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说:
“天底下哪有因对人忠信反倒得罪人的事呢?”
苏秦说:
“大王有所不知,小臣曾有个邻居,男人到远方做官,女人勾引别的男人,后来男主人要回来了,那个男的很担忧,女人说,不用愁,我准备好毒酒等着他:过了三天,男主人回来了,女人让婢女给主人倒酒,婢女知道有毒,如让主人喝了,等于害主人,如把实情告诉主人,又怕赶走主母。她急中生智,假装不小心跌了一跤,把酒洒了,主人大怒,将婢女打了几十板子,大王看看,婢女一跤,上保主人,下保主母,还不够忠信吗?但却挨打。小臣的处境和那婢女相似,小臣尽忠于大王,反而得罪了大王,今后还有谁肯为大王效劳呢?”
燕王越听越觉得自己听信谣言,便站起来说:
“都怪我一时糊涂,委屈了你。”
于是,燕王立即命令,恢复苏秦的官职,还给了许多赏赐。
三、引证格言俗语
格言俗语富于哲理,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等等。这类俗语亲切入耳,劝说中用以警策他人,亦具有某种权威的力量。
苏秦游说韩昭侯时,巧妙地引用了一个俗语,产生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苏秦到韩国去游说合纵抗秦。他对韩昭侯说:
韩国有千里的土地,几十万士兵,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自韩国:以韩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还打算服从秦国,自称是东部的藩属……使国家蒙受耻辱,被天下所笑,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如果大王归顺秦国,秦国一定要求宜阳、成皋两地。现在这样做,明年又要求增加割地,给他吧,已经没有土地可给:不给吧,那么从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以后更要受他的祸害。而且大王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欲没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而要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这就是所谓的自找祸害,不战而上地已被割走。我听说有句俗话:“为鸡口,不为牛后。”现在大王归顺秦国,这跟做牛的屁股有什么不同呢?以大王的贤能,又有强大的军队,却得到个牛屁股的名声,我实在替大王感到羞耻。
韩昭侯听罢,万分愤慨,振臂扬剑,仰天长叹道:
“即使我死了,也不能归顺秦国。”
苏秦在说服中,生动恰当地运用“宁为难口,不为牛后”的俗语,真可谓锦上添花。韩昭侯当然不甘心作尾随别人之后的臭烘烘的牛屁股,而苏秦恰好抓住了他的心理,巧用俗语,激其奋起,从而说服了韩昭侯。
引用的最大作用和目的是强化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令对方不得不服。
32.含蓄讽谕
有时在不宜当面陈言的情况下,则用含蓄的话指责或规劝。讽谕实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即用讲故事、故作姿态等方式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这里的奥妙,就在于讽论应含蓄有度,掌握好了“度”,就有成功的把握。
唐太宗是虚心纳谏的皇帝。可是到了晚年,看到天下一派太平景象,渐渐滋生出骄傲的情绪,有点儿厌恶批评了。偏巧有几天,大臣魏征常到他面前唠叨,指责他的过失,比如劝阻他不要去山南游玩了,讽谕他不要贪图玩乐了,等等。他一度对魏征的话有点儿耐烦。
有一天唐太宗罢朝回宫,愤怒地说:
“等我找个机会,非杀死这个庄稼佬不可,省得他一天到晚总来揭我的短,找我的麻烦!”
文德皇后听了大吃一惊,赶紧追问:
“又是哪个大臣触怒了陛下,惹您发那么大的火?”
“逞不是魏征那个老东西。他每次都当着大臣的面讲我的过失,当众羞辱我,搞得我下不了台。”
文德皇后是太宗的贤内助。他早已发现皇上近两年有点陶醉于歌舞升平,讨厌批评,可是如果因此就对皇上讲一些该像当初一样虚心纳谏的大道理,正盛气凌人的皇上肯定是听不进的。琢磨了一会儿,文德皇后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回到自己的寝室,就像准备参加盛典一样,整整齐齐地穿上礼服,重新来到太宗的寝宫中,向太宗请安。太宗突然看见文德皇后这副打扮和姿态,一下子骛呆了道:
“你今天是怎么了,干么这么庄重?”
