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豁达大度
佛界有一副名联:“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古人还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这些话无非是强调为人要豁达大度,对人要宽宏大量。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如能对下属宽宏大量,势必能收到笼络人心,使下属拼死效忠之效。
《东周列国志》里所描述的脍炙人口的“绝缨会”,是公元前六。六年发生在楚国的一件真实的故事。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平定了反叛之后,设宴招待群臣,名曰“太平宴”。这天,楚国的文武百官俱来赴宴,直喝到日落西山,兴尚未已。庄王命掌灯继续欢饮。当大家带几分醉意的时候,庄王把他最宠爱的许姬叫出来为大家敬酒。突然,一阵风吹灭了堂烛。席上一人见许姬美貌异常,趁黑灯瞎火之际,暗中扯她的衣裙,拉她的手。许姬倒也厉害,她左手绝袂,右手顺势将那人的帽缨揪了下来。许姬取缨在手,趋步走到庄王眼前,附耳奏道:
“妾奉大王命敬百官酒,其中一人无礼,乘烛灭,强拉妾袖。妾已揽其缨在手,大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哪个小子干的!”
庄王听罢,急命掌灯者:“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大家统统绝缨摘帽,喝个痛快。”
当莫名其妙的文武百官皆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烛掌灯;于是,那个调戏许姬的人便被掩遮过去了。
散宴之后,许姬不解地问庄王:
“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宠。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这是对你的侮辱,你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那小子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
庄王笑着说:
“这你妇人家就不懂了。你想想,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几分醉意了。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奇。我如果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显了你的贞洁却冷了大家的场。让群臣不欢而散,那可不是我举办这个宴会的目的。”
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道理,十分佩服。从此,后人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宴”。
调戏君主的宠姬,无疑是对君主的羞辱。这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谁要是犯了这方面的罪过,是在劫难逃的。楚庄王能够原谅属下的不轨,还设法替他打马虎眼,确实是有胸怀和度量的。
楚庄王这一招,收到了绝好的效果。两年后,楚师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率百余人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唐狡力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楚军进展顺利。庄王嘉奖襄老,襄老说,这都是副将唐狡的功劳。庄王要厚赏唐狡,唐狡不好意思地说:
“我怎么还敢讨赏呢?‘绝缨会’上牵美人的罪犯就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壳之恩,今日才舍命相报。”
楚庄王感叹:
“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今天怎么会有人效死杀敌啊!”
历史上,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雄略之主,一般都具有容人之量,能不念旧恶,招揽部下之心。春秋时期的首霸齐桓公,刚即位时不计管仲一箭之仇,毅然接受鲍叔牙的推荐,任命管仲;东汉末年的曹操在破袁绍之后,缴得袁绍机密信札若干,其中许多是曹操手下将士写给袁绍的效忠信,曹操不看不察,令人全部烧掉。袁绍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篇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一顿,而且骂到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曹操当时很恼怒,气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绍兵败,陈琳也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一般人认为,曹操这下不杀陈琳就难解心头之恨了。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仰慕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唐太宗李世民在夺得政权之后,不计前怨,重用以前的政敌魏征,把他提拔为宰相,视为明镜。可以推断,管仲权倾朝野,对齐桓公岂能不殚精竭虑,肝脑涂地?曹操部下那些“脚踏两只船”,做了亏心事的人,岂能不感到内疚而效力尽忠,将功补过?魏征得遇明主,岂能不尽心尽职,为“贞观之治”贡献聪明才智?同样地,楚庄王能顺利平定内乱,复取旧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他的宽宏大量,善于笼络部属不无关系。
134.不念旧恶
不念旧恶,是赢得人心的一种很好的技巧。大家都看过《水浒传》,对书中宋江这个人物大概都有很深的印象。宋江在梁山泊中,论谋论武都不出众,但他为什么能赢得众将的一致拥戴,为他拼死效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宋江能不念旧恶,使招降纳叛过来的将领们对他心悦诚服。细数梁山的将领,很多人起初都和宋江作过“对”,或者是对宋江有“恶”,但宋江乐于忘记别人的“恶”,这就使得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他不念旧恶,以礼义相待,甚至格外表示亲近,也就使得过去的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自愿投其麾下,征战立功。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朝立下了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到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探望王安石,受到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传唐朝宰相陆质,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质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儿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质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的手把陆质干掉。不料李吉甫不记旧怨,一上任,便特意与陆质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质自然深受感动,他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又多么希望对方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那么,将心比心,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如此宽厚的心去对待他人呢?
135.用人不疑
从心理学上讲,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肯定,而在各种价值肯定中,上司的赞许和信任,会使部下感到是对自己价值的最好承认和最大鼓励,往往会用拼死效力来回报上司的信任。而做上司的一定要认识人的这一心理特点,善用信任来赢得部下的心。
把一件事交给部下,但又对他不放心,处处提防,这是非常愚蠢的。如果你不信任他,那么不如干脆易人;如果非他不可,那么你疑又有何用?聪明的办法不如用“信任”去换取人心。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什么是“知己”?知己就是信任;信任他人,他人才会为你赴汤蹈火!
