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来到一座桥上,乾隆要求和坤和刘通训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一首诗。刘通训心想:机会终于来了。边走边想,最后开口朗诵:
"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得食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
和砷听出刘通训在讽刺自己是鸡,也毫不示弱,便反唇相讥道:
"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和砷是在告诫刘通训最好不要多管闲事,否则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乾隆皇帝也是一代才子,岂能不懂他二人的弦外音,当即上前每手拉住一人,面对湖水和湖面上三人的合影,说道:
"二位爱卿听真,孤家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但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
和坤与刘通训二人听罢,心中大为感动,当即拜谢乾隆,握手言和。
战国时期,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向赵国发动了进攻,当时秦国兵强马壮,势不可挡,接连攻下了赵国三座城池。
赵国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万般无奈之下赵太后向齐国求救。但齐国也惧怕秦国,苦于赵太后的苦苦相求才决定出兵援赵。但是,齐国要求赵太后把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作人质,然后才能发兵。
赵太后最喜欢、最疼爱的就是小儿子长安君。好早已为长安君谋划好了光明远大的前程,但是现在为了赵国,她必须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经过苦苦思索,母爱战胜了理智,赵太后拒绝了齐国的要求,因为她不愿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去冒死亡的危险。
对于太后的这一极不理智的决定,赵国的文武大臣们极为不满,眼看秦国大兵压境,赵国只有招架之功,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整个国家朝不保夕,只有齐国出兵才能拯救赵国。可是,身为一国之主的赵太后却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只念及母爱私情。
于是众大臣轮流进谏,陈述利害,苦口婆心,想说服太后,搬来齐国的救兵。无奈赵太后却是个"意志坚定"之人,无论是谁,无论你怎样讲,就是一言不发。
到了后来,只要谁一提及此事,他马上将人拒之门外,闭门不见。满朝文武都以为国将不国了。
正在众人左右为难之际,赵国威望极高的左师触龙来了。太后听得禀告,料到触龙也是为此事而来,有心不见,但念及触龙乃几朝重臣,对国家功勋卓著,这才勉强宣触龙进见。
触龙见了太后,绝口不提长安君之事,先是给太后请安,随后又关切地问起太后的饮食起居。一番嘘寒问暖让心力憔悴的太后倍受感动,自然就对触龙有了几分好感。
触龙见太后气色平和,明白她心中的敌意已消。于是,就和太后拉起了家长,从起居饮食、养生之道,最后扯到触龙自己的小儿子身上。触龙告诉太后,自己非常疼爱小儿子舒棋,为着儿子将来着想,希望太后能将他安排进黑衣卫士的队伍,以在保卫皇宫中建功立业。如此一来,太后像遇到知音一样,极感兴趣地问道:"你们男人也会疼爱儿女吗?"
触龙回答道:"那当然,比你们做母亲的还疼呢!只不过,依我看,太后你疼爱女儿燕后要胜过疼爱小儿子长安君。"
太后吃了一惊,急忙追问:"为什么?"
触龙解释道:"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我记得当年燕后出嫁去燕国时,您是那么依依不舍,泪水长流,之后,尽管很想念她,但又总是祈祷燕后在那里好好地生儿育女,将他们养育成人继承王位,这不正是为燕后的长远利益打算吗?"
赵太后表示赞同地点了点头。触龙接着说:
"如今,太后您使长安君获得的地位够尊贵了,封给他的地也够多了,权力也越来越大,然而,您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给长安君建功立业的机会。假如有一天太后不在了,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那些文武大臣们会服他吗?所以,请太后重新考虑一下,您的决定是否有不妥呢?"
听到这里,太后陷入了沉思,最终她答应了齐国的要求,把长安君送人齐国当作人质,终于齐赵联合,打退秦军。
在春秋时代,并没有什么公关理论。但触龙的说服艺术却不能不让人叹服。在不便或不宜直说的情况下,运用储蓄的语言或示意举动,更具说服力,要能让人领会你的意图。
比如乾隆以诗表达对和坤和刘通训的不满,要求二人同心协力辅佐朝廷。假若乾隆端坐在大殿之上,厉声指责刘、和二人不该为一己私利互相拆台,二人从面子上都下不了台,虽然表面上会缓和一些,心里恐怕只会更加忌恨对方。但是,乾隆以诗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意愿,刘、和两人深受感动,握手言和。
勤开口,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你的知识,丰富了你的人生阅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勤开口,你的随机应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你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人生的旅程中的游刃有余。
据说,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最爱吹牛。有一次,他到英国访问,公然声称他是惟一对英国友善的德国人,因为有他,英国人才不至于被苏俄和法国所糟蹋;也是由于他,英国才打败了南非的波尔人。这样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话,竟出自一位皇帝之口,欧洲各国议论纷纷,英国人尤其愤怒。德国的政治家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德皇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又没有勇气承认,于是他找来大臣布罗亲王,想让他做自己的替罪羊。他授意布罗亲王:是他建议皇帝说了那些荒唐的话。布罗亲王当然难以接受威廉二世的授意。德皇为此大为恼火。
为了说服德皇,布罗亲王调整了策略,对德皇说:"微臣没有资格说刚才的话。陛下在许多方面的成就,臣都不敢望其项背。军事知识如此,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如此。臣曾听过陛下谈论晴雨表、无线电和X光,而我在这些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布罗亲王继续说,"臣正好有些历史方面的知识,这可能对政治有些用途,尤其是外交政策。"
仅仅这几句话,使德皇转怒为喜,他笑着安抚布罗:"老天!我不是常告诉你,咱们是最佳搭档,互补有无吗?我们应该永远在一起,我们会的!"