文德皇后满脸堆笑,高兴地答道:
“我来给陛下贺喜来了。”
“贺的什么喜呀。”太宗更加茫然了。
文德皇后一本正经地说:
“我听说主圣臣忠,皇上英明了,大臣就会尽忠心,敢于进谏:如果皇帝昏愤,周围只会有阿谀奉承之徒,如今陛下英明,所以大臣魏征等敢于直言无隐,敢于当着您的面批评您的缺点。我荣幸地在后宫服侍您,看到您身边有魏征这样一些忠臣保驾,为朝廷尽心竭力,使大唐的江山万年长久,我怎能不来祝贺呢?”
唐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他虽然觉察出皇后是在替魏征说情,在拐弯抹角地批评自己不虚心纳谏,但是他感到皇后这样做于国于己都有利,因此他对皇后更敬服,对魏征的进谏也就虚心听取了。
采用含蓄比喻的办法,对于惟我独尊,不大爱听反面意见的人来说,有时能取得正面说服所得不到的效果。
33.层层剥笋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对某一事物不理解,想不通,往往是疑虑重重,非一点即通,而须像剥笋一样,把握脉络,层层递进,穷追不舍,把理说透。这就是层层剥笋法。
说到层层剥笋,人们往往会想起列宁用这种方法说服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哈默的事。
哈默于一八九八年生于美国纽约市。十八岁那年,哈默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当上了老板,由于管理有方,制药厂的业务蒸蒸日上,收入大增,几年之后,二十二岁的哈默就成了百万富翁。一九二一年,他听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鼓励吸收外资,就打算去苏联做生意。他想,在苏联目前最需要的是消灭饥荒,得到粮食。而这时美国粮食正值大丰收,一美元可买三十五二四升,农民宁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往市场出售。而苏联有的是美国需要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交换,岂不是很好吗?哈默打定了主意,来到苏联。
哈默到莫斯科的第二天早晨,就被召到列宁的办公室。列宁与他作了亲切的交谈,谈完粮食问题以后,列宁对哈默说,希望他在苏联投资,经营企业。哈默听了,默默不语,为什么呢?因为西方对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抱有很深的偏见,作了许多怀有恶意的宣传,使许多人把苏维埃政权看成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作是到月球去探险。俗话说,谣言可以铄金。哈默虽然做了勇敢的“探险”者,与苏联做了一笔粮食交易,但对在苏联投资办企业一事,不能不心存疑虑。
明察秋毫的列宁看透了哈默的心事。他讲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告诉哈默:“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经过一番交谈,哈默弄清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苏联吸引外资办企业的平等互利原则之后,很想投资。但是说着说着,又动摇起来,想打退堂鼓。
当列宁听出哈默担心苏联政府机关人员办事拖拉时,立即安慰说:“官僚主义,这是我们最大的祸害之一。我打算指定一两个人组成特别委员会,全权处理这一事务。他们会向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
列宁看哈默的眼神里还流露着不放心的意思,就索性把话说得一清二楚:“我们明白,我们必须确定一些条件,保证承租的人有利可图。商人不都是慈善家,除非觉得可以赚钱,不然只有傻瓜才会在苏联投资。”迟没多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企业的美国人。
列宁对哈默的一连串的疑虑,像剥竹笋逐一加以崭清,斩钉截铁,干脆利落,毫不含糊地把政策交代得明明白白,使得哈默的心好像一块石头落了地,踏实了。这就是层层剥笋的奇效。
34.指东说西
就是明指甲事物而暗说乙事物。此法便将激烈严厉之辞寓于含蓄委婉之中,虽明说甲,而暗指乙,却能使乙自悟自省,自觉地接受指教。
齐景公好射箭,叫烛邹主管禽鸟。有一天由于不慎,禽鸟丢失了。齐景公大怒,下令叫主管官吏杀掉烛邹。这事很快让晏子知道了,晏子见齐景公,说:
“烛邹失职,该杀。他有三条罪状,让我给他指出来,谴责之后再斩他,好叫他死个明白。”
景公听了正中下怀,欣然答应,说:
“可以,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晏子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气冲冲地谴责说:
“烛邹!你犯了三大罪状:你给君王主管禽鸟而禽鸟丢失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君王因为禽鸟的事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使诸侯听见这件事,会认为我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状。”
敷落完烛邹的罪状,晏子就要杀他。景公对这些“谴责”字字句句听得真切,有说不出的一种感觉,赶紧制止说。
