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新总统违背诺言
★作战时间1953年7月13至27日
★作战地区 东线金城以南地区
★作战目的
停战协议签署在即,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则公然破坏协议,为此,志愿军总部决定,为惩罚李承晚集团,保证有效停战,指挥第20兵团在第24军配合下,对金城以南地区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坚固阵地实施进攻作战。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力求打痛敌人,签订停战协议。
1952年12月2日,在半岛冬天凛冽的寒风中,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乘坐“空军一号”来到了南朝鲜。赢得大选的喜悦并没有消除这位前美军五星上将对朝鲜战况的担心,在听取了克拉克等人的汇报后,他再也没有自信心展示他在欧陆战场上著名的“露齿微笑”。而是脸色凝重地告诉新任国务卿杜勒斯:“我认为,我们在朝鲜打仗,没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因为打过鸭绿江就会冒犯国际舆论,只有尽早结束这场让人伤脑筋的战争。”而后,他也没忘了嘱咐正在前线服役的儿子约翰·艾森豪威尔少校:“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当敌人的俘虏。”
在极其冷淡的气氛中,艾森豪威尔与西点的老同学范佛里特见面时地位和处境可谓相差悬殊,一个是战功赫赫的新任总统,一个是刚刚吃了败仗的老迈中将。由于上甘岭的惨败,范佛里特这个倔犟的老军人明白,他在军队中的日子到头了。
2个月后,范佛里特被调回国内,不久解职退役。他一生中打的最后一场战争不但毁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还夺去了爱子的性命。
艾森豪威尔心有不甘,他没有忘记美国介入朝鲜之初自己的大话:“我国既已诉诸武力,就必须保证成功。”可作为新任总统,理智和现实却告诉他,再也不能打下去了。在竞选时,他向全美国人民许诺:“和平事业是自由人民眼中的瑰宝,新政府的第一个任务便是结束这场涉及美国千家万户、孕育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危险的悲剧冲突。”他要为“体面的停战协定而努力”。
但是,他不可能心甘情愿地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不能胜利结束战争的总统而载入史册。另外,共和党右翼势力的面子不能不照顾,毕竟他是被这些人推上台的,杜勒斯、麦克阿瑟、麦卡锡、塔夫脱……都是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时的有力支持者,他们早就在嚷嚷:“在共和党取得政权后,全力打赢这场战争。”即使贵为总统,艾森豪威尔也不敢不听他们的意见,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停战诺言了。
在从朝鲜回美国的途中,艾森豪威尔难以按捺自己的好斗之心,他决定再冒一次险,召集军政大员开会研究战场下一步行动。他后来回忆:
“战地指挥官们同意,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谈判还不成功,我们唯一的办法最后只能是不顾一切危险,全力发动一场进攻。”
在这次会议中艾森豪威尔作了结论:“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一条固定不变的战线上,继续承受着看不到任何结果的伤亡。小山丘上的小规模进攻是不可能结束这场战争的……我们不能容忍朝鲜冲突无限期继续下去。”
克拉克当然要投以前的老上级、现在的新总统所好,他赶紧炮制出《8-52作战计划》,妄想以大规模攻势打到平壤至元山一线。在这个纯属痴人说梦的计划里,他们又想到在志愿军阵地后方大规模两栖登陆和轰炸突击中国境内目标了。2个南朝鲜新建步兵师,6个独立团,28个炮兵营匆匆忙忙组建了,登陆演习、空降作战演习频繁地进行,大批特务潜往北朝鲜……
与此相呼应,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正式就职时发表“国情咨文”,宣称“自由世界不能无限期地处于瘫痪的紧张状态中……我现在下令第7舰队不能再用于保卫共产党中国了”。这就是“放蒋出笼”,采取釜底抽薪之计来威胁中国,迫我停战。
2、“斯麦克”行动以惨败收场
从1952年末到1953年春,180万中朝联军连同朝鲜的广大百姓日夜施工,到1953年4月底,北朝鲜除背对志愿军的鸭绿江一线外,从正面战线一直延伸到东西海岸,形成了一个以坑道、地道和钢筋水泥工事为骨干的弧形防御体系,成为一条纵深20至30公里、总长竟达1100公里的钢铁防线。
中朝军队在美军可能登陆的东西海岸设置了纵深10公里的两道防御带,此外还有堑壕、交通壕3100余公里和不计其数的火力点和掩体。此外,志愿军还储备了够全军吃用8个半月的2.5亿斤粮食和12.38万吨弹药。
面对如此强大的防御体系,美国人没敢妄动半步,在朝鲜战争中出足了丑的中央情报局这次终于给出了较准的情报:
