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4日,前苏联又发射了“月球3号”自动行星际站。它于10月6日开始进入绕月球的轨道飞行,7日6时30分,它已转到月亮背面大约七千米的高空。当时地球上看到的是“新月”。月球背面正是受太阳照射的白天,是照相的大好时机。当行星际站运行于月亮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在40分钟内拍摄了许多不同比例的月球背面图,然后进行显影、定影等的自动处理,而通过电视传真把资料发回地球。这是有史以来拍摄到的第一批月亮背面的照片。从此,这个千年奥秘终于被揭开了。
月亮的背面也是像正面一样的半球,绝大部分是山区,中央部分没有“海”,其他地方虽有一些海,但是都比较小。背面的颜色比正面稍稍红些。现在,科学家已经绘制成一幅较详细的背面图,并且给那些背面的山和“海”,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地球途中拍摄的月球照片。按国际规定来命名。
环形山以已故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有:齐奥科夫斯基、布鲁诺、居里夫人、爱迪生等。“海”有理想海和莫斯科海等。有五座环形山用中国古代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和万户五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万户环形山,面积约六万平方千米,它位于南半球,夹在赫茨普龙与帕那(都是英国物理学家)两座环形山之间。
神秘的引人注目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1966年,美国“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的照片,使人们能够仔细地看清月面上那些大量错落、形状不一的圆丘,同美国西北部的圆丘相似。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由月亮内部熔岩向月面鼓涌形成的。
现代科学仪器观测的结果和宇航员带回的月亮岩石所作的分析,使科学家得出这样的假设:火山活动和陨星撞击这两种自然力量在月貌的形成中都有作用。许多圆丘和较小的环形山是火山活动中形成的,而那些大环形山是陨星撞击月亮时造成的。
什么是流星
几乎所有的人都见过流星。在晴朗的夜空中,突然一道亮光划破黑暗,产生一条明亮的轨迹,转眼就消失了,只是给仰望星空的人徒增几多诗意和伤感。
一般情况下,每个晴朗的夜晚,一个观测者肉眼能看到的流星平均每小时大约有10颗左右,它们的出现没有规律,被称为偶发流星。还有一类成群出现的流星——流星群,一般出现在大致固定的日期、相同的天区范围,有十分明显的周期性,被称为周期流星或流星群。
历史上曾记载着一次壮观的流星雨,就是1833年11月出现在狮子座的流星雨,每小时下流的数量高达35000颗之多,一夜的流星大约在24万以上。
流星原本是运行在星际空间的尘埃似的小天体—流星体。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分子发生剧烈的碰撞和摩擦,在流星体周围便形成了由炽热气体和冲击波组成的包层,明亮可见。
流星体质量一般都很小,所以绝大多数流星都在大气层中全部燃烧尽了。
当流星体的质量很大时,即使与空气摩擦产生的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也不会使其全部烧毁,剩余部分便会落到地面上,称为陨星。
落到地面上的陨星很多,但因大部分落入海洋或荒无人烟地区,所以不被人所知。
光辉灿烂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找到了大量陨石,短短几十年中,数量多达3000多快。最大的是落于纳米比亚的戈巴大陨铁,重量在60吨左右。
由于一些陨星是早期太阳系形成时的产物,它们对科学家了解太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某些陨星来自月球或其他行星,有些则是小行星的碎片。它们原本是这些天体的一部分,但因与其他天体发生碰撞而碎裂,从而溅落到宇宙空间。
最近20多年来,对陨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发现陨星中存在水分及种类繁多的有机物。
科学家们对掉在澳大利亚的一块陨石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其中发现了16种氨基酸:其中5种属于构成地球生命的20种氨基酸之列;另外11种属于不进入地球的蛋白质成分中的氨基酸。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已经清楚地证明了在陨石中找到的这些氨基酸确实是在太空中合成的,而不是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后被地球物质“污染”的。
于是,有一个结论便确凿无疑了:这些陨石是从有过生命的行星上抛出来而飞临地球的。这便是宇宙中又一个关于生命的现象。
