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降及缺乏专门的质量评价机构,1987年,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成立了质量鉴定与评估委员会,专门负责检查和鉴定高等教育质量,制定评估标准和方法并对高等院校及其课程计划进行分析和评价。1987年,经印度议会通过的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法,要求成立负责高等专业技术类院校质量的全国质量鉴定委员会,根据制定的规则和标准定期对专业技术院校及相关教育计划进行评价。1990年代,印度政府成立“私立高等学校认可委员会”,以加强对私立学院的审查和认可工作。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倡导建立国家认证委员会,对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进行评定,帮助大学实现其目标,鼓励自评,改进教学和科研并进行其他改革。
2.建立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
为加强对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控,印度政府要求高校成立内部质量保证组织,由校长担任主席,成员包括行政人员代表、教师代表及地区社会代表,主要确定内部质量保证组织的责任,及保证高校的教育举措符合质量标准,并根据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的评估标准,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评估组织、课程、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和对学生的支持等,全面保证教育质量。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通过提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指南、结构和形式,帮助高校保证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绩效,并对高校进行循环递进式的鉴定,直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得以完善。印度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制定了鉴定高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组织的指南。
3.对鉴定合格期满的高校实施再鉴定
印度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还确定了再鉴定思路。一是高校的核心价值包括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国际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促进科技的运用和对优质的追求。二是高校在鉴定合格期内如何发展其核心价值是再鉴定的重点。再鉴定从质量的维持、质量的提高和第一次鉴定报告对高校的作用等方面,考察高校在第一次鉴定结束后五年里为发展核心价值所做出的努力。再鉴定总体上仍然包括预定评估标准、提交自评报告、同行评估和确定鉴定结果等过程,评估费用照旧,并沿用双层九级等级体系。
4.改进质量保障的运作机制
为了确保教育质量的改进,印度还设立了相关的运行机制。首先,准备进行专业鉴定。鉴定重点放在院系教学功能发挥的效果和效率、教学计划的制定、在该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及对学科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其次,促使评估人员更加专业化。加快培养评估人员的速度,将评估人员培训计划由每年一次增至每年四次。再次,建立投诉受理机制,确保质量保障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印度还为此设立仲裁委员会投诉受理机制。
5.加强有关各方的相互协调
为了保证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印度政府还注意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2004年,大学拨款委员会决定拨款1.1亿卢比资助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开辟新的场所,大大加快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速度。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争取与更多专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合作,共同保证专业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与塔塔社会科学协会和一些社会服务教育学校一同讨论如何开展社会服务教育的质量保障工作。
三、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
199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经济改革以来,随着印度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渐加深,印度人才培养全球化程度也在不断深化。
1.科技人才质量国际化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符合国际标准,为此,印度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化。印度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通过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访问、双边会议、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计划等,把握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动态,学习世界各国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考虑在国内大学设立更多的博士学位。如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现任执行长官普拉萨德就参加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举行的国际网络研讨会,讨论如何致力于全球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工作。
2.科技人才培养国际化
为满足国际化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印度在科技人才培养上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以巩固印度科技人才的优势。印度政府继续支持学生出国留学,鼓励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还支持印度公司培养国际化人才。如印度信息技术系统公司与美国微软公司签订一项宏伟计划:合作创立“微软—NET”公司。其目的是利用印度的信息技术人才为公司出力,而印方也从中获益。该公司1200名技术人员将在微软平台上接受培训,获得微软最尖端的网络科技。1980年代印度政府确定了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后,首先启动人力资源发展计划,通过各类奖学金,把研究生送到美国或欧洲实验室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使其成为推动印度生物科技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科技人才流动国际化
印度有数百万各类技术工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印度软件人才也有35万,并有320万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计算机软件公司,包括外国软件公司。在印度人看来,科技人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去工作,不是人才外流,而是去积累知识和财富,是印度的智囊银行,随时可去提取,等条件成熟时,这些人就会回国投资和创业。印度科技人才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样也大大提高了印度的科技教育水平和开发能力,也使印度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因此,印度把跨国就业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印度大学生可自由地到国外求职,学成之后也不回国,而是在国外发展。正是这些所谓“外流”科技人才,为印度软件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调整科技人才使用战略
1980年代,起印度政府重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行鼓励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政策。1990年代初期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政府逐渐放松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促使经济加速增长,推动科技人才需求大为增加,高科技人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经济增长,印度政府注意调整科技人才使用战略。
