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圣后的第二天,女皇的命令就下来了,两项都与我有关,一是对外公布了崔融的《请不税关市疏》,取消了国内对众多商品普遍设置的交易税,更同意将粪便等众多原先由官府垄断的商品经营权放回了民间,并让崔融即日起赶赴洛阳任职;二是封了我一个有名无实的“抚远亲王”,同时将我发配到了云南。
在我们仍呆在洛阳准备启程的这段时间,我一直没有见过小龙女。
“姑娘在外游玩呢。”小厮们都这么告诉我。我知道,小龙女是不愿见我。张建成倒对我青眼有加,可除了让我更加觉得自己似乎背叛了小龙女以外,并没有感觉到格外的兴奋,所以倒有一大半的时候是呆在学校。
对着收集到的一摞大学生创业中的故事、政策和做的一些问卷调查,我几乎是站在书桌边把稿子敲了出来。混合着我在长安时期的经历、感受和情绪,最后写完了编者按——
说到“创业”,我们常常会想到那句有名的话: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却经常会不由地想到自己曾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另一句话:害怕从这个明明是下坠,却像是飞翔的梦中醒来。
对于创业,这不算最坏的时代,努力的正义还不曾褪色;这却也不是最好的时代,愿未来越来越好。
我把写好的稿子给组长传了过去,整个人只觉得无比疲倦,窝在宿舍里一睡就是一天。
第二天一早,不到6点我就已经醒了过来,原来这段时间的作息,已经慢慢成了我身体的习惯。我对自己笑笑,起床,跑步,遇到乐然。
乐然笑着跑了过来:“李李!昨天我被组长临时叫你给重新排版了。你的采访稿,压过了我和郑冲对校长的采访,被放到了头版,最醒目的一条!编委会决定的!我昨天给你打了一天的电话,就是想提前告诉你这个大消息,没想到你电话一直没有人接。”
“我静音了,想好好睡一觉。”
“这么短时间里写出这么棒的稿子,哎呀,我好遗憾呐,为什么要和郑冲一起去听那些不出错的官话,要是能和你一起去收集那些最鲜活的故事那得多好。”
“是吗?那请允许我,首先邀请你一起跑步吧。”
“哈哈哈。”
从操场回来在宿舍楼等电梯的时候,刚好看到舍管阿姨手上正拿着一份《青年周报》。
“阿姨,您这报纸能借我看看吗?”
“不行,我还没看完呢。这周的新闻讲大学生创业,可有意思了。那个,这报纸也是早上有同学放到信箱那边的,有一摞呢,你自己去拿一张。”
“好咧,谢谢阿姨。”
我转身就去信箱那边拿报纸,按照往常的惯例,每周的《青年周报》都会由刚进报社的小同学们在出报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带到每个宿舍楼里,堆在信箱最左边的小桌子上,方便来回的同学免费取阅。通常情况下,每次的报纸总要到下午还能有剩。我这一大早跑完步回来,却已经发现小桌子上的报纸了了无几了。
随手拿起一张,果然,头版就是我的稿子,还配上我们在采访一个做文化类创业的同学时,为他和他的作品拍的照。但是在我稿子的上头,在与“青年周报”几个大字平行的地方,有一条新闻的标题:“权威专访:校长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大学生创业”。
我无声地笑了,“权威专访”,这才是本周《青年周报》真正的头版头条,难怪乐然把我的稿子叫作“头版最显眼的一条”。
有些幽默,只有场域中人才懂。人嘛,无往而不在江湖之中。
上午第二节才有课,我从宿舍一路走到教四上课的时候,路上遇到同院的好几个同学,几乎每遇到了一次,就得停下来感谢一下对方对我稿子的表扬。作为一个红人辈出学院的小透明,我觉得今天上午,似乎突然尝到了走红的滋味。
中午的时候,我在食堂里吃着饭,中午的校园广播穿透重重的人头传到我的耳朵里:“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的是本周《青年周报》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深度报道,它的作者是李李。”我听在耳朵里,一口菜汤只差没有喷了出来。
正在此时,手机响了,一个陌生号码,但是归属地标属着北京。我犹豫了犹豫,还是接了起来。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的女声:“你好,请问是李李同学吧?”
