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木偶戏有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流传最广的是杖头木偶戏,俗称“三根棒”,亦称“三根棍”。偶人用十字型棍棒作身架并支撑头部,用另两根木棒操纵偶人的两手,腿脚则在需要腿步动作时再配。戏班一般在民间办红白喜事时演出,或演“神戏”消灾。其唱腔受徽剧影响,后来又受京剧影响,基本采用京剧剧目,表演上形神兼备,注重表现木偶的内在感情和模仿人物动作的逼真性,形成了刚柔相济、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
江苏的杖头木偶,原先主要流行在泰兴一带,又名“托偶”或“托戏”。泰兴的杖头木偶全长1米左右,大于其他地区同类木偶。江苏的提线木偶,流行于如皋一带的,由扇子戏发展而成,后期的木偶高达2.2市尺,提线最多达27根;流行于兴化一带的,由山东传入,木偶大多在1市尺左右。
此外,江苏还流传着一种融合人、偶、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以《渔家乐》为例,偶扮老渔翁,杨树由人扮的渔童拿着,偶的双脚与渔童的相连,以此渔童来控制渔翁的动作,杨树随着人物的进退而挪动,别有一番情趣。与此同时,提线木偶在江苏仍有影响,操作很复杂,一般需学7~8年才可“出台”演出,而技艺高超的艺人如焦桂英,能以木偶的身段动作表达出角色的复杂情感,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
浙江木偶戏传播较广,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泰顺药发木偶、定海布袋木偶、平阳木偶最具特色。
第一节、泰顺药发木偶戏
一、简要描述
泰顺位于浙南边陲,被誉为“木偶之乡”。泰顺药发木偶手工艺者主要分布在泰顺县的大安乡、雅阳镇等地,表演地以大安乡、雅阳镇、三魁镇等为主。
泰顺药发木偶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木偶戏。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据调查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在泰顺兴起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泰顺药发木偶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两方面。药发木偶和水木偶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但据泰顺有关部门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它已承传不断几百年,为我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二、艺术特色
药发木偶的基本单位为“树”,因为它的一切活动是在一根长度为13米至15米的毛竹竿上完成的。具体制作和演出过程分为五步:制火药(硝)、烟花及造型制作、花树主干制作、花树组装、树立及燃放。
制作完毕的药发木偶
经过长期发展,药发木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将木偶与火药结合制成药发木偶,是一种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民间技艺;二是药发木偶主要在民间各大节日或其他民俗活动中演出,所以对其他民俗活动具有依存性;三是泰顺的药发木偶艺人至今还用传统的方法提炼药发木偶的必备材料——硝;四是演出内容既有《西游记》等我国各地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剧目,也有流传于本地的一些剧目。
三、制作艺人
最具代表性的药发木偶制作艺人分别是大安乡的周尔禄和雅阳镇的欧名越。
大安乡药发木偶的代表人物周尔禄,18岁时跟父亲周明守学艺,而周明守的手艺则又师从其丈人,即大安乡王氏。相传,大安乡最早制作药发木偶的是王姓人家,距今已有300多年。第一代手艺人是王立宦。王立宦原是制作火药出身,据说他平时喜欢用火药制作烟花。当时正逢泰顺乡间木偶盛行,脑筋灵活的王立宦别出心裁地剪些纸人染上五颜六色,混迹于烟花之中燃放。那一瞬间,只见烟花盛开的光焰中纸人凌空飞舞,甚是美观。但美中不足的是纸人易燃,每放一次烟花均需重新剪做,工艺极其费时。
