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数十万国民党军政人员随蒋氏父子退至四海茫茫的台湾孤岛。蒋介石扬言“反攻大陆”,追随者盼合家团圆似指日可待。然而随着大陆日益强大,“反攻”已成泡影,当年的青壮年已双鬓斑白,年逾花甲,依旧骨肉分离,天各一方。由老兵发起的“还乡运动”,惊醒了以“荣民大家长”相标榜的蒋经国,下决心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
返乡省亲运动
从很大程度上讲,蒋经国开放大陆探亲有老兵呼声的印迹。
据台报统计,台湾大约有40万国民党退伍老兵。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1949年随国民党退台的。当年蒋介石提出5年即可获得“反攻大陆”成功,让他们即时返回大陆老家。然而蒋介石开出的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政治支票,随着祖国大陆的日益强盛,“反攻大陆”终成泡影,老兵归家无日。为了排解怀乡思念之情。.起初老兵组织同乡会、宗亲会。后来时间一长,便在台湾形成了思亲热、寻根热。有人将这种强烈的对故乡、亲人的眷念倾注于笔端,发出“有家愧我归难得”等感叹。60年代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的“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的诗句,震撼了台湾岛。70年代以来,台湾新闻界、史学界、出版界等纷纷以“根”为主题,从台湾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宗教、姓氏等方面,考证台湾与大陆的渊源关系。于是,在台湾引发了返籍求谱、认亲归宗热。80年代中后期,台湾大陆籍民众的怀乡思亲之情愈益强烈,人们的眷念之情由文字转为行动。不少人经由美国、日本、香港等地赴大陆省亲、祭祖,这种行动最后竟成公开的秘密。在台湾的报刊上,人们经常能读到类似“近乡(大陆)情更怯”的文章,胆大者更写出同大陆子女亲人如何在海外见面、通电话、写信等细腻感人的情节。尽管此时台湾当局仍“禁”字高悬,不许民众赴大陆探亲、祭祖,但在老兵的强烈呼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返乡探亲运动在台岛展开,最终迫使台湾当局对其“大陆政策”作了某种调整。
据国民党退伍老兵讲:“我们这一群来自大陆的退伍兵对国民党,从当初的‘坚决拥护’、‘矢志追随’,演变到今天‘怨声载道’离德离心;这不单单是因为国民党在物质上亏待我们!物质上的欠缺,固然是造成许多老兵退伍后流落街头的原因;以台湾社会的资本主义政策所造成的贫富差距的悬殊,‘人为’政治所造成的贪污腐化,每每使我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心理上的不平,最令我们在精神上感到极度痛苦的,那就是国民党当局,30多年来坚持其违反人性的‘政策’,不让我们大陆来的民众——特别是退伍老兵,与大陆亲人有联系、探望的机会。”“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凛于严厉的禁制,我们将人性中最大的需求,压在心灵深处,只在深夜梦回之时,放枕痛哭。多少人等不及见到家人,客死台湾,饮恨终身。”
一位13岁从军抗日,1949年离别妻女随国民党撤退来台老兵,数十年久别之痛,致长期失眠,病魔缠身。风烛残年已无所求,惟一期盼骨肉相聚。也有的老兵说:“一个最公平的事实,全世界的中国人,都可以回到家乡去,惟有在台湾的中国人不能。”他们说:“时代的悲剧,更不应由我们这一群去独自承担。”他们要求当局“大发慈悲”,“让我们也能跟全世界的中国人一样,让我们能安心地回去看看亲人吧”1
1987年初,一些退伍老兵和国民党老人纷纷自发地组织各种自救团体。首先站出来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老兵叫何文德。
