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梅林达·刘所写的题为《台湾:接连不断打击反动派》的文章,指责此事件是“几年来台湾进行的几次最大的政治镇压之一”。该文称:其实,“反对派的政纲并没有什么刺激性”。与该刊相呼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约50名教授写信给蒋经国,抗议对持不同政见者的大规模逮捕。
新华社也于1月27日播发了《台湾当局利用高雄事件进行大逮捕大迫害》新闻稿。蒋经国在海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于1月3日作出下列指示:
“高雄暴力案件的发生非常不幸,这是一桩‘法律’案件,对于涉嫌分子自应‘依法’秉公处理,尤其对于首、从应明确区分,毋枉毋纵。在高雄的暴力案件发生后,‘政府’一定‘依法’处理,今后不会影响我们推动‘民主法治’的既定政策及决心。‘民主法治’之路,是我们一定要走的路。”
此外,当局为缓解外界对处理《美丽岛》的压力,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如准许部分被捕者同家属通信,派国民党中央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关中接见被捕家属代表;对个别参与高雄事件的人员予以宽恕,以拉拢分化等。
中坜事件与《美丽岛》案都是继二二八事件以来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对80年代台湾政坛影响颇大。如果将两事作一比较,就可发现:前一事件远较后一事件为重,台湾当局并 未动用武力,《美丽岛》事件则未发展到与警方冲突的地步,但却遭 到了血腥镇压。台湾当局为何对两事件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呢? 据笔者分析:
第一,中坜事件是突发的、地方性的反对国民党选举的舞弊事 件。而《美丽岛》杂志是由党外知名人士黄信介、施明德等人创办 的,旨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抨击当局各种弊端,推进台湾的民 主化进程。此刊给国民党当局以极大威胁,故当局必欲除之。
第二,国民党当局认为党外人士要求取消戒严令,开放党禁、 报禁的主张有组党倾向,故对《美丽岛》杂志社组织的游行活:动坚 决予以镇压,并逮捕组织游行的头面人物,判以重刑。
第三,是蒋经国强化自己统治所采取的一个下马威。中:呖事 件发生时,正处在“总统”大选之前,蒋经国不愿看到登基之日的不 愉快场面,故对中坜事件采取忍让态度。《美丽岛》案则发生在蒋 坐上“总统”宝座之后,如果对党外势力的挑战与组党倾向不坚决 镇压,就很难使蒋家香火得以延续。
《美丽岛》游行事件遭到镇压后,由保钓运动燃起的政治热情 再度冷却了。但这种冷却是暂时的,随着岛内多元化倾向的发展 和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局面面临严重挑战,当 局愈来愈难以平息知识界与党外势力对当局高压政策的不满情 绪。进入80年代之后,党外势力再度发展,创办刊物,突破禁令, 反对国民党的高压政策。
连 任
1984年,6年一度的“总统”大选又将在台岛展开。按照惯例, 各党派在选举前须选出本党候选人,以便竟选。同年2月15日, 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二中全会,主要任务是推举本党“总统”候选人。 会议由蒋经国主持,通过了以严家淦为首的二中全会主席团提名蒋经国连任本党“总统”候选人的建议。在接受提名之前,蒋经国又谦让一番,宣称:
“在6年以前,经国接受党的征召,‘国民大会’的选举,和全体同胞的托付,承担重任,职责未尽百一,自省内疚,日切于心,今天原不敢再度接受提名,复承大任。但是当此总理、总裁的志业未竟,本党革命任务的大责方殷,‘国家’民族的命运贞下启元之际,经国身受全党同志的督责,在革命洪炉之中,敢不仰伏同志的光和热,以一个战士兵接受号令的心情,再起艰巨……担负起本党对‘国家’对同胞神圣庄严的责任。”
对于此次“总统”选举的人选,社会上均不做第二人想,因为在国民党十二届二中全会之前,社会上已由国民党亲蒋人士掀起了蒋经国应当再度连任的热潮。
早在蒋经国当选“总统”5周年之际,“内政部长”林洋港就发表谈话,盛赞蒋经国的功绩。台湾“省主席”李登辉也指出:
“5年来,我们‘国家’虽曾遭到中美断交、石油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困扰,但由于蒋‘总统’睿智的领导,使我们‘举国’团结一致,确实做到‘处变不惊,慎谋能断’,不但渡过了各种难关,而且使我们的社会经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繁荣进步’。”
台湾“省议长”高育仁代表全省选民,恭请蒋经国“以‘国家’前途为重,俯顺海内外一致敦请竟选连任的舆情”。台北市长许水德、高雄市“议长”也都纷纷发表谈话,要求蒋经国接受全民征召,继续连任,早日完成“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强大的舆论宣传下,又有谁不自量力去争当“总统”候选人呢?