后来,王立宦在观察木偶戏时再受启发,用小木料仿作小木偶头,并在其五颜六色的纸衣上涂染耐火材料,以此替代纸人。这样既保持了小纸人灵巧轻盈的特点,又不易燃毁,可多次反复使用。小木偶在光焰之下五彩纷呈、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一时成为乡间逢年过节重大庆典极为盛行的娱乐项目,并由此传承至今。不料,2004年的一场无情大火使周尔禄的舅舅王贻足(王家药发木偶第九代传人)葬身火海。王家一脉手艺从此失传。
王家第八代传人王善择之女王氏嫁给周明守为媳,当时王家药发木偶生意极好,周明守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王家帮忙制作木偶。但老丈人对火药的配方却守口如瓶,所以周明守一直未能全盘掌握药发木偶的制作。有一次,王氏从周家回娘家宿夜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父亲王善择收藏的“配方”,于是熟记于心,回到周家口授丈夫周明守,从此药发木偶传于周家。
雅阳镇欧氏也是泰顺药发木偶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是欧名越。据传,其祖父在清朝光绪年间与大安乡王氏有生意上的往来,两家关系也甚好,久而久之,便也学得制作药发木偶的制作技艺。传至欧明越为第三代,如今他的儿子也会从事这一工艺制作。
四、发展现状
由于许多民俗的淡化、娱乐形式的改变和公共安全的考虑,药发木偶赖以生存的空间逐步缩小,加之其工艺复杂、精细,现阶段已少有新人传承。药发木偶制作艺人都年事已高,这一宝贵的传统戏曲形式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亟待保护。
第二节、平阳木偶戏
一、简要描述
平阳木偶戏以提线为主,集布袋、杖头、人偶等四位一体的综合木偶艺术,民间还传承着古老的药发木偶。
平阳县木偶剧团前身为乐声社傀儡公班,成立于1919年,在民国期间,曾巡演闽、台及江浙一带,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后,归县属重点木偶团,1954年《断桥》首次晋京演出,名振京华。1981年儿童剧《时针飞转》二次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专家高度好评,该剧还为全国人大、政协及三军代表演出。1992年再次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演出《水漫金山》荣获13项大奖。该团分别在1995年、1997年、2001年和2002年四次出国交流演出,深受好评。2003年该团的人偶剧《神奇的雀翎》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金狮奖”大赛,再次捧回“双金奖”。
二、历史发展
平阳木偶戏,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平阳民间就有木偶戏活动,另外平阳还是南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平阳出戏子”之说,如南戏的《张协状元》第53出就有一段借鉴木偶戏“舞鲍老”的场面,平阳木偶戏尊崇杭州府铁板桥头田都元帅为祖师爷。
平阳木偶戏在明清之季相当盛行,通过与南戏的互相借鉴,从较原始的歌舞表达逐步走向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演绎,从剧目、曲牌到表演等程式对南戏的大量吸收,使木偶戏艺术逐渐走向发展完善。
到了解放初期,平阳民间有提线木偶42班,布袋戏75班,杖头木偶1班,从业人员500多人。
三、演出形式
平阳木偶戏有布袋木偶、仗头木偶和提线木偶数种。人称以人演戏为“大戏”,以人操作木偶演戏为“傀儡戏”或“小戏”。
据前辈著名木偶老艺人许家卿和陈友三老先生介绍,清末民初,平阳木偶戏艺人为数众多。这些木偶艺人,都来自农村乡间,亦农亦艺,农忙在家务农,农闲组班外出演戏。布袋木偶只有一个人,唱、念、表、打,且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个人承包。演员坐在四周蒙布、只留一个小窗的一张小方桌大小的小布台里面,两手操作木偶表演,用两脚敲打锣鼓。所以布袋戏不称班社,只称某某人布袋戏。布袋戏的唱白,大部分都用闽南方言,演出地区也多系讲闽南话的乡村。
杖头和提线木偶一个班,一般七至八个人,一至二人在前台负责木偶操作表演,兼唱和表白,其他人为后台,敲打拉吹配乐兼唱白,他们也像大戏班,分配角色演唱。
演出有全本戏、折子戏和连台本戏,过去大部分没有文字剧本,以老师口传为主,极少数有文字记录。剧目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神话、童话,有传书改编的折子戏、单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唱的曲调以本地乱弹、和调、昆腔为主,也吸收本地民间曲艺和民歌。他们的唱词和念白,同温州乱弹、和调地方戏一样,都用的温州“官话”,也就是半南半北的温州普通话,老百姓都能听懂。