136.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一条处世格言。不过“胡涂”在郑板桥那里,主要表现为忍让。如他所说:“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胡涂而已。”我们这里,是在攻心技巧的意义上来讲“胡涂”的,它不再是消极地忍让,而是一种赢得人心的技巧。即在别人有愧于你时,你胡涂些,反而会激活人,从而改变人。
公元200年10月的一天,官渡之战刚刚打完,曹军正在清点战果的时候,一位官员抱了一大捆信件,匆匆地来向曹操汇报:袁绍仓惶逃走,扔下不少东西,其中有一批书信,是京城许都和曹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有的干脆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
曹操的亲信得知这些信的内容,都很生气,有的说:“吃里扒外,这还得了!应该把他们抓起来。”
曹操微微一笑,说:“把这些信统统烧了。”
这个命令,使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不查了?”有人轻声地问。
“是的,不查了。”曹操说。不查“内奸”,似乎胡涂,但实际上是精明。曹操是很会洞察人心的,照他的看法,在形势未明朗时,一般人都会想到给自己留条后路,以备一旦曹军失败,好到袁绍那里谋事;但现在其后路已随袁绍的失败而被堵死,那些三心二意者现在也只有一心一意了。可是如果把他们写给袁绍的效忠信查清楚,装进其“袋子”里,这些人就会永远心存疑虑,担心自己会遭猜疑,甚至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挨整。曹操把这些信都烧掉,那些暗通袁绍的人才把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放下,旁人也会觉得曹操的度量大,愿意为他效力。
137.商讨请求
有些家庭中,只要父母稍作指示,子女就赶快动手帮忙,一点儿厌恶的情绪也没有。只要暗暗观察就会看到,其奥妙在于这些家庭中的父母绝不对子女说:“你去给我洗碗!”而是说:“你帮我洗那些碗好吗?”即不用命令口气,而用疑问式表达。
一般说来,人受他人强制时,心理上很自然会产生反抗。同样的事,自动去做和受到强制才去做,效果相差很远,而且,被强制去做,心中总是不满意。
疑问式代替命令式,强制也就不成为强制了。例如,要让对方去做一些不喜欢做的工作,就不应该说:“你得把这件事做下去。”而应该说:“你能把这件事做下去吗?”这种说法可以使对方不至于反驳。
公司需要员工把一些不喜欢做的工作做好时就得采用这种手法。特别是年轻的经理,要求年长的部下去做什么事情,更须注意把握他们的心理,少用命令语气,多用商量的口吻和请求的语气,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年老的部下,过去可能是你的上级,他们习惯于你向他们请示汇报,而现在却由你下命令,他们在心理感情上往往无法适应,一下子转不过来,但需要他们做的事情又必须交代他们去做,这就要想出某种能产生缓冲作用的说服办法,即在向他们下命令时口气谦虚一点,使其痛快地按你的要求去做。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命令办法:“李科长,你和小张去参加订货会议。”、“老李,劳你大驾,带小张去参加订货会议怎么样。”显然,作为长辈的李科长在听到第一种命令方式时心里会很不舒服,会觉得你年少气盛,颐指气使。如果器量小一点儿,说不定会称病推托,消极怠工,以发泄不满。可是,他若听了第二种命令方式时则会很舒坦。首先,你对他的称呼是老李,而不是李科长,既比较亲切,又避开了他的比较低的职务;其次,用了“劳驾”两个字,语气比较客气,充满敬意;第三,不是“和小张”一起去,而是“带小张”去,说明了你没有把他看得和小张一样,而是比小张更高;第四,后面用的是商量的口吻“怎么样”,表示给他留下了考虑和否决的余地。虽然他明知自己不可能拒绝,但听起来心里还是非常舒服受用。另外须注意的是,在高长辈下级提出要求时最好前面加“请”字,如:“老李,请您去处理一下这个问题好不好?”、“老张,请您明天上午来开一个会。”把命令的语气改成请求的语气。
138.慰劳鼓励
是否能够激发部下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上司的话是否有说服力。
在下命令的情况下,部下当然会去执行。但比起命令来,具有很强说服力的话语会更有效得多。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有说服力,是每一个领导者应该好好研究的重要问题。
近来,那些有孩子的父母经常这样抱怨:“我们的话,孩子就是听不进去!”——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说服,难道这些父母是老糊涂了吗?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年纪大了。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有些父母不能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总是习惯强加自己的意思而造成最后的失败。
那么,所谓说服能力究竟是指什么呢?说服他人,是不是有一些技巧呢?让我们透过以下的两个例子来研究这个问题吧!例一:
部长:“哦,是这么回事,这回你被指派到菲律宾分公司去了!”
部下:“什么?去菲律宾?”
部长:“虽然是菲律宾,但你是去当经理哟!难道你不觉得调了个好工作吗?”
部下:“是这样……嗯……孩子读书可怎么办呢……请允许我考虑考虑吧……”
部长:“哎呀,没有办法啦,这是公司的决定!”
例二:
部长:“最近你干得不错,真难为你啦!嗯,现在有一难得的机会,你一定会干得更出色……哦,是这么回事:公司准备派给你一个新任务……”
部下:“要我干什么呢?”
部长:“打算派你去菲律宾分公司当经理,今后前途无量啊!怎么样?是一个奋进的好机会吧?……菲律宾嘛,虽然较落后,气候又很炎热,但近年来当地的生活水准好像比以前提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