我心头狐疑,犹豫着说:“是。”
“你好,我是《新京报》的编辑。我今天在校友群里看到有小师弟分享了李李同学写的一篇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我们这边觉得非常不错。想转载到我们报纸,所以,特别打电话过来和李李同学沟通一下这个事情。”
我简直受宠若惊:“这个,我这边是没问题的。要不然,您也和我们报社老师说一下?”
对方笑了:“王老师那边我们已经打过电话了,她非常同意。”
“好的好的,我没问题。”我忙不迭地说。
打上电话时,我还在神游之中,总觉得一切好得不像真的。我在长安这么努力,而在学校,不过是一篇稿子……
又一个电话打进来了,我心里一跳,低头一看,却是乐然。
“李李,有个好消息!我们院有个师姐在财新网,在我分享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你的深度报道,想转载到他们网站上,我刚才已经和王老师说过了,她那边同意授权。我赶紧打电话来和你说这个好消息……”
整整一天,一天里围绕着这篇报道而来的事情都让我觉得分外的不真实。对于努力与回报的错乱,对于预期与收获的混沌,它们包围着我。
晚上回到宿舍时,我对着把这篇报道打出来的电脑屏幕傻傻地发着呆。忽然想到一些事情,打开搜索引擎,在上面敲下了两个字:罗会。在准备按回车键时,想了想,又加上了两个字:长安。带着忐忑的心情,手指一点,还是按下了回车。
一个我从来没有意料到但事实上确实出现在我面前的事是,我看到了关于罗会的百科词条。我马上去点开词条,因为过于激动,把鼠标一下子推得远了,第一次时还没有点中,第二次稳了稳,才把百科词条打开,我吸了一口气,慢慢读下去:
长安有个富翁叫罗会,以清除粪便为职业。街坊邻里都称他为“除粪夫“,是说他因为清除积攒粪便而发家致富的。罗会家世代都以清除积攒粪便为副业,家中有财产许多万。
一次有个叫陆景阳的知识人,罗会邀请他在他家住宿。陆景阳看到罗会家的房屋建造装修得特别豪华富丽。他的妻了也梳洗打扮,穿着的衣服极其艳丽。屏风、毡褥等一应陈设,应有尽有。而且自己家宰杀、烹煮牲畜。
陆景阳问罗会:“罗先生日子过得这样富裕安乐,为什么还继续从事清除粪便的肮脏污秽的工作?“罗会说:“我中间曾停工不干了有一二年。怎奈一不干清除粪便这行当,家中奴婢仆夫死去,牛马逃散丢失,眼瞅着家业就要败落。
后来,恢复这一行当后,家道才逐渐恢复过来。不是我情愿干这除粪的行当啊!“分析起来,罗会命中注定他就该干除粪的工作。
看了一遍又一遍,我眼里居然慢慢擎上了泪水,原来罗大哥这样的人,也是能让后世人记住的;原来罗大哥后来过得确实不错;原来史书上有这么多错误,罗大哥虽然掏粪技艺盖冠长安,但是作为局里人,我知道让罗大哥真正致富的,哪里是掏粪,而是他一手关于运输、贮存和发酵粪便的本事。即便在官禁最严的时候,也总有邻居冒着被官府逮住的风险想用自家的农作、产业来换罗大哥压出的一担好粪。
想到罗大哥入狱以后的诸多事件,我又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南诏。
不出所料地,确实有这个百科词条: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然而再细看它的历史时,我发现这个小国的历史,从公元649年细奴逻当上了蒙舍诏诏主,改国号为大蒙国,称奇嘉王。然后,几乎就直接跳到了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完成了统一六诏的丰功伟绩,因“破河蛮”有功,皮逻阁被敕封为“云南王”。
对于我回去时所在的长安三年,也就是公元703年,几乎全无记载。而在同时代,也仅能找到只言片语的零星记载:
武则天时,逻盛亲自到长安朝贡。至姚州(今云南姚安)时,听到妻子生下盛逻皮的消息,说“吾且有子继承,身在汉地,死无憾矣”。到长安后,受到武则天接见,并大受恩奖。
逻盛时,不断地兼并蒙舍川南面、西面的地盘,扩大其统治范围,使蒙舍诏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逻盛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南诏王。
一时间,我脑子里似乎一下子冲进了很多东西。既感受到了汉文化的傲慢,也有对自己将来到了南诏后所可能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的期待。
内心深处一个声音似乎呼唤着我,对着屏幕,我再次轻轻地念出了那句对我而言似乎是咒语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