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喜群居,性情懒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大部分用在睡懒觉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头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长期生存斗争的经验,使海象时时刻刻也不放松警惕。这时,便有一名海象担任起警卫员的工作。一旦发现敌情,警卫员便会大声唤醒沉睡的伙伴;或用长长的牙撞醒身边的同胞,并依次传递下去。有时为了防御更加周到细致,它们还会在水中暗里安排了第二个警卫员。
海象形似笨重,但却十分灵巧。当它潜入海底觅食时,巨大的牙被运用得得心应手,不断地翻掘泥沙。同时,敏感的嘴唇和触须也随之探测、辨别,碰到食物,便用齿将其喜食的乌蛤、油螺等的壳咬破,然后将其肉体吃掉。
母海象虽然并不像海豹那样,视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妈妈”用前鳍抱着“孩子”,有时让小崽骑在背上,搂着脖子或睡在“妈妈”身上。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猝不及防遭到后面窜出的母海象的袭击;当他转身弄清是怎么回事时,母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在树上生活的青蛙
青蛙一般是生活在水塘里和附近的田野草丛中,也许你不知道,有一种青蛙是在树上生活的。
树蛙的种类有许多种,大多数生活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在中国,斑腿树蛙分布最广,北达甘肃南部,南至西藏南部。多种树蛙栖息在潮湿的阔叶林区及其边缘地带。体背多为绿色或随环境而异。
树蛙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末端两指(趾)骨节间有节间软骨,与树栖生活相适应。
属于树蛙科的飞蛙,产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菲律宾、马来半岛等地。体绿色,指、趾极长,末端有吸盘,能在树上跳跃、爬行。当指、趾伸直时,发达的蹼总面积约为20平方厘米,它们把四肢靠近身体,张开指、趾间的蹼,向树下一跳,就可以滑翔5米-20米远;也能从地面一跃飞到1.5—2米高的树上,所以它有飞蛙之称。
在我国甘肃、西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等地有一种树蛙,身体能随环境变化。指、趾间有微蹼,末端膨大成吸盘,吸盘中具有黏液分泌腺,可以牢牢地吸在树叶上,即使树的枝叶十分光滑,它们也能在树上跳跃、攀爬。它们也可以生活在草丛、竹上,以蚯蚓、昆虫、蜘蛛为食。
还有一种加勒比树蛙,体长仅有5厘米左右,背上有各种不同的花纹。它们的“祖籍”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各、古巴和巴哈马等地,主要生活在森林和湿地里。加勒比树蛙昼伏夜出。白天,它们躲在树叶间,晚上才出来觅食。它们主要以节肢动物为食,偶尔也吃蜗牛和特别小的青蛙。在加勒比地区,每公顷面积的青蛙数量超过2万只。加勒比蛙的卵产在隐蔽的树叶丛中,并由雄蛙严加保护,2周—3周后变为小青蛙。
加勒比树蛙个子虽小,叫声却大得惊人。20世纪80年代,加勒比树蛙被无意中引入夏威夷群岛,发展到今天,由于没有天敌的控制,加上岛上环境条件好,树蛙大量繁殖,并已蔓延成灾。树蛙群每日下午5点至下半夜发出雷鸣般的噪音,使整个森林都无法安静下来。不过,大自然可不允许它如此泛滥,也许此时此刻,它的声音正吸引到蛇的“光临”。一场好戏要上演了。
敢于和蛇对抗的烟蛙
自古以来,蛇吃蛙,蛙怕蛇,这是自然规律所规定好的食物链。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王国里也有许多超乎常规以外的事。蛙类中就有一种不但不怕蛇,而且还能吃蛇的青蛙,这就是烟蛙。
在南美洲中部的巴拿马,那里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烟蛙,它比普通青蛙个头大。它见到蛇以后不但不逃跑,反而见着就追,追上就吃掉;蛇反而怕它怕得要命,看见就拼命逃跑。怎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