为什么会下陨星雨
夜晚,常常能见到天空中流星一闪而过,产生这种现象的流星体绝大多数都只有针尖般大小。天外来客流星体与大气撞击、摩擦、燃烧发光的同时,已成为灰烬。如果流星体比较大,没有燃烧完,其残余部分坠落到地面附近时,又发生崩裂,大大小小的石块之类的东西就落到地面上,成为陨星。一次坠落的陨星比较多的话,就被称作陨星雨。
1976年3月8日,一场世界罕见的陨星雨降落在我国吉林省境内。
那天下午3时许,一颗有好几吨重的陨星,在飞速坠入吉林市地区上空时,由于与稠密陨石石迹的大气层相撞而燃烧、发光,形成一个耀眼夺目的大火球。火球很快分成一大两小,由东向西鱼贯前进,并发出巨雷般的爆裂声和隆隆回响,雷声未停,大小陨星纷纷落地,像雨点般陨落在吉林市北郊和永吉县、蛟河县一带,成为举世罕见的吉林陨星雨。
吉林陨星雨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质量最大的一次极其罕见的陨星雨。
“雨”区在东西方向上延伸达70千米,南北宽8千米多,面积达500平方千米。
从事此项研究的工作人员在短短几天内,就收集到了100多块质量超过500克的陨星,至于较小的陨星碎块和碎屑,简直是无法计数。
这次坠落的陨星总质量在2600千克以上。其中,最大的“一号陨星”,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收集到的最大的石陨星,它有1770千克。这块陨石降落在永吉县桦皮厂乡范围内。
地球上为什么能诞生生命
回答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因为这就好像当我们呼吸的时候,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能呼吸一样。作为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我们人类从亘古以来就一直在努力,试图搞清楚我们自身的来龙去脉。
在古代,人们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神创造的,他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神在创造地球时一次完成的。
随着人类思维中理性成分的逐渐增长,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索生命的起源。
人们发现,一块肉放臭以后,会生出蛆虫;青蛙似乎从河泥中长出来;腐烂的水果生出果蝇等。于是便认为无生命的物质里会诞生出生命。不过,物理学家们通过实验推翻了这一观点,而且证明所有的生命都是由先前的生命“生出”的。于是这便引申出一个问题:最早的生命是怎样来的呢?
人们又通过一系列实验,加上一些地质考古资料,知道在亿万年的漫长时间内,原始地球的海洋中产生了许多有机分子。这些有机分子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原始生命经过由低到高的进化,终于使地球进入了智慧生命这一阶段。
地球上之所以会产生智慧生命,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有利条件。
首先它是一颗老行星。生命从简单形态进化为智慧生命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因为这一过程所要经过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由一些很偶然的过程组成的。
另外,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我们知道,生命活动主要是互相协调的许多复杂的化学过程的总和。如果没有有机化合物,就不能产生生命。而这些有机化合物的形成,以及生命体的生命活动都要求有合适的温度条件。
还有,地球有较为浓密的大气。这是因为地球的质量不太大,也不太小,如果质量太大,其引力将保留住不利于生命产生的原始大气;如果质量太小,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会很快散失。
更为重要的是,地球上有非常丰富的液态水,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惟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液态水的行星。
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
宇宙中别的星星上有人吗
银河系有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它们全是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达2000~30000℃,甚至更高。在这种环境下,显然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当然更谈不上人了。
宇宙间,只有在那些不发光、有固体表面的行星上,人才有可能生存。这样,问题就变成了首先要解决除太阳之外,其他恒星也有自己的行星系吗?什么样的行星系才可能有人居住?
