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古琴寻宗探源考记略
唐中六
一、川派古琴的历史概略
川派古琴源远流长。远在周以前,中国《琴史补》载:“伏羲命下相柏皇以婴硒所贡梓斫为琴,一曰丹维,二曰祖,三曰委文,四曰衡华。”伏羲生在古巴地,今四川阆中和今甘肃成纪一带。是他发明和提倡了古琴。这是今日川派琴艺查得的最早资料。汉代成都著名琴家有司马相如、卓文君、扬雄等。三国时刘备、诸葛亮有优秀的古琴艺术载入史册。隋代时隋文帝命子入蜀为王,蜀王在入蜀后造琴千面,散流人间。唐朝时大批文人琴家入蜀,如李白、杜甫、房琯、岑参等把蜀地琴艺推向人文的高度,留下上千篇描写蜀琴的脍炙人口的琴诗。唐诗人张在《送友尉蜀中》云:“故友汉中尉,请为西蜀吟。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可见当时川中古琴的传统。
这时蜀地古琴的斫制工艺,和它留下的历史成就,是以唐时成都雷氏家族雷霄、雷威、雷生、雷俨为代表的,其历延九代,使我们今天能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古琴,世间称“雷琴”或“雷公琴”。大琴家杨宗稷说“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这说明成都在那时已事实上是全国之琴都了。据考,目前世间存有唐代古琴约十五六床,而雷琴占其中七八床之多。有“谷应”(雷霄作)、“石上枯”(雷霄作)、“来凤”(雷霄作)、“彩凤鸣岐”(雷威作)、“九霄环佩”、“春雷”、“龙吟”等,江苏及辽宁也有雷琴收藏。唐王幸蜀时,雷俨被召进宫为琴待诏,随王演奏。可见雷氏家族的琴艺,从斫制到演奏之不一般。
在今四川古蜀地上的眉山市,是宋代大文学家“一门三父子”苏氏的家乡,他们以文章名世,但古琴仍是苏家的文化传统,苏东坡的琴艺来自父亲,“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舟中听大人弹琴》)说他从小只要听父亲弹琴,心里就激动不已,琴音把他带进那清幽的仙境,只有那如玉佩般纯净的琴音使他陶醉。 “琴上遗声久不弹,琴中古意本长存。”(《次韵子由弹琴》)这是述说其弟 (苏辙)弹琴留下的琴韵古意,不因久不操琴而遗忘。在写他自己的古琴生活时说“不烦计荣辱,此丧彼有获。我琴终不败,无攫亦无醳。” (《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这诗里反映了苏东坡一生中虽荣辱多变,但操琴是不能少的,他不计荣辱的人生观,是以古琴相伴随的。
苏轼是一个能琴的人,是一个深知琴理的人,是一个生活中离不开琴的人。他在《减字木兰花》中以“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表现出他对古琴的依恋。东坡一生为文为政,却坎坷一生。其忠贞之情始终不被理解,宏伟的抱负始终不得施展。他虽也豁达大度,情趣高雅,但悲观思想也不时产生,所以他写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等闲淡的句子。
苏东坡的琴乐理念,对后来蜀琴在理论上的建设起了里程碑的作用。他在《题沈君琴》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也是苏轼那种自在思想的体现,从琴的本体和演奏者的指法进入,但又从器物本体和指法中走出来,求得一种自在超然的精神,得到琴的真趣。他的这一琴乐理念,旨意是强调声在心中而非在指头上,弹琴先要对琴曲应有的精邃意境和琴韵作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仅凭借指头和琴弦,是弹不出美妙的琴音来的。苏东坡一生写了数十篇关于古琴的精彩而感人的琴诗,并对琴学理念有专门的论著,这都记述在他的《琴书杂事》一书中。
苏轼的琴理理念和琴学理论,反映在他琴上的悟性深刻和高超,而且可以视为是巴蜀琴艺最具典型意义的理论升华,为后来巴蜀琴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可视为这是巴蜀琴艺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川中古琴艺术进入元、明、清、民国时代,仍然传承不断。金元中耶律楚材的诗作涉及了蜀地琴艺。如耶律楚材《冬夜弹琴颇有所得乱道拙语三十韵以遗犹子兰》一诗序中有:“余幼年刻意于琴,初受指于弭大用,其闲雅平淡,自成一家。余爱栖岩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每恨不得对指传声,间关二十年,予奏之,汇于汴梁,得焉。”诗中 “栖岩”即苗秀实(?~1232),字彦实,号栖岩,山西人,耶律楚材之琴师,著有《琴辨》。当时著名文人元遗山为其撰写《琴辨引》已有“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句,证实栖岩琴韵源自蜀声,其琴艺在宫中名声很大,且耶律楚材为金章宗的琴待诏,琴艺当是蜀声的代表人物,他本人虽非蜀人,但可证蜀声已远在蜀外的交流和传播。后来还有其子耶律铸《题雷威制“春雷”琴》等写蜀琴的诗歌留世。这说明蜀地琴艺在元代虽不火红,但仍在延续中,而且深得耶律楚材的赏识。