布罗亲王就这样奇迹般地平息了傲慢自负的德皇威廉二世的恼怒情绪。他使用的正是论战中的以退为进术。
以退为进术就是在论辩中避免正面冲突,作一定程度的退让,缓冲对方的心理和情绪,调整进攻的策略和方向,伺机反扑,克敌制胜。1945年7月,中、美、英、苏四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规定,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首都对战犯进行了审判。中国是受降国之一,梅汝璈作为中国法官参加审判。
开庭前为了法庭上的座次问题发生了争议。在审判法庭上居中坐首席的是庭长,已经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法官担任。庭长之外还有美、中、英、苏、加、法、新、荷、印、菲等十国法官。庭长右手的第一把交椅,似乎已属于美国法官。为了庭长左手的第一把交椅,各国法官争论甚为激烈。
梅汝璈意识到他是代表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来远东国际法庭清算战犯罪行的。当时中国虽称为"世界四强"之一,可是徒有虚名。面对这些各执一词、互不退让的八国法官,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当仁不让。梅汝璈当众宣称:
"若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既然我们代表各自的国家,我还需要请示本国政府。"
一句话将各国法官惊呆了。试想九国法官都要请示本国政府,本国政府的指示来了,彼此不一致又将怎么办?照这样到哪一天才能排定席次?梅汝璈趁人家不知所以然的静场机会,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另外,我认为法庭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列才合理。今天是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严重,而且抗战时间又最长久,付出的牺牲也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应排在第二位。"
与各国法官漫无原则的纷争相比之下,梅汝璈提出的中国应排在第二把交椅的理由,显得无可争辩,法官们提不出什么异议来。
可是,到了开庭的前一天预演时,庭长韦伯突然宣布入场顺序是美、英、中、苏……梅汝璈看出如果预演时不据理力争,次日开庭的座次就因袭排定了。他立即提出抗议,并脱下黑色丝质法袍,拒绝登台。他说:
"今天预演已经有许多记者和电影摄影师在场,一旦明天见报,便是既成事实。既然我的建议在同仁中并无很多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否则,我只有不参加预演,回国向政府辞职。"
庭长韦伯只得召集法官们表决,最后按日本投降书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美、中、苏、加、法……排定入场先后和法官座次。
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之中,一味地强攻疾进是不可能的,就像打出拳头之前要先收回拳头一样,所以有时为了出击有力,还需适当退却。只有始终牢记目标,洞察进退的利害,把握进退的时机和分寸,从退为进,进退自如;才能控制主动,稳操胜券。
在这场围绕着法庭座次问题的论辩中,代表中国法官参加审判的梅汝墩灵活而有效地实施了这一战略战术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当他看见各国法官无视中国当居法庭第二位的充分理由而各执一词时,立即当众宣称:"还需请示本国政府",表面上似乎是暂时退出争论,其实是让大家不知所措。如果各国都来个"请示本国政府",何年何月才能收回"指示",各国政府"指示"不一,又到猴年马月才能统一?这一招奏效后,他立即转退守为进攻,义正辞严地提出了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的方案。并无可置辩地阐述了受害深重的中国应当居第二位的理由,使各国法官无可异议。然而第二天预演时有人从中作梗、突然发难,企图用既成事实逼迫中国法官就范,梅汝璈又来了个二"退":表示抗议,声称得回国向政府辞职,但"退"中有"进",要求立即对自己的建议表决。这一招,梅汝墩是胸有成竹的,因为我中国法官一退出,审判只能推后;而法官们要表决又只能采取对当时惟一的中国法官的提议表示赞成或反对的办法。表决结果证明,梅汝嗷的以退为进的策略是英明的,中国法官排在了第二个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