损伤死亡率为10万分之82.23,为居民死因第四位,主要是车祸、自杀、触电、中毒,男性以车祸为主,女性以自杀为主。
三 妇幼保健
50年代末期,农场妇女、儿童数量逐渐增加,农场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1957年,对女职工实行“四期”(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保护制度,坚持“三调三不调”(即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原则,给产假,工资照发,妇产科对妇女进行孕期检查,产后访视。70年代末,对入托儿童每年定期进行体检。
1981年,推行科学接生,实行产期保健,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生产护理等。
1985年,场设立妇幼保健室,定期对妇女儿童进行体检。
1989年4月~1990年4月,对全场942名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受检人数942人,发现病人562人,分别患有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肥大等症状,医院对不同患者对症治疗,疗效显著。
1991年6月,农场决定成立“红星二场初级卫生保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96年,红星二场“初级卫生保健”经上级验收达标。
为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1995年4月,成立了“红星二场妇幼保健领导小组”。1996年7月成立了“红星二场妇幼保健技术协作组”。由于组织健全,使妇幼工作经常化、制度化。2001年,对全场500余名妇女做了体检,查出病人200余人,全部进行了治疗。防疫站重视婚检工作,按要求进行婚检。当年婚检118人,合格率100%。红星二场妇幼保健基本情况统计,防疫站每年对0~7岁儿童进行一次体检(见),并对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查,对危及小儿生命的小儿肺炎、中毒性消化不良和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及佝偻病、贫血等进行定期检查(见),做出治疗方案,做到“三早一及时”,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住院和及时治疗,对幼儿及时作好各种疫苗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