明代四川琴艺从考证中得出,这一时代琴艺在琴曲创作、琴论著述方面,较前朝丰富,计有:四川酉阳(今重庆酉阳)宣慰司人杨正经琴谱二阕、井研胡世安《操缦录》《寸导缦录》、会理高玖《琴谱》二卷、罗廷唯《琴音古选》等。
杨正经通乐律,长于古琴。明崇祯年间因郊庙乐章失次,朝廷遍访雅乐能人,由礼部尚书林裕楫极力推荐,正经以中书召弹琴于便殿,命观内府《五音》诸谱。乐成后又晋升太常丞,并成为崇祯皇帝的古琴老师,崇祯帝从杨正经处学习了二三十操琴曲。后来皇帝赠他汉、唐古琴各一床,从此身价亦高,出入供奉。杨制琴操二阕:一曰《西方思》(又名《思君曲》);二曰《风木悲》(又名《思亲曲》),但皆只见文字记载,不见传谱,估计只流行一时罢了。
远在宫中的皇帝,千里迢迢选中川人杨正经,可见杨正经在琴坛的地位非同一般,也证明蜀声在那时琴坛的影响,是那时期琴界一个佼佼者。
崇祯时的进士,井研人胡世安撰著的《操缦录》可谓一部比较完整的乐书,该书共十卷,分为四门类:一是《离音弋载》,主要论述声律;二是《乐统博嵇》,主要论述乐;三是《遗音辍笔》,专论古琴;四是《丝系衍记》,主要论述琵琶、箜篌。
据《四川通志》载:明时宁远府会理(今攀枝花会理),有一才女,名高玖,年未及笄,通经史,善诗文,能审音律。一日取父琴谱观阅,即悟其旨意,亦能鼓琴。并著有《琴谱》二卷。此谱今不传。可惜这位才女只活了二十三岁即逝。
据另一记载,此时四川地区内有罗廷唯,曾撰写有《琴音古选》数卷。该琴书虽不见存于中国一百五十余部古琴谱中,但我们可以推测,此谱与上述高玖所著的二卷琴谱同系纂辑历代琴曲的汇编。同样,我们今天未见这部琴谱流传。
清代咸丰年间至民国,川中琴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琴艺活动点多面宽,如成都的叶氏家族琴艺,华阳的顾氏家族琴艺,新繁龙藏寺的僧人琴艺,什邡的刘氏家族琴艺,新都的魏氏家族琴艺,青城山的道观琴艺以及重庆的杨氏家族琴艺。
这期间琴艺的最大成就,一是以张孔山为核心的一批琴人群体的存在,包括冯彤云、曹稚云、释雪堂上人、叶介福、唐彝铭、魏莫愚、顾玉成、杨紫东、释竹禅上人、杨庭伍、李子昭、张梦虚、何儒学、杨清如、王迪生等。二是张孔山从冯彤云学来《流水》,经传承、实践、创新,形成至今名扬海内外的“川派七十二滚拂”《流水》;三是承载“川派七十二滚拂”《流水》等琴曲的华阳顾氏《百瓶斋琴谱》(1856)和由唐彝铭、张孔山合编修订的《天闻阁琴谱》(1876)首版雕刻本问世,这为一个独具特点的琴派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同时使一批具本派成熟琴风的代表性曲目得到传播,加速了在巴蜀地域内外川派派系得以公认。这就是我们说的川中琴艺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川派形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成都是大后方,大批文化人及商贾迁移过来,也包括当时国内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张梦虚、杨庭伍、杨少五、何学霖、查阜西、徐元白、胡莹堂、梁在平、崔善元、陈济略、冯玉祥、齐白石、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毕铿(L.E.R.Picken)、杨清如等,一时重庆、成都琴艺活跃。抗战初成都成立了“律和琴社”,重庆历史上的第一个琴社“天风琴社”于1946在成立,后来又有杨清如、王迪生的“二香琴社”问世。
此时成都琴家裴铁侠、喻珉、喻润等于1937年春成立“成都律和琴社”。1946年裴铁侠《沙堰琴编》成书;1947年喻珉、喻润、卓希钟等成立“岷明琴社”。
此时成都、重庆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古琴家集中和活动中心。
1949年共和国成立,四川古琴有了新的发展机遇。1952年四川省音乐工作室即成立了“古典音乐社”,郑隐飞、侯作吾、喻绍泽、龙琴舫、卓希钟、肖开松、刘兆新、邹海帆、黄敖等一批古琴精英活跃起来,古琴清音又鸣响蓉城。1957年又成立了“百花乐社”。60年代一场文化浩劫,成都乃至四川,古琴没有了生存空间。直到1979年,以喻绍泽、俞伯荪、何朝宪、王华德等琴家倡导成立“蜀新琴社”后改为“锦江琴社”。琴人有了活动的组织形式,川派琴艺的丰采也逐步恢复。1985年,成都以俞伯荪为首的一批琴家,联合四川诗词学会,成立了“四川东坡诗琴社”。这时期琴学著作出现了喻绍泽的《古琴概论》一书。琴曲创作上出现了喻绍泽近年改编、创作的八首新琴曲。俞伯荪为古诗词谱写的大型“琴歌诗剧”或琴歌系列,得到实践、演唱和录音播放。以何明威为首的一些斫琴家,开始了“雷琴”传承试验斫制,获得一些成功。