蛇是大多数青蛙的天敌,而青蛙也经常遭到蛇的“毒手”,原因在于它没有防身的武器与蛇较量。或许是自然界和青蛙开了个玩笑,它们想不到,有一天,它们的同类中竟也会出现蛇的“对手”——烟蛙。
巴拿马的烟蛙与众不同,它的皮肤呈黄褐色,背上有几条黑褐色的条纹,皮肤的颜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成深褐色,它捉蛇时体色变幻莫测,常常把蛇迷惑得晕头转向。它的胸前长有两块呈****状的坚硬发达的胸肌,能像钳子一样把蛇牢牢夹住。蛇一旦被它追上夹住,就休想再逃跑。等蛇被夹得半死不活时,它就开始慢慢地吞食蛇了。烟蛙的胃很不寻常,它在吞食一条不足一米长的蛇,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它消化完。而后,它又继续去寻找它的美餐了。正因为这样,烟蛙成了蛇的克星。
神奇的大自然又给我们上演了一部绝好的戏,它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长江女神”——白鳍豚
几千万年前,长江堪称东方的亚马逊。在这里生活着一种极为珍贵的动物,那就是白鳍豚。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晋朝学者郭璞对中国最古老的辞典《尔雅》作注时详细描述了白鳍豚。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间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作“长江女神”,还说它能预测坏天气。
清朝小说家蒲松龄更把白鳍豚拟人化了。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白秋练》。描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白秋练,与一个名叫慕生的小伙子相爱,结为伴侣。而洞庭龙君却要纳白秋练为妃,逼白母交出秋练,白母不从,受龙君惩罚,结果现了原形——原来是白鳍豚的化身。
作为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物种,白鳍豚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
白鳍豚从原来的陆生转为后来的水生,为适应水中的生活,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在外形上已完全改变。它的后腿已退化消失,仅留下后肢骨骼的痕迹,前肢演化成鳍肢,像鱼类的胸鳍;游动和鱼类一样靠的也是尾鳍,因此有人误认为白鳍豚属于鱼类。
事实上,白鳍豚这一美丽的生灵竟是兽类。白鳍豚的祖先原是和牛、马一样,为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约在七千多万年前,由于地球气候环境的剧烈变化,冰川期的出现,陆地上的动物找食非常困难,鲸类便从陆地移居到水中。白鳍豚进入长江生活,大致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前,此后世世代代便在长江繁衍生息至今。
白鳍豚可谓“大自然的杰作”。它的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光滑如缎,背部为青灰色,腹部则为灰白色,尽显优雅气质。
人们称白鳍豚为“长江神女”、“水中大熊猫”、“活化石”。它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眼睛很小,嘴似长剑,背鳍为三角形,尾鳍又大又扁。圆圆的鼻孔长在头顶,形若海豚。在水中,白鳍豚来去倏忽,翩若惊鸿,可望而不可即。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它的尾鳍不像鱼一样上下垂直,而是从水平方向分成两叶,可以上下摆动,从而推动躯体前进。加之它是标准的流线体型,皮肤构造特殊,所以游动速度特别快。它还能发出叫声,据科学界最新研究,不同的声音反映其不同的感情。额头上的一对眼睛却小如绿豆,它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风雨之前常频频露出水面,所以被鱼民看作可以呼风唤雨的“神鱼”。
白鳍豚喜欢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识途的海龟