此次会议还通过了蒋经国提名李登辉为“副总统”候选人的建议。在蒋经国此一建议未出台之前,党内对“副总统”人选,猜测颇多,社会各界也颇关注。当时“行政院长”孙运璇,任职6年期间,形象颇佳,声望鼎盛,不少人猜测他是接任谢东闵的最佳人选。但更多的人则认为“副总统”一职仍会由本省籍政要继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台籍人士在政坛上已占一定的比例,且省市“议会”几为台籍人士的天下,国民党政权欲与本土结合,不能再囊括一切重要职任,方能使民间建立信心。
在诸多台籍政要中,林洋港、邱创焕和李登辉是一般认为:最可能获选的3个人物,其中李登辉是学者从政,邱创焕与林洋港都有相当的资历与行政经验,邱创焕早年做“铨叙部”司长、省社会处长、“政务委员”、“内政部长”,也任过国民党机构工会主任、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又曾兼任“救国团主任”,党团资历甚丰。而林洋港也有县党部主任和县长、厅长、省市首脑的党政资历。李登辉出:身于偏僻小镇的菜农与矿工之家。孩提时代,李登辉最大的兴趣就是翻阅书本。闭塞的乡村环境,并未影响他好学上进的追求。18岁那年,李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前身的台北高等学校。毕业后前往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深造,1954年台湾光复后,转回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他考上公费留学生,到美国依阿华大学深造,仍主攻农业经济。翌年学成返台。
返台初期,他出任农林厅经济分析股长一职。后再次获得赴美深造的机会,并获取了美国康乃尔大学农经博士学位。李的博士论文长达400页,研究台湾自1945年至1960年农业的转型与互动,提出了台湾农业在不久的将来,劳动力、土地、资源、生产都将臻于极限,农业促进工业已至攻成身退的地步,相反地已到了工业回馈农业的时代。李的这篇博士论文,获得美国农经协会论文奖,使得一向默默无闻的李登辉开始出现在台湾的报纸上,并引起了国民党层峰的注意,通往权力核心的道路正在他脚下延伸。,返台后他回到农复会担任组长。此间,时逢蒋经国多次下乡访贫问苦,作为农经专家的李登辉多次随同前往,给蒋经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72年,蒋经国出任“阁揆”,在李登辉毫无准备的情况,被蒋提名为“政务委员”,是最年轻的一位“阁员”,年仅49岁。此后,李便官运亨通,1978年出任台北市长,1979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81年出任台湾“省主席”。此次“副总统”提名,李登辉能在林洋港、邱创焕三强之中脱颖而出,使众人颇感意外。李登辉在哪些方面深得蒋经国欣赏呢?据台报载:李登辉最为蒋经国所放心的是,他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李登辉曾说过,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当个牧师,政治并非他所好。其实也不尽然。同时,李登辉不像谢东闵等人那样拉帮结派,他是一个独立的技术官僚型政客。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在政坛上没有太明显的敌人。江南认为:
“李登辉出身技术官僚,且自美康乃尔大学取得高级学位,容易取得华盛顿的好感。其次,李具严家淦的长处,唯唯喏喏,便于蒋过世后,集体领导和新权力架构的推行。”
1984年3月21日一22日,“国民大会”一届七次会议投票选举“总统”、“副总统”。蒋经国得票1012票,李登辉得票873票,均过半数当选。
蒋经国继任“总统”之后发表谈话称:“当秉承‘宪法’及大会赋予之职责,‘为国’效命,为民服务,为达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神圣使命而全力以赴。”在人事安排上,大刀阔斧,重组班底,使人有惊心动魄之感。