即或如此,古琴还是不被社会公认,到20世纪80年代,四川仅仅有琴社两个,操琴人不到五十人。历史悠久的川派古琴确实令人担忧。事物总有转变之时。1988年,成都一批从事传统音乐、而酷爱古琴音乐的音乐家们,联合古琴精英,在成都倡导举办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
此事得到省、市政府和国家文化部批准以及全国各地和海外古琴家们的支持,于1990年、1995年、2006年、2011年连续四届得以成功举行。每次两三百人参与。最多是2006年来自全国二十四个省区和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六十多位琴家、琴学家参与,是空前的盛会。此次琴会建有保护古琴“成都宣言碑”一通,立于临邛古都卓文君故里,表达了琴人对古琴遗产的珍惜。人们也称这时期的成都琴事活动为“四川古琴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二、当今川派琴艺、琴况概略
四川的几次国际琴会,促进了四川乃至全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当前四川操琴的琴家、琴生和从事琴学研究、古琴制作的人数约有两三千人。二十年间,四川编辑出版了大量的琴学专著、琴曲新作等,计有《巴蜀琴艺考略》《中国乐舞诗》《琴韵》《草堂琴谱》《临邛琴粹》《琴学法谱》等。近几十年中,一批古琴斫制者如何明威、曾成伟、张勇、叶荣,周成等,继承“雷琴”传统,研究斫制的新琴约在三千床以上,其中不乏佳作,常演奏于国内外音乐殿堂。
琴人们正兴致勃勃,借助全国琴界之力,为恢复和创造“成都——古琴之都”创造条件。
四川是古琴大省,古琴文物丰富,出土、珍藏明代以前琴俑数十尊及其他古琴文物,珍藏清以前历代各式古琴两百余床,其中唐、宋琴有相当比例。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以及新都、崇州、仁寿、广汉文管所。全省现有纪念历代琴人之古琴纪念遗址十多处,这在全国为冠。如蓬安等地的相如琴台、成都武侯祠的琴亭、广汉的留琴馆、崇州罨画池的琴鹤堂、新繁东湖的眠琴石、蒲江的古琴台等。
成都及全川的琴社(琴馆)超过三十余家。主要有“锦江琴社”、“西蜀琴社”、“喻绍泽纪念馆”、“东坡诗琴社”、“梓又琴馆”、“乾坤琴社”、“空林琴馆”、“西蜀琴剑社”、“青羊琴馆”、“川大古琴社”、“孔山琴馆”、“二闭斋琴馆”、“草堂琴社”、“四川古琴学会”、“曾成伟工作室”、“墨香琴馆”、“缙云琴社”、“天闻琴馆”、“听松阁”、“人间雨”、“濠上琴馆”、“缶琴堂”、“合真琴社”、“川师大古琴社”、“酌云琴社”、“成都琴歌社”、“文君琴社”、“蜀湘韵琴馆”、“孔山琴馆”、“清崆律琴社”等。
当前川派琴家代表主要有俞伯荪(著名琴家,四川省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编者按:已于2013年4月17日逝世,享年九十二岁)、曾成伟(著名琴家,四川省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嘉佑(著名琴家,四川省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俞秦琴(著名琴家,成都市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锦蓉(著名琴家,成都市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铁军(著名琴歌演唱家,成都市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裴晚秋、张杰君,寇文熙、胡继璋、黄明康、戴茹、李雪梅、董雯雯、张婷婷、曾河、郑晓韵等一批青年琴家,在他们引领下,琴事活跃。
这里简要说一下,清末民初成都琴界有华阳顾氏家族琴艺,自张孔山嫡传至今,亦六七代也,是川派琴学传承的重要一支,活动影响力在全国很大很广。第一代琴人是顾玉成,第二代顾劲秋、顾哲卿、顾卓群,第三代顾梅羹,第四代顾泽长,第五代顾永祥……顾门琴弟子今多在荆楚、中州、秦晋、松辽、湘江传琴并进行琴学研究,其中成为全国著名琴家、琴学家领军者多人。今香港、台湾地区古琴也有川派继承人。川派古琴还有成都俞氏、裴氏、龙氏(琴舫)、陈氏(亦黄氏),什仿刘氏,新都魏氏,重庆杨氏(少五)等数家的琴艺,多数今天还在继承、发展着。
(唐中六,国家一级作曲,从事民族音乐创造与研究六十余年,编著出版琴学著作有《中国乐舞诗》《琴韵》《草堂琴谱》《巴蜀琴艺考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