1.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
实际上,早在1974年,印度联邦公共事业委员会主席基德瓦伊博士就提出学位与职位分离。1978年,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在《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框架》中也提出,在政府大量公职上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1979年,人民党政府在《教育政策草案》中建议,为减轻对高等教育的压力,在一些实际上不需要高等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工作中,要使学位与职位分离。1985年,印度教育部在《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以减轻高等教育承受升学压力和减少各科大学生失业。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正式把学位与职位分离作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要在一些经过选择的领域中实行学位与职位分离,但却同时规定,此原则不能应用于像工程学、医学、法学和教师等职业的专业性课程。1992年修订的《国家教育政策》重申了印度高等教育改革这一方向。
2.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遏制科技人才外流
为了加速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1984年,印度政府颁布新计算机政策和促进软件出口政策,为开展软件研发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诸多信贷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1987年,印度政府电子部发起“软件技术园区”计划,为在软件技术园区设立的软件开发企业提供更多优惠,除信贷和税收优惠外,还提供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方便。1991年,被称为“印度的硅谷”的班加罗尔建成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随后印度先后在浦那、海得拉巴德等地建成8个软件技术园区。这些高科技园区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科技人才外流,并吸引了大量外流人才回国。
3.积极引进外国投资,吸引科技人才回国
为了留住高科技人才,并吸引外流科技人才回国工作,印度还实行诸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西方国家大型公司在印度建立研发基地,聘用当地科技人员。由于政策环境的改变,加上印度拥有大量优秀科技人才,促使世界上一些主要信息技术企业如微软、IBM、摩托罗拉、飞利浦等都看好印度的人才资源,相继在印度设立了研发基地。微软公司在印度海得拉巴德建立的研发基地,是仅次于该公司设在以色列的第二大基地。另有80家总部设在英国的公司已与印度结成软件“战略联盟”。目前,印度许多城市都在竞相吸引外企投资,政府也通过创立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等手段帮助企业发展,为印度经济高速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西方国家大型公司在印度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为印度高文凭的科技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吸引在国外工作的印度科技人才尽快回国创业。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科技人才回流
印度政府还鼓励印度的科技企业积极与外国公司开展国际合作,以巩固印度的科技人才优势。如印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微软公司签订一项宏伟计划,合作创立“微软—NET”公司,从而形成战略结盟。微软的目的是利用印度的信息科技人才为自己出力,而印方也会从中获益。INFOSYS公司1200名技术人员将在微软平台上接受培训,从而获得微软最尖端的网络科技,并留住企业科技人才。
5.企业创造优良环境,争取留住科技人才
由于科技人才争夺非常激烈,印度众多企业也为留住高新科技人才,采取了诸多新举措。其中最重要举措是,大幅度提高高新科技人才薪酬。如近几年印度建筑公司Larsen&Toubro Ltd.的薪资水平虽然增长一倍,一年内还是流失800名有经验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都去了软件公司和跨国工程公司。为此,该公司展开全球性招聘行动,以最高10万美元年薪试图将流失到外国竞争对手的人才吸引回来。该公司还设立一个内部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部门,让员工不必辞职也能扩展技能。许多印度信息技术公司为留住宝贵人才,更是不惜血本。如印度信息技术公司提出各种各样设想来吸引和留住自己职工,如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创造发展机会等,该公司还率先为其职工提供优先认股权,不断将公司股份优惠转让给员工持有,使200多名员工成为百万美元富翁,近2000名员工成为百万卢比大户。印度所有大型信息技术公司都有自己现代化研究中心,工程师们可在那里试验他们的最新技术和成果。
五、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为实现高科技发展战略的长远目标,提高科技质量和生产率,必须保证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产业、学术机构和研究实验室之间的流动。印度政府继续采取增加对国内著名高校投资、大力鼓励民间及著名软件公司办学等多种措施,加速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国家、企业、私人并举,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1.鼓励企业与学校和研发机构合作
印度政府大力鼓励国家实验室、企业和学术界合作,尤其是促使产业界加强与大学基础研究机构及国家实验室的联系。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控制着40个国家实验室,并负责这些实验室成果在印度工业开发中的应用。该委员会号召其下属的各个国家研究实验室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使研发活动更为有效,自1987年起,印度政府科技部科技和工业研究局还每年组织召开全国企业与研发机构大会,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对话场所,加强企业与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及金融等机构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
2.加强大学与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联系
为提高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印度大学基金委员会陆续推出一些新的计划,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促进教育与基础研究、科学与技术、纯科学与企业研究之间的联系,培养高科技领域所需要的硕士和博士。一是促进大学师生在保持科技前沿研究工作基础上,发展与企业的战略联盟。二是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因材施教。三是在实践环节上,为从事应用研究或基础研究的学生分别提供在相关产业或著名实验室见习一年的项目计划。四是实施“校际中心”计划,提高大学共享实验设施的水平,为师生提供使用加速器等国家重大设施的机会。
3.允许民间资本参与高科技培训
为了加速高科技人才培训工作,印度政府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高科技人才培训领域。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及外资都大量地流入计算机教育等高科技培训领域,促使印度逐步形成信息技术职业教育产业化的高科技人才培训模式。在印度,计算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遍布全国各大中型城市,一般的中等城市也有上百家,每家机构学员都在800人以上,每年能培养出数万信息技术人才。同时,印度政府还特别鼓励和支持著名信息技术产业公司办学。如印度著名软件技术产业公司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就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大学;以开发教育软件为主的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有限公司在印度和世界30多个国家设立上千个培训中心,每年培养20万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