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官梅汝敖心想: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一定要争到位处前面的交椅。于是在众法官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他来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如果说我个人的座位问题,我并不在乎。但既然代表国家,我想必须请示本国政府。"大家惊讶地看着他,这位素以冷静理智著称的中国法官怎么头脑发昏了?如果大家全要请示本国政府,到猴年马月才能有个定论啊。梅汝敖看看有了效果,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他的理由:"如果各位不同意我请示本国政府的意见,那么我想,既然这个法庭是用来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的座次应当按照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进行排列最为合理。中国受害最烈,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的牺牲最大,理应排在第二。何况,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哪有今天的审判?该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安排座次,才算顺理成章。"
此时,看到法官席开始骚动,梅汝敖微微一笑,又继续说道;"如果大家不赞成,不妨另外用个更有趣的办法:弄个体重测量器,以体重的大小来排座次。"他的话还没说完,众法官已经笑作一团。
庭长无可奈何:"各位法官先生,我们应该尊重梅博士的意见,我建议,重新回议事大厅,进行表决。"
半个小时后,座次顺序重新排定为:美、中、英、苏、加……
梅汝敖博士成功了。
应该说,梅博士能够取得成功,第一句话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那石破天惊的第一句,下面的过程就不会顺理成章。
万事开头难。说第一句话难,学会"说好第一句话"在一开始也不容易。但你要不断地努力,因为,这很重要。
不会说不如不说
世界上的麻烦有一半是因为说话不当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所以,说话不当的危害跟愚蠢是一样的。说话不当者未必都是愚蠢的人,但的确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说蠢话和做蠢事,有时是紧密相连的,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件,就是一个蠢话导致蠢事的大悲剧。
当马加爵在三亚落网后,他杀人的原因终于真相大白。事情的经过是:马加爵和几位同学打牌时,有人说马加爵作弊,然后发生了口角,大家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抖出来,对他冷嘲热讽,比如"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之类。这句话刺激了马加爵,使偏激狭隘的他产生了杀人念头。据马加爵交代,刚开始时,他只想把"不愿再叫他吃饭的老乡"杀掉,后来因为要杀人灭口,才又杀了其他3人。当他在宿舍处理血迹时,又有一名广西老乡来叫他打牌,当时,他曾产生过把此人也杀了灭口的念头,但想到此人对他不错,还打过饭给他吃,才放弃了"再添一条人命"的想法。
当然,马加爵愤而杀人,可能不止因一次口角这么简单,在平日的相处中,同学们的说话不当,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积怨。
在审讯中,警察问他为什么杀人,马加爵说:"我觉得我太失败了……他们老在背后说我……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都在嘲笑我。"
这场凶杀案件,主要原因固然在于马加爵的凶暴残忍,但如果他的同学在说话时留意一点,他也许不会这么容易凶性大发吧!
几乎所有谈话中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后果造成的。所以,有家教的父母总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两句老辈子流传下来的话,一句是:紧急言语慢开口。一句是:话到嘴边留半句。
哪些话属于紧急言语,话到嘴边,应该留下哪半句话呢?
第一,隐私或秘密不可轻易泄露。这两样东西,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弱点。对方也许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过,就怕他竟然是敌人或受敌人利用。
第二,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因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见解都超不过他的见解。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弗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第三,避免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现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把多余的废话咽回去。
第四,不发毫无价值的牢骚。毛主席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牢骚太盛防肠断。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
第五,抛弃不着边际的废话。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的长、西家的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那又何必要说?那又何必说太多?
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不如不说。
另外,在生活中,有一种人真让人痛苦,他们从来不能简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来不知道什么该说和不该说,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一开口,别人就没有什么插嘴的机会了,喋喋不休到对方失去耐心,仍不肯闭上自己的嘴巴。
更让人痛苦的是,这种人为数还不少。有一则笑话:
电台台长为了调查电台的收听率,决定在星期天晚上打电话给1000个男人:"请问您现在在听什么?"