大部分木偶艺人都是多面手,不但会操纵木偶表演,还会弹、拉、唱、打(打击乐器),还会为木偶人物造型、雕刻,缝制木偶服装及木偶道具等。这些来自民间的木偶艺人,被民间称为“农民才子”。
到了民国初期,京剧传入温州,在温州、平阳纷纷办起京剧科班,或称学社。京剧剧目内容更丰富,演员也多,排场大,观众喜爱,古老的地方小戏受到冲击。特别到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随着京剧、越剧的发展,小班的木偶戏有点招架不住,只得步步退入山区农村,一部分木偶艺人遂弃艺归田。过去在平阳农村密布的木偶班社,到1949年,只留下十多个,如山门的****周、宜山的张增周、麻步的许家卿、陈友三等较有名气的班社。
【知识小百科】温州乱弹
地方剧种,以唱正反乱弹腔为主,有兼有昆曲、高腔、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因流行在温州地区,故名“温州乱弹”,建国后改称“瓯剧”。
相传,明末清初,在永嘉一带的农村,有种半职业的班子,农闲结班作戏,农忙则落田务农,俗称“三月班”。上演的戏文有《赶子倒锅》、《浪子踢球》、《马蹄炮》等乱弹小戏。直到清乾隆年间,发展为拥有八十四本大戏和众多小戏的职业班社,一直至今。其曲调丰富,有民歌风,长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与历史故事,爱憎强烈,忠奸分明。唱白为温州方言加上北京话的混合语,俗称“乱弹白”。
另外,瓯剧的脸谱也有自己的特色,如一字眉,手形脸,以及神话中的鲤鱼脸、鸟脸、虎脸、龙脸等,都是惟妙惟肖,有独特的创造。再加上词句通俗,表演细腻,形成了朴素、清新的风格,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现有温州市瓯剧团仍坚持演出乱弹诸戏。
四、艺术特色
平阳木偶戏,在表演形式上以提线木偶为主,杖头、布袋木偶为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通过与温州南戏的互相借鉴,木偶戏从单一的歌舞表演逐步走向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演绎,并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戏艺术。近年来,木偶戏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改平面舞台为立体天桥舞台,并打破框式结构,推出了人偶同台演出的形式。同时,在剧目上也有所突破和创新。传统木偶戏剧目大多由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爱情小说等改编,近年来,针对木偶戏深受儿童喜爱这一特点,县木偶剧团配合青少年思想道德及爱国主义教育,排演了《时针飞转》、《神奇的雀翎》、《黑猫与白猫》等现代儿童题材剧目。以环保为题材的木偶儿童剧《蓝星星之歌》,不但在国内一炮打响,还在国际木偶节上出演。木偶角色的刻画也与过去截然不同,由最初的生、旦、净、末、丑等几个固定模式发展到如今诸多的创意造型,在偶人和道具雕刻方面注入新工艺、新制作,甚至加入抽象的卡通形象,适应了时代的审美需要。如在儿童话剧中加入卡通人物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角色,深受小朋友欢迎。
五、著名艺人
许仁都,平阳县乐声社傀儡公班创始人,首任班主。平阳县麻步镇人。许仁都从少年就拜师学习木偶技艺,由于他聪明好学,在清光绪年间在平阳木偶艺术界就很有名气。他从木偶前台操作(表演)到后台的鼓板、正吹、弹、拉、敲、打,件件精湛。由于他演艺水平高超,当地就有几十个青年拜他为师,学习木偶戏,其中就有他的得意门生兼接班人许家卿。1919年,许仁都以所有家产投入创立平阳县乐声社傀儡公班,使该班名声鹊起。演出市场扩大到浙江全省乃至福建、江西等地。
卓乃金,平阳木偶剧团著名提线演员,曾任团长,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协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理事,已退休,被聘为县木偶剧团顾问。卓乃金1933年出生于平阳麻步木偶世家,9岁即跟随父亲卓作际到木偶剧团学艺,13岁学会木偶弹、唱等艺术,15岁时即上台操作表演。1992年,因在《水漫金山》《花灯缘》中杰出表现,连续两次荣获演员表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