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尾续貂--司马伦任人唯亲乱家祸国留笑柄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但司马衷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凶狠狡诈的贾后手里。后来,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篡夺了王位。
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竟然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按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须戴用珍贵的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相似的狗尾来代替。但是这些官员既无有真才实学,又不思为人民办事,只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老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也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后来,成语“狗尾续貂”一般会在两个方面使用,一个是形容乱授官爵,低贱无能之辈也可列入尊位;另一个是比喻写文章或是办事情拙劣,实在有愧于接续在高明者之后。此外,此成语也常用于自谦,表明自己文章还欠火候,或是行事拙劣,比不上自己的前辈。
感悟:如果一个朝廷或政府,选任官员不是看他们有无资质,而是不加选择的任人唯亲,以滥充好,长此以往,必将会落得个国将不国的下场。
掩耳盗铃--蠢贼盗铃耳塞棉花自言不闻铃声
春秋时期,范氏被晋国的贵族智伯所灭掉。于是有个人就跑到范氏家里,想趁机偷点东西。忽然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这口钟是用上等的青铜铸成,造型雅观,图案精美。小偷觉得是个宝贝,非常高兴,想立刻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的家里去。可是这口钟又大又沉,他无论怎么挪都挪不动。他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这口钟钟砸过去,结果钟发出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顿时着了慌,心想这可怎么办好,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突然间他发现,钟声竟然变小了。这个发现让小偷兴奋不已,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可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地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给捉住了。
感悟:生活中,有很多愚蠢的人,明明做了坏事却想极力掩盖,以为这样别人就会不知道,殊不知这他们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掩耳盗铃,纯粹只是在那儿自欺欺人,心虚的表现罢了。
叶公好龙--表面上的喜爱不是真爱
叶公,字子高,是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据传这位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他身上佩带的钩剑、凿刀等武器上都饰有龙纹,家里的梁柱、门窗上、碗盘、衣服上也雕着龙的图案,甚至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于是叶公爱好龙的名声传扬四方。上界的天龙听说人间有这么一位叶公对它如此喜爱,便从天上来到了叶公家里想拜见一下他。它把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顿时吓得面如土色,魂飞魄散,夺门而逃。可见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罢了!
后来, 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了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我才冒着风雪尘沙,不远千里来拜见你。 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根本就是叶公好龙。你不是真的喜欢人才 ,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所以我要离开了!”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
感悟: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乏叶公式的人物,他们只喜欢唱高调,真到了关键时刻却不务实际,表里不如一,这不仅式他们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黄粱一梦--梦里繁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终消散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卢姓书生,想要进京赶考。途中在一旅馆里投宿,恰好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交谈了一阵子后,卢生感到疲倦,此时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着黄粱饭。于是道士就拿了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好好睡一觉,就可以如你所愿,得到荣华富贵。”卢生从之。
睡梦中,卢生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崔氏大户人家的女儿为妻,妻子十分漂亮。之后他仕途通顺,不但考取了进士,还连连升迁到节度使,最后竟当了十年位高权重的宰相,拥有许多良田、宅第、美女和马匹。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第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发现自己睡卧在旅店中,才知是一场梦。而道士仍在身边,旅店主人的黄粱饭都还没有煮熟呢!他感到很惊讶,就问道士说:“难道那些荣华富贵,都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吗?”道士回答说:“现在你应该知道,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人一生所追求的,不过就是一场梦而已!”经过这黄粱一梦,卢生终于大彻大悟,再不去想着进京赶考,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感悟:有些人一生忙忙碌碌,整日追命逐利,追求着所谓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岂不知一切荣华富贵都如梦似幻,终归泡影,最重要的是要活得真实。
管中窥豹--以管观豹只得一斑怎是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自很小的时候就因他的聪明好学而声名远播,他性情超然洒脱,但却很注重自己的仪容,即使终日闲居在家,举止容貌也从不懈殆。长大之后果真跟他父亲一样,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蒲((古代的一种游戏),王献之却不精通。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有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听了,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然后就拂衣而去了。
关于管中窥豹的典故,宋代学者庄绰所记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管中窥豹,世人唯知是王献之事,而其原,乃魏武令中语也。” 庄绰所记“魏武令中语也”,乃是出自《魏志》注:建安八年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豹。”
不管这典故到底出自何处,后人用管中窥豹来喻指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感悟:这个成语告诉考虑问题应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综合地把握,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了一角,却以为是发现了这个冰山。