近代天文学告诉我们,太阳系不是银河系内惟一的行星系。例如,在太阳附近,半径为17光年的空间内,共有60颗恒星,在它们中间,带有行星系的估计不会少于10颗。
凡是行星系都能有人存在吗?不。先决条件是,作为行星系中心的天体是个什么样的恒星。如果中央星是个时而宁静、时而爆发的变星就不行,它一发“脾气”,不仅行星上的人受不了,就是行星本身也难保不烧化。要是中央星是周期膨胀和收缩的变星也不行,忽冷忽热的“太阳”,行星上的生命是难以适应的。表面温度高达1万摄氏度以上的热星也不行,它的紫外线辐射太厉害,一切生命都无法生存。中央天体如果是相距很近的双星,那更不行,天上有两个“太阳”虽然壮观,要是有行星系的话,行星的公转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一条十分复杂的曲线。行星时而接近两个太阳,烤得表面都熔化了;时而又跑到遥远的天边,成了酷冷的世界。温度变化范围那么大,怎么能住人呢?看来,只有类似太阳那样“稳定”的恒星,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被它的行星所欢迎。天文学家把这种恒星叫做太阳型恒星。
尽管条件这样苛刻,限制这样严格,但在银河系中,具有合乎住人条件的行星系的太阳型恒星,还是可能有百万个之多,其中有些应该存在文明世界。1960年,国外有一项名叫“奥兹玛”(OZMA)的科研计划,研究人员用口径26米的射电望远镜,瞄准了两颗很有可能带有行星的太阳型恒星,它们都是我们的近邻,一颗是“波江座ε”,距离我们10.8光年;另一颗是“鲸鱼座τ”,在11.8光年处。天文学家共监测了400小时,试图接收到那里可能有的外星人向我们发出的讯号,这是人类试图搜寻地球以外生命的创举。30多年来,已实施了多个类似的科研项目。
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有没有生命
在太阳系里,除地球以外,别的天体上有没有生命呢?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我们知道,生命的起源、生存和发展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和适当的环境。那么,让我们去太阳系各大行星进行一次星际旅行,考察那里的环境是否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离太阳最近的水星上的环境如何。水星大气极其稀疏,它的主要成分是氦。水星的表面温差极大,太阳直射时达427℃,这样的温度足以使铅熔化;而在夜晚,温度又降至-173℃。虽然名为水星,它的表面却没有一滴水。这样的条件显然不适合生命存在。
人们对金星很感兴趣,至今已有20多艘飞船飞临金星考察,发现金星有浓密的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表面温度高达480℃左右,就像一个高温高压的蒸笼。这里没有生命存在的痕迹。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一直是人们认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然而遗憾的是,多次探测尚未发现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迹象。
接下来,我们再去拜访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四个太阳系中的巨人。它们没有岩石结构的表面,而是由液态的氢、氦等组成,它们都有浓厚的大气层及固态的核,温度范围在-220~140℃之间。这里没有发现也不可能诞生生命。
冥王星是目前已知的太阳系最外围的行星,人们对它知之甚少。它的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0℃。冥王星上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既然对这些大行星的考察一无所获,那么,行星的卫星上会不会有生命呢?我们把目光放在土卫六上。飞船掠过土卫六近距拍摄的照片显示,该卫星呈橘黄色,像熟透了的柿子。为什么对它特别感兴趣呢?因为它不仅是仅次于木卫三的大卫星,直径达5150千米,而且更引人瞩目的是,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浓厚大气的卫星,它的大气比地球大气还要浓。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还有微量的碳氢化合物、氧化物、氮化物等,还可能有氢氰酸分子等有机分子。但是否有生命存在还需进一步探索。
另外,太阳系中的一些小天体,由于体积较小,不适合生命存在。如此看来,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充满了勃勃生机。
牛郎星同织女星真的能每年相会吗
夏天傍晚,正对我们头顶方向附近的一颗亮星,就是织女星。隔着银河,在天空的东南牛郎星方,与织女星遥遥相望的一颗亮星,就是牛郎星。牛郎星两旁,还有两颗小星。
织女星看上去,牛郎星和织女星只隔一条银河,在天空相距不远。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约为16.4光年。神话中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晚上过河相会,就算牛郎腿快,每天走100千米,从牛郎星走到织女星那里,需要经过43亿年时间;即使改乘宇宙飞船,每秒飞行11千米,到达织女星要45万年;在电话中互相打一声招呼,得到对方回音至少需要32.8年。牛郎、织女两星每年相会一次是完全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