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海洋里,生活着以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以及海藻等为食物的海龟。当两栖类动物离开水域爬上陆地时,海龟作为卵生爬行动物早已离开水,在陆地上定居了。但是,其中一部分又返回了水中,这部分的后代被称为“绿海龟”,它素有“活化石”之称。
绿海龟的体内脂肪呈绿色,因此而得名。绿海龟分布在全球气候温暖的海岸线附近,主要以海草为食。它们有时会爬到岸上去晒太阳,这一点和其他海龟不一样。它也是一种大型的爬行动物。身体有1米多长,背面呈褐色或暗绿色,上面有黄斑,腹面黄色,四脚像鳍状的足,靠它们像桨一样地在水中划动,海龟能十分灵活地游动。
海龟的呼吸器官是肺,每隔一段时间它便要将头伸出海面来吸取空气,然后再返回水中。但是,海龟即使很长时间不浮出海面,也可以呼吸到氧气,因为它有一种具特殊呼吸功能的“肚囊”,肚囊可以帮助它从海水中直接摄取氧气,所以,海龟可以长时间地呆在水底下。
虽然如此,海龟仍需要离开水域,爬到岸上来生产后代。孵化出壳的小海龟白天隐埋在沙中,待天黑后再奔向大海。它们在旅途中不断地发育成长。海龟成年后,竟然又会回到“故乡”去繁殖、产卵,为此有时要在大海中旅行2000多千米。
海龟中的核皮龟在苏里南产卵,然后经过11个月的长途旅行,横渡大西洋,返回到加纳沿岸。巴西沿岸的绿海龟为了产卵,会横渡2252千米的大洋,到南大西洋中的一个小岛沙滩上去生儿育女,6个月后,它们再作长途跋涉,返回巴西。刚刚孵化出来的幼龟,一进入大海,就能准确地游向巴西沿海。为什么海龟可以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呢?它又怎么会拥有如此奇特的本能呢?
原来,海龟的体内有一种奇妙的水下化学感受器,海龟可以靠它来感知外界的化学信息。海洋暖寒流的温度与浓度存在差异,海龟就是根据这种差异来识辨道路的。当海龟由波涛汹涌的海中爬上沙滩时,需要把鼻子伸到潮湿的沙土中去闻一闻,似乎在证实自己是否到达了目的地。
此外,海龟可能同某些洄游鱼类一样,体内存在有某种能利用地球重力场辨识方向的导航系统,能够感知地球磁场的方位,同时能参照海流和不同时期的水温来校正航向,就像带了指南针一样,当然也就不会迷路了。
至于海龟为什么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也许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得清,可是大自然却有它自己的理由。
会爬树的鱼——弹涂鱼
在热带及亚热带近岸浅水区和中国的沿海区域,生活着一种会爬树的鱼。它们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泥沙的高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常居穴洞,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退潮时在泥涂上觅食。它们在没有水的滩涂上蹦蹦跳跳,还经常爬到树上捉昆虫吃,这就是——弹涂鱼。
在沿海的滩涂上分布的一些蚕豆大小的洞穴,里面时不时探出一个个两眼高高突起的鱼脑袋,这就是弹涂鱼了。弹涂鱼的视觉非常灵敏,它的眼睛大而突出,长在头顶上,可以前后左右转动,观察周围情况。大多数的浮游动物、沙蚕、桡足类及枝角类等都会成为它们丰盛的午餐和晚餐,他们以细小的牙齿啮食泥上的硅藻,往往会在泥上留下齿痕。
鱼是不可能在树上的,离开了水,鱼是无法生存的。为何弹涂鱼离开水可以生存呢?
原来,弹涂鱼不仅有鳃,而且鳃腔很大,可以贮存大量的空气。同时,它皮肤上的血管也可以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甚至它的尾鳍也具有呼吸功能,因此,弹涂鱼可以经常把身体的大部分露出水面,而把尾鳍留在水中。但是,当它在陆地活动时,需要常常将身体紧贴在潮湿的泥地上,或者将尾巴伸进水洼中,以湿润身体,辅助呼吸。
弹涂鱼的胸鳍十分粗壮,在胸鳍基部有一肌柄,是用来在地上支撑、爬行、跳跃的器官。就像陆地动物的前肢一样,活动自如。所以,在退潮的海岸上,它的胸鳍可以当作前脚使用。
大自然造就了神奇的万物,使整个世界丰富多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他们的各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