何文德是湖北房县人,17岁离家人伍,其后几乎转战大半个中国。他说:当时社会战乱,民生凋敝,当兵是贫瘠省份年轻人惟一的出路。1965年他以炮兵上尉职退伍后,加分考人中央大学企管系。当时他台籍妻子服务于中油公司,是他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当兵当了18年,35岁退伍,就在台湾混。最初还算顺利,后来运气就不好了。这几年老了,根本就没事做。”
1965年何在大学就读期间,曾托人从海外转寄信回故乡,而海外友人寄来他母亲的回信与照片却始终未曾收到。多次经验使他判定家书是遭邮检扣留,而他母亲却于第二年去世。为给老母坟上添一把土,他决心发起返乡运动。
在街头,何文德身着白衬衫,正面写着“想家”,反面则写着“妈妈,我好想念你哟”。鲜红的广告颜料像在滴血。何文德在抗议的时候,最初用“返乡运动促进会”的名义,还用了“退伍军人联谊会”和“抗暴义士”的名义。何说:“其实就是我一个人,自己和自己联谊,这些名称是用来吓唬国民党的。”为唤起老兵的力量,何在一些支持、同情者的帮助下,经常出入老兵聚居的“荣民之家”、“荣民总医院”,散发印有返乡探亲主张的传单。为此,常常遭到便衣警察与“荣民之家”管理人员的殴打。在此情况下,何的妻女劝何放弃上述做法。何则豁出去了,他为了不连累妻子儿女,决然与结婚15年的老伴“离婚”,又立下遗嘱,将后事转托杨祖瘵等人。其后走上街头,为宣传返乡探亲奔走呼号。
1987年5月2日,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正式成立,发起人是何文德、李秉诚、江诗长等,成员约有600余人,是台湾最引人注目的返乡探亲团体。当日,何文德同其他人将8万多张写有返乡探亲诉求的传单分发给路人。5月10日母亲节,何文德等人又在“国父纪念馆”发起“遥祭母亲”仪式,正式揭开返乡探亲运动的序幕0(9
1987年6月28日,何文德组织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在台北主办的“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座谈会”。到会者达六七千人,盛况空前。老兵们一致要求当局尽快“打开两岸探亲管道”,以结束因政治分裂所带来的“民族悲剧”。并希望国民党当局“不要成为制造民族分裂的罪人”。
同年7月7日,六七百名国民党老兵聚集在台北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前请愿。这些老兵有的戴军帽、唱军歌,有的高举“七七抗战子弟兵,50周年请愿人”、“老兵没饭吃,回家找爹娘”等标语,情绪激昂地要求与国民党高层官员对话,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当时他们提出三项要求:
(1)恢复终生俸或生活补助费;
(2)“战士授田证限期收购”(所谓“战士授田ill!"’是根据1951年蒋介石颁布的“反共抗俄战士授田条例”的规定而下发的。条例规定:“凡服役满两年的退役者,均发给战士授田凭据。”这就算是老兵为国民党流血流汗,并追随蒋介石到台湾去所得的补偿。发此证时,蒋介石扬言“反攻”胜利在即,返回大陆即可兑现授田。然而“反攻”幻梦破灭,蒋介石也已撒手西归,国民党当局又强调“授田证系对参加‘反攻’作战之官兵所作之承诺,惟必须‘光复’大陆后,方能履行此一承诺”。故使等了几十年的老兵不禁哀叹道:“再不解决授田证,我们都要带着它入土了。”)
(3)“退辅会”应追补历年“三节”的慰问金。
老兵们的返乡探亲诉求与行动得到台湾社会的广泛同情。据台湾《自立晚报》1987年8月份一调查显示:
(一)您对于当局将宣布开放民众前往大陆探亲一事的看法?
(1)早就应该开放了64%;
(2)现在正是开放的适当时机24.6%;
(3)反对开放探亲8%;
(4)开不开放都无所谓2.8%;
(5)不知道此事0.7%。
(二)如果当局在近期内开放大陆探亲,您将会:
(1)立即申请前往40.3%;
(2)等待一段时日,了解其他探亲者在大陆的遭遇后再决定是否前往47.7%;
(3)不会前往探亲或会亲8.5%;
(4)在大陆以外地区安排会亲。
(三)您的经济情况:
(1)有正当职业,经济无困难10.4%;
(2)无业,但经济无困难14.4%;
(3)曾有正当职业,目前失业,经济有困难29.5%;
(4)长期失业(3年以上)、生活困难45.6%。
(四)您在返乡探亲上是否有财力困难?
