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信用社定位为“县域银行”的理论分析
迄今为止,不少人认为发展农村金融就是运用农业融资体系为初级农业提供补贴,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福利水平的提高、保证食品安全、推广现代技术,以及用来补偿经济金融政策对城市倾斜造成的效应。这种融资体系的特点是实行利率管制、向借款人提供补贴、以及指令性信贷,可是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思路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在一些学者看来,农村金融体系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在于农村信贷市场有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借贷四大问题。这些问题是任何自上而下的金融机构都无法解决的。不可能克服这四大基本问题的农村信用社,事实上早已在追求商业化目标,将大部分资金贷放到非农部门。因此,无论如何改革,也难以在整体上成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周立,2004)。但我认为追求商业化目标,并不必然与支持“三农”矛盾,相反只有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经营的农村金融机构,面对适度竞争的市场和较为完善的监管,其管理者才会更积极的管理和控制风险,并有充足的资本以吸收损失。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他们才会积极设计和推广符合农户和企业需要、有价值的创新产品;制订能够盈利并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不遗余力地扩大客户的覆盖面。其结果是农户和企业得到更为及时、可靠和方便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从而使他们能够从事高回报的经济活动,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村福利水平的目的。
(一)支持“三农”农信社必然进城
支持“三农”是要让农民增加收人,使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但在在我国现实是,农民要想在农村增加收人是很有限的,农民靠农业是富不起来的。农民要增加收人特别是现金收人只有进城谋业。要使农民进城能谋到一个好的职业,取得打工的较高收人,只有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利用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因此,支持和服务“三农”,在现阶段表现为要把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切人点,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按这样的思路去认识“支持三农”,则能够说,即使农信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企业、高收人农户,只要其服务对象还是农户和涉农企业,那么这种以盈利为主的商业化模式也是支持三农。根据一项对重庆农信社调查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从不少县退出后,县及县以下金融市场农信社系统占的比重一般在50%左右(低的40%,高的80%),但其信贷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农村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企业,而它们大都在城镇而非农村。(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调研组,2006)。将农信社定位为服务县域经济的“县域银行”农信社就可以跳出服务传统“三农”的政策约束,一方面大胆实行商业化经营,重点围绕进城农民务工经商、城乡居民消费、城乡纽带企业、中小企业和城乡基础产业五个层次提供不同模式的金融服务,开拓新的资金运用空间和获利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一般农户、农村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县域民营经济四个层次的不同资金需求,采取不同的信贷服务方式,不断健全农村社区金融服务机制。
(二)农村信用社定位为“县域银行”的比较优势
1、管理体制优势。作为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农村信用杜是由农民、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组成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其组织的资金主要根植于当地经营。目前农信社系统大部分机构以乡镇为单位统一核算,少部分机构以县级或市级联社为单位统一核算,市(地)以上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行使管理服务职能。农村信用杜凭借着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将主要信贷对象仍然锁定在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不存在抽调农信社法人资金的现象,以服务当地经济为主。
2、网点资源优势。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性地收缩县及县级以下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这就形成了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客观事实。在县域,农信社存在着联社、信用社、信用分社、(信用代办站)、储蓄所5个层次的组织形式,经营网点遍布城乡。截至2004年末,全国农信社共有法人机构32800多家,正式员工658653人,是全国法人机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城乡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具有网点多、服务面广、贴近社区和农户的优势,也完全符合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目标市场进行横向细分并提供就近服务的要求。
3、信息优势。农村信用社根植于县域,服务于县域,具有信息收集、加工、整理、跟踪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县域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是大有作为的,“立足社区、服务农户、服务个体工商户和小个企业”的市场定位同样有获利空间。
四、浏阳农村合作银行的个案研究
2005年12月14日,浏阳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开业。作为湖南省诞生的首家农村合作银行,也是全国第二批21个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市)诞生的第一个县级农村合作银行。它是是在原浏阳市农村信用联社和所辖41家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的,截至2005年9月底,浏阳市农村信用联社下辖信用社41个,分社(储蓄所)94个,拥有从业人员560人,各项存款余额为3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4.05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仅为5.69%。
(一)浏阳农村合作银行的“县域银行”定位
从其定位看浏阳农村合作银行具有典型的“县域银行”特色
1、农民银行,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改进信贷服务,增加支农投入,帮助农民发展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中小企业银行,集中优势,抓住弱项。切实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问题。积极开展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加大企业贷款授信,推动企业成为“龙头企业”、“骨干企业”。
3、社区居民银行,以发展中间业务手段。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开发新的服务品种,为浏阳市社区和城镇居民提供亲情化、个性化、信息化的优质服务。
(二)浏阳农村合作银行成功经验
“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县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浏阳农村合作银行其前身信用社通过立足县域金融服务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以效益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的经营之路,使自身经营效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浏阳农信社的贷款增长主要体现在了农户贷款增长上,而以此相伴随的却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而且在农信社发放的贷款中抵押质押贷款的比例也不高。
