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务文书的特点和作用
一、公文的特点
国家机关公务文书的特点主要是两条:依法行政的有效性和严格、缜密、规范的体式。
1.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实际有效性 公文是代表国家机关立言,行使法定职务权限的意志,具有不可置疑的法定权威性和政治权威性。公文依靠它所具有的法定权威和政治权威即刚性特点,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依法行政,进行各种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公务活动,这就是党和国家依法制发公文所体现的有效性和约束力的特点。
2.严格缜密的规范体式 公文的规范体式,一是严格,二是缜密。首先是严格:《公文处理办法》所选择的文种十分严格,只有十三种。其中每一文种的内涵及其作用都规定得十分严格、明确。其次是缜密:一件公文的内容从眉首、主体到版记三大块共有二十个项目,每一个项目该怎样填怎么写,不该怎样填怎么写,都有明确的选项。还有,文件的用纸规格、排版式样、用印位置等等,都制订了很缜密、很细致的规范,简直毫厘不爽;从而,使体现和反映整个国家运作的成千上万件的公文具有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特点。
二、公文的作用
公文有五大现实作用,即:施法行规作用,领导与指挥作用,联系与知照作用,宣传与教育作用和凭据与记载作用。
1.施法行规作用 为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为了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国家经常需要颁布一些法律、条例、规定、办法等法规文件,这些法规文件都是由机关单位或机关首长以命令(令)、决定、通知等文件公布施行的。而所有这些公务文书及法规文件都具有法定效力或法定约束力,都是党和国家机关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体现形式和重要工具。
2.领导与指导作用 在国家行政系统中,上级机关同下级机关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级机关有对下级机关的工作发布命令、指示和指导性意见的权利和责任。上级机关还要经常听取下级机关的计划、总结、报告、请示等方式以了解下级单位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地下达指挥性的文件如决定、通知、批复等,对下级机关的工作实施领导与指导,以及时调整各种行政措施等责任。
3.联系与知照作用 公务文书是机关上下左右之间进行公务联系与沟通的重要手段。
机关单位之间和部门之间通过公文沟通信息,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和处理问题等;这也是公务文书在整体上发挥上下了解和彼此协调作用的一部分。
4.宣传与教育作用 公务文书在依法行政和进行复杂公务活动的过程中,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为实现党和政府所确定各项任务而努力,这就是公务文书的宣传教育作用。因此,除了强制性的命令(令)等少数文种的内容只讲“必须怎样怎样”外,一般来说公文的内容之一也包括宣事达理,说明“为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以统一思想认识,使各方面自觉贯彻执行。一些政策性文件,如****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本身就是宣传教育的教材。即令一些批评错误的通报或惩处决定,也因其包含着“因此”、“所以”的因果阐述,而能起到教育和鉴戒作用。
5.凭据与记载作用 公务文书是处理公务的凭证与依据,并作为公务活动的真实记载。有了公文这种书面材料,各项工作的进行才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案可考;才能避免不讲政策、不讲根据的非正规化的习气;也才能防止在工作中缺乏效果、走弯路和犯错误的缺陷。
公文真实记载着公务处理的依据和处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使公文得以转化为历史档案的基础。
上述五个方面的作用是就公文的整体而言的,不是说每件公文都要具备或都能完全具备上述作用的。有的公文兼有全部作用,有的公文可能只具备某几项作用,总之并不一定要求完全具备上述一切作用。
三、公文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
公文的作用又可分为现实施行效用与历史资料效用。现实施行效用有一定的时间性,可以称之为公文的时效性。一般说来法规性、政策性公文时效性较长;而处理某一具体工作、某个实际问题的公文,时效性就较短。总之没有一份文件是永久有效的。一旦文件的具体使命完成了,或者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发展、情况变化等,原有文件的内容已不能适应,这时文件就失去了时效,需要代之以新的文件。
起着现实施行效用的文件,称为现行文件。然后现行文件失去时效,转化成为历史文件。这时一部分文件无保留价值经批准当场销毁;一部分文件有保存价值转为历史资料保存,进档案馆。历史资料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作为历史资料,可供人们正确认识历史问题而发挥其历史资料的作用。现实的施行效用和历史的资料效用都是工具性作用,唯它们在时段和性质上有所不同:一个制发专为施行;一个存档备为历史研究;研究是施行后的事情。
第四节 公务文书的体式和处理程序
制发公文是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为了维护公文的严肃性,使公文的处理做到准确、及时、安全,以及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公文处理办法》中对通用公文有一套特定的格式、处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程序。
一、公文文件与格式
公文以实用为目的,其表达方法兼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一般文体的特征,而逐步发展出来的应用文体,严肃性、准确性、简洁性、程式性是公文文体的风格特征。所谓严肃性,是指公文事关国家大局、亿万公众,一字一句必须以极为严肃的态度出之,万万不可随意马虎。所谓准确性,是指公文所叙述的事实,所表达的观点和意向,都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断然不可胡编乱写。所谓程式性,是公文在篇章结构、行文款式中都具有的规范格式,通篇的眉首、主体、版记必须符合规范,任一项目不可乱填乱涂。所谓简洁性,是指公文用词、用句、用语都必须高度简洁;不可欲说还休、言不及义,也不可东扯西拉,废话连篇,更不可言辞失据,信口开河。这就是公文文体的体式的必备风格。
二、公文格式规范化
根据******办公厅发布的《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制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格式除对公文形式、字形大小、纸张大小、图文、颜色、印刷等作出细致规定外,主要是对公文各个要素、标识、规则一一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公文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个部分。