“目前在北朝鲜的部队,大约有19个志愿军和5个北朝鲜军团。其中大约有30万人部署在可能发生登陆作战的海岸地区,可立即投入海岸地区的作战……一旦‘联合国军’按计划在朝鲜发动进攻,志愿军将展开最大限度的地面防御,来抗拒‘联合国军’的进攻并实施坚决的反击。”
中朝军队强大的威慑终于迫使美国人放弃了扩大战争的梦想。但一仗不打也说不过去,艾森豪威尔终于冒了一次险。
1953年1月25日,大批美国国会议员和高级将领、新闻记者来到“丁字山”(芝山洞南侧高地)观看克拉克的空、坦、炮、步协同作战试验。17万发炮弹和22万磅炸弹射向小小的丁字山。炮火过后,1个营的美军步兵向山上扑去,山上唯一的守备部队、志愿军23军201团1个排用手榴弹轻松击退了美军的进攻,仅以11人伤亡代价歼敌150人。唯恐上甘岭血战再现,美国军队赶紧收手,雷声大、雨点小的“斯麦克行动”又以惨败收场!这场小规模的战斗遭到了观战的大批国会议员的臭骂,他们愤怒地谴责克拉克用美国人的生命做角斗士表演,美国军队自己也承认:“总的来说,‘斯麦克行动’是一场惨败。”
美国人在朝鲜战场的最后一次攻势行动,就这样灰溜溜地结束了。
在作反登陆准备的同时,志愿军以营连排据点为目标发起47次进攻战斗,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胜利的天平已彻底倾向了中朝方。眼见形势越来越糟,艾森豪威尔终于停止了打摆子,他现在是一心求和了,毛泽东终于治好了他忽冷忽热的疟疾。
1953年2月22日,在美国人提出无限期休会之后4个月零2个星期,和他的前任一样,克拉克厚着脸皮主动致函朝中方面。建议在战争期间先行交换伤病战俘。美国人又要谈判了。
3、李承晚郁郁不乐
4月26日,数百名世界各国记者注视着战争双方的谈判代表走进了板门店的帐篷,中断了6个月零18天的谈判重新恢复。谈判正如所料的异常顺利。这场持续了2年多的战争似乎快要走到了尽头。这对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但有人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孤独地坐在蓝宫中的李承晚“痛苦,混沌而郁郁不乐”,美国主子在关键时刻开溜,他怎能不深深失望?李承晚不自量力地威胁说:
“如果达成一项容许志愿军留在朝鲜的和平建议,大韩民国将认为它有理由要求除了那些愿意参加把敌人驱逐到鸭绿江以北的国家外,所有盟国都得离开这个国家。”
“如果美国武装部队要留下,那么它们就得跟随着前沿阵地的战士支持他们,并用飞机、远程大炮和朝鲜半岛周边的舰炮掩护他们。”
仿佛被自己养的狗咬了一口,美国人气急败坏,他们终于领教了这位老朽独裁者的厉害。3年来,为了证明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美国早在世界上把傀儡李承晚吹成了“民主斗士”“自由楷模”,现在自食其果,后悔都来不及了。
艾森豪威尔不得不耐着性子写了封长信抚慰李承晚,许诺:“美国政府在取得必要的国会拨款的条件下,准备继续给予大韩民国以经济援助,这将使它得以在和平状况下恢复它的饱受摧残的国土。”
谁料,当了3年傀儡的李承晚这次竟犯了犟脾气,只要战争打下去,美国人能不给他援助吗?在李承晚指使下,南朝鲜政府开始高叫“反对任何妥协”“进军鸭绿江”“单独打下去”等好战口号。在李承晚集团威逼下,汉城、釜山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对停战的“群众示威游行”,更有甚者,南朝鲜政府谈判代表竟单独退出了谈判。
4、彭德怀向毛泽东建议:打
经过志愿军和人民军夏季两次攻势的打击,敌人的态度变得较为现实些了。
6月8日,停战谈判全部达成协议,按照双方实际控制线,重新划定军事分界线的工作也将完成,签署停战协议在即。
为了促进停战,志愿军和人民军联合司令部于6月15日19时发布命令:“从6月16日起,各部队一律停止主动向敌人攻击,但对敌人向我发动的任何进攻,则应坚决地给以打击。”于是,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夏季第二次反击作战遂告结束。
正当停战谈判全部达成协议准备签字之际,李承晚集团竟公然破坏协议,从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释放”为名,胁迫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多人离开战俘营,押到南朝鲜军队的训练中心,并且还继续狂妄地叫嚣要“单独干”和“北进”,企图破坏停战的实现。
李承晚这一公然破坏遣俘协议的行为,立即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响,各国舆论纷纷予以谴责,斥责李承晚是“出卖和平的叛徒”,“不负责任的乖戾小人”,甚至要求美国换马,撤掉这个傀儡。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政府也都谴责李承晚集团的这一行径,并抗议他“破坏联合国司令部的权限”。美国政府则竭力推卸责任,表明此事与其无关。
鉴于这一形势,毛泽东主席于6月19日非常及时地指出,此时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争吵和分歧正在扩大,“我们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敢再度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