牛背练字--陆羽历经磨难只为读书成大儒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是一位自学成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他3岁那年,因其相貌丑陋而被抛弃,竟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并抚养长大。
陆羽自幼酷爱学习,无师自通,虽然他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智积禅师知道后,便把他关在寺中,不准他读书,要他天天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很是生气,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希望能够逼迫他悔悟回头。但陆羽并不因此而气馁,每天除了打扫寺院,干各种繁重的杂活以外,他还要放几十头牛。尽管一天下来,十分劳累,但陆羽却始终坚持读书,从不懈怠。练字无纸,他就借每次放牛的机会,以竹代笔,在牛背上练习写字。这就是陆羽牛背练字的由来。
一天,陆羽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流浪街头,寻机学习。后来,陆羽被一个戏班收留,一边学演戏,一边读书,历尽艰辛,终于成为一个著名学者。
在他成名后,朝廷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推辞不就,一心隐居著书。共著有《茶经》、《南北人物志》、《源解》等数十卷。尤其《茶经》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种植的科学著作,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感悟:一个人在逆境中成长,会更明白得来的不易,更不会放弃任何让自己摆脱困境的机会,有了这样的动力和信念,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虎头三绝--顾恺之痴迷艺术“绝”字当先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他一生沉浸于艺术,孜孜不倦,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曾经在若干传说中被形容为“痴”,素有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顾恺之他一生著作颇丰,仅史书记载他的名画就有170多幅,还有许多壁画。传世神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据传,顾恺之曾给不同朝代的几个皇帝和文臣武将、名人学士都画过像。他的画被人赞为“画山有灵,画人传神”。文学方面,他是我国美术史上第一个认真研究绘画方法和进行绘画评论的美术理论家,著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关于绘画的评论文章《魏晋胜流画赞》,文中许多精辟的见解和观点还是研究我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资料,此外,我国美术史上最早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绘画设计书”《画云台山记》,也是顾恺之写成的。顾恺之的痴还表现在他常常有些不易被常人所理解的文化人特有的“痴”行为。有一次,顾恺之在月下独咏诗歌,邻居谢瞻刚开始还听着新鲜,不断叫好,顾恺之非常得意,谢瞻却开始犯困但又不忍心扫他的兴,就叫仆人代自己赞叹,顾恺之不觉有异,竟然一直独咏到天明。
感悟:艺术是需要奉献精神的,顾恺之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痴”行,他才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独有的“三绝”艺术家,传颂至今。
汗牛充栋--好读书读好书方为治学之本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称其为孔圣人,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只是“述而不作”。《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书的原因吧。孔子曾经为了教学的需要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后世遂用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
关于“汗牛充栋”的成语还涉及到一个人,即唐代学者陆质,他为人勤奋,好读书,尤喜藏书。著书《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对《春秋》有独到研究。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为《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感悟:做学问就应该具有敢于吃苦的精神,博闻才能强记,古代的文学家、哲人,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首先在于他们能够博览群书,并擅于汲取前人思想的精华。
洛阳纸贵--左思苦写《三都赋》一举成名天下知
左思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父亲因其相貌丑陋,对他很是轻视,常对人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并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曾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作者的文采,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于是他决心撰写《三都赋》。左思为了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典籍,并实地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等材料准备好之后,左思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自己家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到处布满了纸和笔,以便于自己有了灵感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记下来。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才终于完成。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因为他名不见经传,很多人都因此嘲笑他,幸亏后来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张华、皇甫谧的大力推荐,《三都赋》才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因而引起市场上纸张价格陡涨,一时传为佳话。这就是著名的洛阳纸贵的典故。
感悟: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伴随着艰辛,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决心,目标就终有一天会实现。
床头周易--王湛韬光养晦才学惊世人
王湛,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他身高七尺八寸,龙额大鼻,平时少言寡语。虽颇有些才华,但是不显不露,因而大家都不知道,甚至他的亲戚朋友都认为他是个痴呆儿,只有他的父亲王昶知道他的才华。后来王湛遭受了丧父之苦,于是便住到父亲墓的附近,穿起丧服,关门闭户,不和外界交往。
王湛的侄子王济自恃有才华,素来不起这个叔叔。有一次,王湛让他端菜过来他身边吃。王济靠近前来,看见王湛床头有《周易》,便问:“叔父何用此为?”湛说:“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心情郁闷的时候,就反复看上几编。”王济听了很不以为然,便请他讲出其中的道理。王湛于是剖析玄理,微妙而有奇趣,都是王济以前听都没听过的,不禁对自己这个叔叔肃然起敬。于是便在叔叔那里留连了几天,探讨各种学问,最终发现自己的才华的确不如这位叔叔,惭愧不已,叹到:“家里有这样一个厉害的人,30年来我竟然从不知晓,真是我王济的罪过啊。”辞去的时候,王湛亲自送他到门口。
后来,王济在应答晋武帝时说王湛人材在“山涛以下,魏舒以上”,由此渐而知名。王湛于是开始做了官,做过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出为汝南内史。元康五年病逝,终年四十七岁。
感悟:王湛一生不张扬,不显山不露水,于别人的偏见于不顾,只求默默做学问,是真正的甘于寂寞的人,治学者难道不是理应如此吗?
扁鹊换心--医术传神美名扬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是战国秦汉时代民间传说中的神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世人认为是神医,所以人们就借用了上古神话中黄帝时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