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如衣服,不穿衣服没法见人。
谁是第一个说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朋友是“酒肉朋友”的厮?欠扁!
为什么感到没有真正的朋友
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得好:“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所以有人就有这样的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德国的卡西尔说过:“没有朋友的人,只能是半个人”波斯的萨迪则说:“损失一个朋友你损失一个肢体,时间可使到口的痛苦减除,但失去的永不能补偿。”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每一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古今贯通。人的一生如果能交上好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籍,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砥砺,相互激发,成为事业的基石。朋友之间,无论志趣上,还是品德上、事业上,总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观察一个人一生的道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谁是你的朋友?你能说出一大串名字。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但却时常感叹,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很多人误解了朋友的概念。如果你真的认为朋友就是可以为你两肋插刀,甚至可以生死相许的人,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你也许真的连一个朋友都不会有。
多数人平时所听到的关于友谊的故事都是很震撼人心的,他们把“朋友”二字看得过于神圣,于是渴望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能有那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当现实生活中没有出现类似的朋友时,就感叹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其实,这是对“朋友”二字的误解。降低一下自己对朋友的要求和期望,朋友才会真正地能进入你的心田。别对朋友要求太多,也别对朋友期望值太高。朋友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事要做,也有自己的爱好和价值观,尊重朋友,才会交住朋友。朋友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自己的福份,要尽全力去善待朋友,而不是去刻意的索取。别对朋友要求太多,想一想自己也是别人的朋友,当别人一味地对自己要求和期望时,自己又会是一番什么心情呢?
来看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江湖好汉。他的儿子结交了一些狗肉朋友,他很担心儿子的将来。他名声好,朋友多,但临终前却对他的儿子说:“虽然我在江湖闯荡了大半辈子,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可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由于杀了人,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了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一个朋友”的含义: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半个朋友”的含义: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很明显,虽然故事所表达的朋友精神令人钦佩,但故事中宣扬的交友观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形,从法律上讲,那“一个朋友”和那“半个朋友”都已经触犯了法律;从道义上讲,那位父亲明知让儿子去会害死那“一个朋友”的儿子,他却让儿子去了,把灾难带给朋友,算是他的朋友吗?人家的儿子也是儿子啊,这位父亲很不仁义。
再来看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亚逊斯有一次来到了阿尔卑斯山下,遇到了几位天神,天神说:“亚逊斯,你有过朋友吗?”亚逊斯说:“有,他爱我胜过爱你们。”这句话激怒了天神们,他们决心杀掉亚逊斯的这位朋友,便询问这位朋友是谁。亚逊斯看出了天神们的用意,就隐瞒不谈。天神们拿出了各自的宝贝引诱亚逊斯,许诺他将有一位美貌无比的妻子,成为一个威严无比的国王,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末能打动亚逊斯的心。但神通无比的天神们还是抓到了亚逊斯的朋友,他们没有立刻杀死他,对亚逊斯的话,他们并不十分相信,于是以同样的手段去引诱亚逊斯的朋友,只要他同意背叛亚逊斯,他将得到他所要的一切,美色、财富、权势。和亚逊斯一样,这位朋友也丝毫未动心,天神们既羡慕又惭愧,没有一位天神去杀他们,悄悄地将他们放下了山。亚逊斯说:“我们彼此忠诚、信任,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友谊更重要。”
亚逊斯和他的那位朋友是真正的朋友,他们的友谊不但震惊了天神,也为世人所传颂。但故事归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再好的朋友也很难做到这一点。每个人的人性都是有底线的,当底线被冲破,伤害友谊的事情就会发生,这很好理解。
关于“朋友”二字的解释很多,我比较倾向于“彼此有交情的人”这个说法。这个解释很简单,很随和,没有太多的华丽和太多的庄重。朋友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是没有太多隔阂和拘谨的。我喜欢下面这段关于对朋友的论述:
“一个普通的朋友从未看过你哭泣,一个真正的朋友有双肩让你的泪水湿尽;一个普通的朋友不知道你父母的姓氏,一个真正的朋友有他们的电话在通讯簿上;一个普通的朋友会带瓶葡萄酒参加你的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会早点来帮你准备并且为了帮你打扫而晚点走;一个普通的朋友讨厌你在他睡了后打来电话,一个真正的朋友会问为什么现在才打来电话;一个普通的朋友找你谈论你的困扰,一个真正的朋友找你解决你的困扰;一个普通的朋友对你的罗曼史感到好奇,一个真正的朋友可以威胁你说出来;一个普通的朋友在拜访时像一个客人一样,一个真正的朋友会打开冰箱自己拿东西;一个普通的朋友在吵架后就认为友谊已经结束,一个真正的朋友明白当你们还没打过架就不叫真正的友谊;一个普通的朋友期望你永远在他身边陪他,一个真正的朋友期望他能永远陪着你。”
你送我一个苹果,我回你一颗樱桃,没占你的便宜。
礼尚往来的尴尬
晓雯给隔壁的阿姨送了一袋葡萄干,因为上次阿姨给了她两兜桂圆,她心里就老想着这事,实在是觉得过意不去,于是就给她送上去了一些葡萄干,可是等她要走的时候,阿姨又给她搬了一箱梨!天啊,这就是礼尚往来!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怎么就弄得那么别扭呢?照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办?晓雯心中很郁闷。
张某单位有一位同事的儿子准备在国庆节期间结婚,这位同事手里拿着一个包,里面装了单位所有同事的请贴,到处散发,张某和他办公室里的人,实在感到无可奈何。这个同事平时与他们没有任何人情方面的往来。如张某结婚、生病、家里发生所有的事,他均没有给有任何哪怕是语言上的安慰。这位同事到张某办公室来邀请张某。张某感到很为难,答应去不是,不答应去又不是……后来张某告诉他:国庆放假,要出远门,没有时间去参加婚礼。可是第二天,这位同事还是硬将“请贴”塞到他办公桌上,他真得不好意思了,很为难!他不是舍不得花这“人情”,只是很矛盾:送红包吧,心里实在窝囊;不出人情吧,这位同事每天都到办公室等信。后来有位朋友说:人家下请柬给你,往往就是希望你拿点银子,你若不拿,人家会记恨你一辈子,虽然他不会明着恨你。你不拿银子,等后来知道你的同事都拿了,你会很后悔的,不就是一张钞票吗?花个小钱买个心安吧?能做出这种事的人一般都是小人,可别让自己就栽在了自己的100元下。没办法,张某随了100元的礼,但心里很窝火。
如今,人们结婚生子等事都喜欢宴请大家,期待收取礼金,有的则可以在其中大捞一笔,更有甚者可以捞一辆车一间房的,更多人则是希望能把以前的礼金一律收回。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对礼尚往来演绎得越来越多,在以前也就是个红白喜事能请几个人过来吃吃饭也就罢了,但现在不管是什么事情,都得请一顿。其实话说回来,有几个真的去愿意喝这酒的?无非就是去送礼去了,红白喜事就不用说了,该去就得去,但现在很多事情都请,孩子满月、孩子百天、孩子上大学、当兵,只要是能找到理由的都得弄几桌,很多人除了图个喜庆热闹之外,主要目的是收礼。
很多时候,不论别人有什么动机或出于什么事情的状态,给我们送礼物,我们也要出于礼貌的给他们回一个相应的礼品。这样互相的送礼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送完呢?别人给你一份礼物你就要回一份礼物而且要相等,这一年我们要送多少礼品呢?或者别人给你送礼,求你给他办一件事情,别人都已经把礼品送来了,你是不是又要出于礼貌地给他办一件事情呢?如果这件事情违反规定或法律怎么办?接礼虽是件令人兴奋的事,但事后想想却很沉重。
翻开词典,对“礼尚往来”是这样解释的:“礼节上要讲究有来有往。”古人也常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可见,礼尚往来在古代就被人们奉为处世的准则。不过,古人交往更注重“礼”的内涵,而不在形式。
孔子就曾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就是说,真正的礼尚往来不在于拎着多少东西去“往”或“来”,而在于好友那份真挚的感情和无私的帮助。
可惜,现在人们对礼尚往来的理解和实践,大多带有了许多功利的色彩,让人无可奈何,别无选择。明明知道在演戏,但是还得演下去,否则,你就会被淘汰出社交舞台。因此,有人感叹,活着心累。其实,这都是自己因为“包装”的过严的原因。
我们的礼尚往来和西方人不同。比如,你过生日,朋友给你送来一盒包装精美的礼品,你决不会在朋友面前把它打开,只能等到朋友走后,再打开看看到底是什么,值多少钱。如果他过生日你随了礼,朋友要是给你拿少了,你嘴上跟没事一样,心里恐怕不好受吧。
人们在邀请他人来参加自己的某一喜事时,生怕你不来,往往会郑重地叮嘱你一句:“到时候一定来捧场啊,某某都来,可别差你呀!”你到场后,拿钱给他,他还会很虚伪地推让一翻:“你这是干啥,这不外了吗?”你还得紧着说:“一点意思。”说着赶紧塞进人家的口袋,好像慢了人家会不要似的。
人们在一起闲聊时也会说,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捧捧场,不在乎拿多少钱,而在于那份情,那份心。多会说,多好听,要是问问他,你爸过生日,同志们去了一分钱也不掏,你能高兴?答案众人皆知,只是都不愿意捅破那层窗户纸罢了。
还有的人,家里一旦遇上事,赶紧把藏了多年的收礼单子翻箱倒柜找出来,挨个通知,有的人已经退休多年了,有病没少花费,本来经济拮据,却也不放过。人家有病住院不去看看,这回却会登门“拜访”,温柔“索债”。他的理由无非是,你有事我都给你随了,现在我有事也该你给我随了,说白了,就是不能吃亏。
有趣的事,有人也会钻一些随礼空子,知道某某有事,赶紧跑得老远,手机一关,总算躲过一劫,回到家跟老婆窃喜道:“今天又省了二百”;还有的硬着头皮去了,拿出一张百元大票,耍小聪明,趁乱时直接塞进主人口袋里,以为人家也不知道自己拿了多钱,还以为自己既然亲自去了,怎么也不得随二百吧。熟不知,人家会马上装着去厕所,翻口袋查看,最终还是难逃验证的。
在礼尚往来方面,可收可不收的礼,不要收;可送可不送的礼,一定送。这样或许会吃点亏,但换来的是没有负担的愉悦心情。要知道,心情好,什么都好。
关于躲单,可是门大学问,跟跑的速度无关。
看他们是怎样躲单的
有一个很厚道的人,接到了失踪了多年的两位老友的电话,说好今晚到某火锅城请他吃饭。老婆说,你还是多带点钱的好。他不以为然:“既然是朋友请吃饭,难道还会让我掏钱?”
朋友相见,少不了嘘寒问暖,互相打听境况如何。他这才知道两位朋友在外打拼,生意已有所成,对钱财看得淡了,终觉友情可贵,决定回到家乡,看看可以做些什么投资,让他给做个参谋。
一番推杯换盏胡吃海喝,两个朋友都有了醉意,最后,他们说要去歌厅唱歌,让服务员拿账单来结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