1.眉首 眉首部分在公文首页上端,包括:(1)公文份数序号;(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3)紧急程度;(4)发文机关标识;(5)发文字号;(6)签发人。眉首部分与主体部分之间用横线隔开,既醒目又庄重大方。
2.主体 主体部分包括:(1)公文标题;(2)主送机关;(3)公文正文;(4)附件;(5)成文时间;(6)公文生效标识;(7)附注。
3.版记 版记部分包括:(1)主题词;(2)抄送单位;(3)印刷机关和印发时间。
此外,《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又对页码、公文中的表格等,以及公文的特定格式即信函、命令、会议纪要三种公文格式,也做了专门规定。这三种公文格式通常比较混乱,故作专门规定。
三、公文主要构成部分的具体规定
1.眉首 公文眉首共包括6项要素,它们是:
(1)公文份数序号。公文份数序号又简称为“份号”,它是将一份公文文稿制成若干份数时,在每一份复制文件的特定位置上所标识的该份文件独有的份数序号;并且规定份数序号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编定,如“001”、“002”……等。这种份数序号或“份号”是由于公文的保密需要,用于查考文件的制发总数和它们的去向。因此,只制发一、二份文件和无保密需要的文件,以及公告类的普发性文件,一般无需标识份数序号或份号。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秘密等级是标识公文保密程度的标志。公文如需标识秘密等级则分别根据情况用黑体字标注绝密、机密、秘密字样。如需同时标识文件保密期限,在保密级别后边亦用黑体标识年或月,并要在保密级别与保密期限两者之间加“★”号隔开。
(3)紧急程度。紧急程度是对公文送运时限的要求。紧急程度的公文分别标明“特急”或“急件”。其中电报应分别标明“特提”、“特急”、“加急”、“平急”。具体的“特急”、“急件”或“平急”的时限要求是多少,可由各级党政机关主管部门自行确定。
(4)发文机关标识。发文机关标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红头”,它是承担文件的制发者和责任者,由发文机关的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两字组成。对一些特定的公文可不加“文件”两字,只标识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如信函类。
联合行文时主办机关名称应当排列在前。党政机关与同级或相应的军队机关、人民团体的“文件”,置于发文机关名称的右侧。
发文机关标识的具体位置有两种。一是用于平行文或下行文;另一种是仅限于上行文。
主要的区别是上行文为上级机关批示文件之用,它的预留的版面(版头)位置较为宽大一些,便于书写文字。
(5)发文字号。发文字号简称“文号”,也称文件编号。它是公文制发机关按照发文顺序编列的公文“代号”,主要作用是便于对公文的统计、查询和引用。发文字号由机关代字、制发年份和序号组成。如在******“国发〔2001〕2号”文件里,“国发”是发文机关(******发文)的代字;“2001”是发文的年份;“2号”为文件的序号。
发文字号中的机关代字,一般有两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制发文件机关的代字;第二个层次是发文机关主办文件部门及其有关事务(业务)的代字。如“浙政办〔2001〕2号”文件,其中“浙政”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机关代字,“办”是第二个层次,是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代字,它是主办“2号”文件的具体部门。总起来说,发文字号,它的作用和意义一是便于及时了解已发文件的数目,利于控制与管理;二是便于查找、引用和归档,这对发文机关和受文机关都是必要的。
(6)签发人。签发人是公文眉首六要素之一。为使上级单位的领导人了解下级单位谁对上报事项负责,在请示、报告、意见等上行文中应标识签发人。会签人应是发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即各级行政机关的正职或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在联合行文时,可能有多个签发人,都应在文件上会签,会签的次序,应在主办单位签发人之后,依次排列。
2.主体 它是公文的核心。但按国家标准文件《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主体一词是指整件公文中三大块即眉首、主体、版记之一的“主体”,是整件公文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位置在眉首与版记之间,它共有7项要素,其中第6项中有3个小项。
(1)公文标题。标题是公文的“眉目”,它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三部分组成。发文机关要一如法定名称或规范化简称,“事由”中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明确写明文种。发文机关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例如《****中央******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1997年7月7日),其中“****中央”、“******”是发文机关;“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是事由;“决定”是文种。标题内不加标点符号,一句话念到底。公文标题采用介词结构形式,通常使用的介词是“关于”。
在实际工作中,公文标题按照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和公文种类三个要素是否完全具备及其组合情况的不同,可以将公文标题划为四种形式(略)。
有些法规性公文在标题之下,还有题注一项,用以说明某项法令、规定等获得通过或批准的时间、程序或开始生效的日期。题注一项的内容要写在括号中。
标题最应注意庄重、简短、明确,坚决杜绝冗词赘语。
(2)主送机关。主送机关是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统称。它又称上款、抬头。上行文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不宜多头主送;如果还有其他机关需要掌握有关情况,可用抄送的形式发送公文。下行文有专发性和普发性两种。专发性的公文是专门向某一机关下发的公文;这种公文的主送机关也只能有一个。普发性的公文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因而需要向多个机关下发的公文。这种公文的主送机关不止一个,但在排列主送机关名称时要确定一个合理的顺序。有时一份公文的主送机关有许多个,为使行文简洁可用泛称、泛指或统称,甚至可以不写主送机关。公开发布的普发性公文通常就不写主送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