“行政院长”一职至关重要,蒋经国提名与蒋家渊源甚深的俞国华出任。俞家与蒋家是同乡,均居浙江奉化。早年俞国华父亲俞镇臣(又名俞作屏)曾与蒋介石一起在浙江奉化县城内凤麓、龙津两堂读书时结为校友。后来俞镇臣曾到广东找蒋,蒋介石委他为海山场场主任,不久又提升为淡水县长。1924年死在任上。此时俞国华仅10岁。在蒋介石抚养下,俞国华同蒋经国、周宏涛先后考入燕京大学,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系,不久被蒋介石物色为身边的机要秘书。西安事变时,俞国华与蒋介石一起被羁禁,可谓是经风雨共患难。抗战期间的1943年11月下旬,俞国华与新闻部长董显光一起曾随蒋介石、宋美龄参加开罗会议,后又随蒋介石夫妇访印度。俞一直极受蒋介石宠信与青睐。
蒋介石为把俞国华培养成财经专才,以便将来取代孔祥熙、宋子文,早在1944.年把他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两年后转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研究院研究财经专业,获得学士学位。从1947年至1955年,俞出任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会副执行董事。1957年被召回台湾,先后任“中央信托局局长”、“中国银行董事长”。1967年又出任“财政部长”,两年后升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并接替徐柏园的中央银行总裁职。蒋介石病逝后,俞的升迁未受影响。1977年,蒋经国将“行政院”财经小组和经济设计委员会合并成立跨“部会”的经济建设委员会,同年12月,由俞国华兼任主任委员;他同时还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化经济专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及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台湾财经金融界的第一号大亨,成为名副其实擅长理财的台湾财经大总管及蒋氏家族的“财房先生”,在台湾财政金融界被尊为“俞老总”。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任“总统”后,翌年经蒋经国圈定俞为国民党中央常委,从而进入国民党的决策核心。孙运璇因病辞去“行政院长”职之后,俞国华于1984年5月出任台湾“行政院长”。俞在就任“阁揆”时,蒋经国对与会者介绍说:
余“经过审慎考虑,提名俞国华同志为‘行政院长’。俞同志谨身笃志,有守有为,50年来献身革命,其长处即是无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达成任务”。
据台报载,经过精心安排,蒋经国已将他的班底平均配置在5个运作性的系统之中:
(1)政务系统——以俞国华为主,以李焕、马纪壮为辅,以林洋港为搭配,新生代的陈履安、钱复、魏镛、施启扬、吴伯雄、章孝严等为选拔对象。
(2)党务系统——以马树礼为主,以宋时选、白万祥为辅,以赵自齐、郭哲、肖昌乐为搭配,以新生代的马英九、宋楚瑜等人为选拔对象。马英九、宋楚瑜等人又随时可能转入政务系统,独当一面。
(3)军事系统——以郝柏村为主,以蒋纬国、邹坚、张国英、蒋仲苓为辅,以黄埔系元老何应钦、黄杰、袁守谦为重镇,以“国防部长”宋长志为搭配,并以陈守山、许历农、宋心濂为选拔对象。
(4)情治系统——以汪敬煦为主,以翁文维为辅,以陈守山为搭配,而以汪道渊、沈昌焕为权力核心中代表发言的重镇。
(5)财经方面——亦以俞国华为主,以李国鼎、张继正、赵耀东、周宏涛为辅,以新生代的钱纯、王章清、王昭明、肖万长等为选拔对象。
台籍菁英分别按比例列入五大系统之中。如果将其抽出单独审视的话,则是:以李登辉为主,以林洋港为辅,以邱创焕、吴伯雄、连战、施启扬、许水德、高育仁、张建邦、苏南成、许新枝等为选拔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