浏阳农信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服务县域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业为例,1997-2000年累计发放贷款16·8亿元,占贷款投放总额的45%以上,通过支持全市四大区农民从事特色产业:从而形成了东区的特种药材带,西区的花卉苗木带,北区的优质烤烟带,南区的鞭炮烟花带。事实上坚持服务特色产业的过程就是服务县域优势产业成长的过程,由于这些产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浏阳农信社的贷款质量就有了保证,可持续经营也就成为可能。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就是“三农”问题伴随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到相应的解决,农信社面对的支农问题也就不再左右为难了。
五、几点结论
1、无论如何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农业在经济部门的地位将不断下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农民脱农”。
2、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3、如果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对象局限在传统的“三农”上,就无法实现可持续经营。
4、农信社的改革应遵循“市场化”的思路,服务于县域经济,努力成为“县域银行”,成为真正治理完善、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调研组,农村金融改革值得探讨的几个理论问题-基于重庆市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的跟踪调查,金融研究2006.6
2.黄朝翰、杨沐,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的三农问题,比较25辑,中信出版社,2006
3.杨少芬、梁雪芳、王勉,我国农村信用社实行社区金融模式改造研究,金融研究2006.6
第七节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及支持 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四个理念创新”
秦伟新
(佛山市南海区农村信用联社狮山信用社)
内容文摘: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品单一、结算手段落后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整体竞争力低下等等。对此我们在详细论证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实现成功改革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双目标,关键要从人才兴社理念、研究创造价值理念、长期平等和谐的银企合作理念、量化信贷管理理念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四个理念创新
2005年开始改革试点工作的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改革和发展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品开发单一、结算手段落后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整体竞争力低下等等。在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要关头,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成为一项兼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我们认为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要实现成功改革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双目标,关键要进行四个方面的理念创新。
一、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作为最贴近“三农”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在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通过进行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支农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最终使自身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因此如何实现支农与增效的双目标,首先要从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入手。
(一)粗放的经营方式是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所在
1.单一的资产(信贷)业务:非多样性
从整体情况看,广东省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收入有90%以上主要靠贷款的利息收入,剩余的不足10%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诸如代收代缴电话费、水电费等低层次、粗放型的中间业务收入,实际上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是存在很大经营风险的,因为主要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息收入以及赚取低层次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的经营方式,是具有完全替代性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方式没有任何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条件,任何的金融机构只要想争夺这块市场就完全可以使得农村信用社会在日后的金融市场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近年来股份制银行发展之所以能够从小做大,并在竞争中取得一席地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兼顾信贷业务的同时大力进行业务创新,积极开拓诸如个人理财、财富管理等多元化的自主创新业务。业务创新度最低的是政策性银行,其次是国有性质的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来讲业务创新度要高,这个例子也说明近几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较高效率运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多元化的业务结构。
2.超成本运营的营业网点:非经济性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策略上的一个强偏好就是过多的依靠增加营业网点来增加负债总额,从而通过信贷来增加营业收入,这种粗放式经营策略的突出表现是营业网点多,人员臃肿,效率低下。据业内人士分析,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某些营业网点,每年的手续费收入(当前广东省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网点直接创造价值的业务也仅有浅层次的中间业务带来的手续费收入,比如代收电话费、燃气费等等),一般说来,是不足以弥补该网点一年的营业成本(包括水电费、房租、员工工资等费用)的,也就是实际上营业网点每年并不能为信用社直接创造价值,而要靠贷款的利息收入来进行“反哺”。实际上在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这种单靠扩大网点来简单地增加负债业务的粗放经营方式是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的。
3.滞后的结算手段:非规模性
由于受自身规模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电子网络一直很不发达,部分农村信用社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结算网络,无法为客户开立账户,而只能通过设立在人民银行的公共账户为客户进行结算;有的农村信用社虽然有自己的结算网络,但大部分的结算网络都集中在县(市、区)的联社和辖内基层社的营业部,而基层网点只是单纯的存、放款窗口,还没有现代化结算工具,每天所有网点要把所有票据上交到营业部才能进行集中结算,这样就给非中心城区的客户,尤其是农民,增加了更多的交易成本,同时也拖延了客户资金的到账时间结结结。这些劣势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力度,另一方面对信用社自身而言,在金融机构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无形中就使得失去了部分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