(1)有,希望当局协助61%;
(2)有,希望民间公益团体协助21.3%;
(3)没有财力困难9.6%;
(4)不了解将花费多少金钱8.2%。。
从上述调查可发现,国民党老兵中的多数想在近期返乡探亲,也有部分老兵想在家乡定居。但许多老兵深感返乡探亲财力有困难,故在探亲大门开启后,却无法成行。台湾社会许多人士向老兵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发起了协助老兵返乡的募捐活动。演艺界人士举行义演,工商界人士踊跃认捐,艺术家慨捐作品义卖,筹募活动如火如茶。这些募款,摊到老兵身上,虽不能使老兵衣锦还乡,但却能使一些行囊羞涩的老兵不致自惭。
以“荣民大家长”自居的蒋经国,面对老兵的呼号当然不能无动于衷。蒋经国爱将郝柏村在答记者问时称:
“总统”在谈及两岸关系时,总强调应该照顾“老兵们的情绪”。“他对荣民以及荣民的生活一向是最关心的。总觉得荣民跟了他几十年了,不应该不照顾。经国先生的心思是放在荣民身上的,真心诚意关心荣民的,始终是经国先生。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他派许历农去接辅导会,而开放探亲也与他对荣民的关心有关”。
同年7月21日,蒋经国在听取“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委张国英工作检讨时,作以下6条指令:
(1)“战士授田应作更清楚明白的说明”;
(2)“退除役官兵难能可贵,犹忆横贯公路预算不足,荣民们说没有钱也要修好公路,余亦说荣民如没有饭吃,愿把我的一碗饭分给荣民”;
(3)“‘政府’始终和荣民在一起,讲明白,说清楚,照应做的去做”;
(4)“作一长期的判断与计算,尽量帮助荣民做到足衣足食才心安理得”;
(5)“少数破坏‘政府’与荣民关系者,应以同情心处理,而非‘法律’问题”;
(6)“‘国防部’与辅导会是整体的,应合力推动退除役官兵辅导”。
时任“行政院长”的俞国华按蒋经国指示很快令“国防部”对“战士授田证”作专题研究。老兵的抗争持续至1990年4月7日,“立法院”于凌晨3时点通过“战士授田凭证处理条件”,决议由当局收购授田凭据,75万份中每份发给l—10个基数补偿金,每一基数金额为5万元。补偿总额以不超过880亿元为原则。。
《自立晚报》记者大陆之行
蒋经国病逝前夕毅然决然调整大陆政策,除了来自老兵的呼声外,还有来自大陆与台湾岛内社会各界的挑战因素。
首先,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海峡两岸的交流现状不断挑战“三不政策”,给蒋经国造成巨大压力。
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祖国方针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淡化敌意的友善措施。很显然,中共的做法对于打破两岸隔绝状态,推动海峡局势的和平发展,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同时,中共此举还从根本上动摇了台湾当局维持30多年“戒严体制”和对大陆实行隔绝封锁政策的基础,迫使其“军事反攻”在其不断遭受失败的情况下,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对策。特别是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使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在海外引起更为强烈的反响。台湾舆论界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共下一个目标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当局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台湾《自立晚报》明确指出:“在中共压力下的大陆政策,如果不改弦更张,恐怕政治局势将益形迫蹙。”
与此同时,两岸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也愈益向前发展。大陆提出“三通”(通邮、通航、通商),蒋经国则提出“三不”。由于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不符合海峡两岸民众与社会的切身利益与未来发展,因而招致社会各界特别是商界的反弹,“三通”呼声日益高涨,形成了事实上的两岸不接触而交流、不通邮而通信、不通商而通货的局面。
首行突破蒋经国“三不政策”禁令的是大陆各种文化作品,迅速席卷台湾市场。
大陆的学术及文学作品早已在台湾普遍流传。30年代文学作品包括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鲁迅、曹禺等人的作品在台均可买到。当代大陆文学作品在“解严”之前已有3家出版社出版十余种。其中钟阿成的小说集《棋王·树王·孩子王》还被列为1986年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文史哲方面冯友兰、朱光潜、杨宽、顾颉刚等人的学术专著,早就被台湾的出版商翻印,有些书被当作教科书用。
再如,大陆京剧录音带纷纷被走私进台。据台报统计:在台湾流行的大陆京剧录影带曾多达200—300种,约100多个剧目。台湾部分京剧热心人士居然发起组织“中华国剧(即京剧)艺术研究中心”,准备全面收集、整理大陆京剧录像资料。与此同时,大陆影视录像带也在台湾广为流传。内容方面:以山川名胜居多,也有政治色彩较浓的故事片,如《西安事变》、《邻居》及《华北军事演习》等。台报认为,大陆影视带之所以能冲破禁制,在岛内广为流传,主要原因是思乡心切;期望加强学术交流,繁荣台湾影视艺术;好奇心促使,一睹为快。
大陆录音带在台湾也是相当走俏的。即使在邓丽君歌声风靡华语世界时,大陆出版的各种音乐带业已占据台湾录音带市场1/5强,不但数量惊人,而且内容十分广泛,就连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与《长征组歌》,亦受到台湾音乐界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