6月19日,金日成首相和彭德怀司令员致函质问“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将军,指出这是“有意纵容李承晚集团去实现蓄意已久的破坏战俘协议、阻挠停战实现的预谋。我们认为你方必须负起这次事件的严重责任,必须负责立即追回被释放的全部战俘,保证以后绝对不再发生同类事件”。同时质问克拉克:“究竟(联合国军)司令部能否控制南朝鲜政府的军队?”“朝鲜停战包括不包括李承晚集团在内?”要求美方就保证停战协定的实施作出负责的答复。
6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由北京赴开城,准备办理停战协定签字事宜,途经平壤,给毛泽东主席发了如下一封电报:
“毛主席:20日晨抵安东,南北朝鲜均降雨,故白日乘车至大使馆,与克农、邓华均通电话。根据目前情况,停战签字须推迟月底似较有利,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南朝鲜军以打击,再消灭南朝鲜军1.5万人(6月上半月据邓华说消灭南朝鲜军1.5万人),此意已告邓华妥为布置,拟明21日见金首相,22日去志司面商停战后各项布置,妥否盼示。”
毛泽东主席接到彭德怀司令员电报后,当即复电,表示同意:
“6月20日22时电悉,停战协定签字必须推迟,推迟至何时为适宜,要看情况发展才能决定。再歼灭南朝鲜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志愿军总部根据毛泽东主席的这一指示,为配合停战谈判,决定狠狠打击李承晚集团。为此,指示各兵团、各军,对原预选目标,如已准备就绪者,应即坚决歼灭之;如新选目标,应即抓紧时间进行准备。对美军及外国帮凶军仍不作主动攻击,但对任何向我进犯之敌均必须予以坚决打击。
6月24日,第20兵团向志愿军司令部电告,拟以他们现在指挥的第67军、68军、60军、54军及志司临时加强给他们的第21军,5个军的强大兵力,在金城以南、北汉江至上所里间25公里的地段上实施进攻,并以拉直金城以南战线,歼灭南朝鲜首都师及第6、第8、第3师为战役目的。7月上旬完成战役准备,7月10日前后发起进攻。
5、谈判双方关于战俘问题展开争论
关于释放战俘的问题,板门店谈判时就成为交战双方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个人道主义问题。
1951年12月11日,讨论战俘问题的小组会开始了。会议一开始,我方即提出停战以后迅速遣返全部战俘的原则,并书面提出五点建议:第一,确定双方释放现在收容的全部战俘的原则。第二,确定在停战协议签字后最短可能的期间内,双方分批释放及遣送完毕其所收容的全部战俘,并确定重伤、病战俘应先在第一批内释放及遣送的原则。第三,建议双方交接战俘的地点,定在开城板门店。第四,建议在停战委员会下,双方各派同等数目人员组成遣俘委员会,遵照上述协议负责处理战俘的交接事宜。第五,上述各项一经双方同意确定后,即行交换双方现有全部战俘名单。
然而,美方代表则坚持先交换战俘材料,并邀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访问战俘营,否则拒绝讨论第四项议程,即遣返战俘问题。据负责战俘工作的杜平将军分析,美方有自己的丑恶打算。他们想扣我们的人,但还不知道我们到底收容了他们多少战俘,所以在第一天的发言中使用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双方战俘应在所谓“公平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换。如果说美方的发言还只是向中朝方面发出了一个信号的话,那么,“联合国军”司令部发言人李维中校在同一天对记者的谈话,则把美方在战俘问题上怀的鬼胎和盘托出来了。他公开招认:“联合国军不打算给共军以很大的人力,不愿把战俘释放回去。”于是,双方僵持起来。
美方代表李比在发言中攻击中朝的建议是“没有准备好船,就想过河”。李相朝代表立即反驳说:“我们已经准备好船只,只是你们不愿过河而已。”
表面上看起来,双方争论的只是个先后程序问题,事实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如按我方的建议,先确定全部遣俘的原则,那么战俘问题的讨论就将变得简单、明了。而按美方的建议,先交换资料,还不知道狡诈的敌人又会玩些什么新名堂,把谈判拖到什么时候。会议僵持了一周,没有进展。为了不给敌方借口,逼其走下一步,在12月18日上午的小组会上,我方出乎美方意料,宣布:下午双方即交换全部战俘材料。李比听后,愣了好一会。他大概以为我方还会在这个问题上同其僵持下去。我方的让步,再次显示了谈判的诚意。
当日下午,对方交来13.2474万人的战俘名单。其中:朝鲜人民军11.1754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2.072万人。经核对,对方移交我方的战俘名单中列出的姓名数,较对方所称战俘总数缺少1456名;对方经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转交我方的战俘名单中有4.4205万人未列入12月18日提交的战俘名单。我代表质问对方:这些人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列入移交名单?搞得美方代表李比张口结舌,狼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