“不要杀!我听懂你的指教了。”
晏子本来是要批评齐景公“重鸟轻人”,但是他却以谴责烛邹的姿态出现,采用的是指东说西的手法,批在烛邹的身上,刺在君王的心里。“为鸟杀人”和“重鸟轻人”,关系国君在国内外的声誉,因此这批评是够尖锐的。但是景公能欣然接受,是由于这个批评含蓄而委婉,无损于君王的尊严和体面,使他能下台来。因此景公不但下令“勿杀”,而且说出了“寡人闻命”的话,表示完全接受晏子的批评。运用“指东说西”,可以收到忠言不必逆耳之功效。
35.洗耳恭听
人的自我意识好像一个卫兵,站在他的潜意识的入口处,如果你唤起了他的自我意识或把它激发过重的话,他就绝不会接受你的意见。因此,想说服对方时,不要打断对方,让他陈述他的意见和理由,即使你无法同意和接纳,也不要打断对方。尤其是提出正面反对意见时,更应先听对方的意见。听完后再开始说“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等反对理由。
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概念——心理定势:若一个人肚子里有事,他就会启动其心理定势准备讲话,直到他把事情全部说出,他的心理定势才会转而听你的意见:所以,假如你想让自己的意见被对方听进去,首先必须学会听对方讲话。这么一来,对方会有一种你很注意听他说话的感觉,认为你尊重他的意见,进而产生想和你说话的心理。这时对方已经对你有了好感,会不知不觉朝被说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这一点是在说服对方时相当重要的一项心理战术。
如果你不听对方的意见就直接提出反论,那么势必会引起对方在感情上的反驳,当然也就无法引起听你说话的欲望。这样做是极不明智的。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霸道和固执的人,采取这种方式会马上遭到反驳。
最有说服技巧的人,在他的意见遭到反对,或某人要发牢骚时,他总是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讲完,还进一步请对方重复其中某些观点和理由,询问对方是否还有别的事情要说。这样做就消除了对方的抵触情绪,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说服人,要做到嘴和表情的配合,否则,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比如你嘴里说承认对方的意见,但却紧绷着脸,或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就会容易让人看穿你的心理,甚至觉得受到莫大的侮辱。因此,必须表现得非常诚恳而又有耐心,有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唱作俱佳”。
36.巧用暂停
老陈口才出众,在嘈杂的聚会上,只要他一说话,会场立即会安静下来。老陈一上台,下面的人就会以手肘示意不要说话,等安静下来后,他就说:吵死了,又不是三岁小孩,要保持安静。大家一听这幽默的口吻,不禁哄堂大笑。
老李虽不像老陈那样有声望,但他也自有其整顿会场秩序的高招,即使在吵闹的会场上演讲时,总是先小声说或故意保持沉默,让听众觉得他到底在说些什么呢。“为什么不说话”,因此,会场会集中过来,屏气凝神地倾听,如果他用大吼大叫来对付这种喧哗局面,结果只能是个人在台上演滑稽的独角戏。
演讲是一人对多人,而一对一的交谈也是如此。如果你在说话中,发现对方根本没注意听,你不妨降低一下声音或暂时沉默,让声调有所变化,这样会比大声吼叫,使对方充耳不闻更有效。因此,小声及沉默反而能引人注意。
在大学的课堂上,有一名学生提出与正课毫无关系的问题,几乎引起教授的失态。起初那位教授很用心地答复他的问题,后来这是与学生的意见发生冲突。此时身为教授者大可拒绝对方的质问,但却不可作正面的拒绝,可以用“像你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等下课后再谈”这样的话轻易带过。若是对方无论如何要你当面回答,就得看你是否能巧妙地以引开问题的方式来躲闪,若不如此做,难免发生意见上的冲突,而你便中了对方圈套。
如果是在私人的场合,我们可以这样说:“像你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等会见再谈,怎么样?喝一杯吧!”轻松地将对方的话题带过。若是在会议中不幸引起火爆的局面,此时主席不妨暂时承认双方所言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感觉此问题事关重大,难以解决,无法立即作答,于是你便说: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日后再作讨论,今天我们暂以会议的主题来作讨论。”
至于“日后”是什么时候,此刻不甚为人关心,而这种做法却比直接拒绝来得巧妙,也容易让人接受。从表面上看,你似乎是向他摆出低姿态,而实际上却是拒绝正面回答,以保持他心理的平衡。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不可将本来的议事停顿下来。
37.大智若愚
英国十九世纪政治家查尔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作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