"正在听老婆唠叨。"在这1000个男人中,有934人这样回答。
如果认为唠叨是女人独有的毛病,未免冤枉。某些男人喋喋不休的本领和女人相比也不差上下,而且比女人的唠叨更有杀伤力。女人的唠叨缺乏逻辑,东拉西扯,强词夺理,可听可不听。男人的喋喋不休通常逻辑严密,言之成理,不听简直就像不懂道理。所以,哪怕你已极不耐烦,也只能耐着性子听着,直到忍无可忍。
一般来说,唠叨有三种类型:
一是强调型。对别人做事不放心,反复叮咛,将所谓要点及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重复,还担心对方听不懂、记不住,一有机会就将自己的老意见与新主意再次发表一遍,以保证对方的所作所为绝无差错。殊不知,由于说得太多,反而忽略了要点;由于重复的次数太多,对方习以为常,反而不会引起重视。
二是发泄型。由于对眼前的事情看不惯,就一味地发牢骚,怨这怨那,常常惹得周围人避之不及,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或破裂。由于有高见要发表,或有得意之事要宣传,有失意之事要倾诉,就不管别人爱不爱听,由着性子说一气,直到畅快淋漓才肯罢休,谁知别人早已"晕"倒。
三是混合型。即以上两种行为表现集于一身,其危害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话可说,嘴巴像一个关不住的闸门,整天往外吐酸水,考验别人的忍耐力。
那么,如何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呢?有如下四种方法:
一是感同身受法。用录音机把唠叨的话录下来,每天晚上自己反复听3遍,每3天一个疗程。如果没有录音机,请在场的人复述一两遍也可。用这种方法,可使自己亲身体味到喋喋不休给他人带来的烦恼。只要一个人还有一点同情心和自知之明,相信经过三五个疗程之后,爱唠叨的毛病就可以改掉了。
二是集中发泄法。找一个无人的地方,把自己内心的牢骚发泄出来。如果是在家中,也可面对发泄对象的照片或画像,把不良情绪宣泄净尽。这样集中发泄,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部说完,直到再也不想多说一句为止。此法既可康复情绪,又不伤人。
三是活动替代法。对轻度唠叨"患者",可尝试使用"活动替代法",即当要大开话闸的时候,舌头在口腔中反复转动1~3分钟,以此代替"唠叨",并提醒自己回忆每次"唠叨"之后的不良后果。如此法不见效,可暂时离开这种情境,避开眼前的不良刺激。眼不见,心不烦,待情绪调整好后,再回到原来地方。有此举动,潜意识中已对唠叨提高了警惕,自然不会再由着性子瞎说一气。
五是反躬自问法。喋喋不休的唠叨者,说话只是因为想说话,通常自己都不十分清楚说了什么,有什么目的和结果如何。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别人又怎么能明白呢?所以,每次唠叨过后,不妨自己反省一下,今天说的话是不是太多?是不是引起了别人的不快?是不是造成了与自己的本意相反的效果?能不能用三五句话把自己的长篇大论表达清楚,应该怎样说才会更让对方喜欢?只要经常这样反躬自问,人便变得理智沉静,久之,说话自然变得慎重得多,再也不会喋喋不休,信口开河了。
曾国藩说:人生坏事的两个因素,一是自傲,二是多言。多言生厌,多言招祸,多言致败,多言无益。所以《智慧书》极言说话简洁的好处:
"不要只重复一个话题,囿于成见。简洁令人愉快,给人好感,并且事半功倍。简洁虽有失于草率,却在礼貌上得到补偿。好的事物,如能简洁则会更好。本来很糟,如能简洁,则不致太糟。少而精胜于多而杂。众所周知,有些人不善于为宇宙增光添彩,却善于搅扰四邻。他们像无用的事物令人避而远之。谨慎的人应避免使人厌倦,尤其是繁忙的大人物。触怒这样一个人也许会比惹恼所有其余的人更糟。"
要善于做好讲话前的准备
我们通常所说的演说,并非是在百万人的集会上的当众演说,而更多的演说机会是在几人或几十人面前。商务代理、工厂监督、办公室工作人员、讨论课上……人人都可通过自己引人入胜的演说给人深刻的印象。
被誉为全球最著名的刑事辩护律师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德肖维茨自25岁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任教,28岁即被评为该校法学院最年轻的全职教授。他打赢了上千个官司,其辩护技巧为美国律师界所瞩目。他曾多次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上给哈佛学子讲述演讲的技巧。他认为,一场成功的演讲由下列两个环节组成:
1、事先充分准备
德肖维茨教授指出,无论何种性质的演说,其准备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准备工作可分为四步:
(1)挑选适当的主题。
合适的主题应该是你印象最深的事情。众目睽睽之下,惟一能使你感到轻松的办法就是要清楚自己要说的是什么,要完全自信。例如,当年美国人质在伊朗被扣押时,电视中转播了他们的夫人被采访的情景。她们虽然未经过正式的训练,但在发表电视演说时,都滔滔不绝,能驳善辩。这是因为她们的雄辩出自于内心深处。
挑选听众最感兴趣的主题并作简略提示。假如你要说有关改进办公效率的问题或要把某项计划介绍给某公司董事会,那你就要强调它所带来的利润。如要对某项任务的执行者作演说,就要着重讲怎样才能使他们的工作更为便利。必须懂得:每个听众的想法都一样--从中我能得到什么。
(2)有逻辑性的组合话题。
首先要一个开头语,它一般是对你所要谈及问题的简短叙述。然后是正文部分,它包括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还要有一个结尾,用它来总结休整个的演说,归纳起来就是:预告、正告、总结。此外最好能引用一些常见的典故、名言等作引子说明你所要谈及的内容,从而使听众易于记住你所说的事,并能跟随你的思维行程。
(3)单独预演。
把预演内容准备好之后,需要单独预演。练习最好是自己单独完成,因为你是要当众演说,而不是与别人单个讨论。练习时还要设想听众的各种反应。
只要可能,在你要演讲的地点还要作最后一次复演,这样在你真正演说时就会感到轻松坦然。
(4)简短提纲。
作演说最忌讳的莫过于手捧稿纸来宣科了,它是不可能令人感到自然的。如果需要,可把主要内容的标题简短地写在小纸条上,演说时对纸条快速的一瞥可以触发你的思维。要懂得,稿纸写得越繁杂越无益,对稿纸看得越少,你与听众就能得到更好的交流。
2、临场发挥自如
无论你准备得如何得当,你最终还是要讲。演讲又可分为三步。
(1)与听众交流感情。
一般来说,并非需要什么专门的讲演术,只要自己能发挥自如就会少出差错。话语要简短,多采用些例子,趣闻轶事也能有助于你与听众建立感情。讲演时目光一定要看着听众,从中寻找友好热情的面容,而不要理睬那些冷漠呆板的表情。对于职业讲演者,幽默是很有用的工具。但对一般人来说,如果不是能运用得非常自如或利用幽默本身就能说明一个观点,就不必使用。注意不要用这样的话开头:"在讲演之前,我先告诉你们一个笑话。"这样说对你所要讲的内容不仅无益,反会影响实际效果。
美国总统里根在作1983年政府报告时首先介绍,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报告是由华盛顿总统作的,紧接着里根又很风趣地说:"说实在的,我当时并没有在场听他演说。"针对许多人嘲笑说他年龄太大,他的这番话真是妙极了,既适合时机又收到好的效果。
(2)不要道歉。
如你发现演讲出了点毛病,决不要提及它,如遇听众态度冷淡,也不要理睬,要沉着镇静,要显得轻松自如。如不巧把接着要讲的内容忘了,也不要告诉听众(听众是不会知道的,除非你告诉他们)你可重复刚才讲过的内容,以便得到一个思考机会,或继续谈别的内容。即使你感到紧张怯场,也不要慌张,要知道某种程度的紧张反而有利。
(3)推出高潮。
你应有一个预定的演说目的,演讲中始终要围绕着此目的进行,演说不要过于冗长,最后要人们把号召付诸于行动。
众目睽睽之下,惟一能使你感到轻松的办法就是要清楚自己要说的是什么,要完全自信。
会说话的人善于把握时机
把握说话的火候,做到一定的分寸。比如:如何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说话,这是人际关系中一门重要的学问,但我们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好与上司说话的火候,前程与事业上的一些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生活中,我们有时在领导面前说错了话,虽不至于掉脑袋,但后果却也会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