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提到欧阳修对曾巩的影响很大。事实上,这不仅表现在对曾巩的成名上,还表现在对曾巩的成长经历上。我们很难想象,想曾巩这样一个才子,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竟然在家中苦苦努力与奋斗了整整21年。还是看看这样一组信息吧!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曾巩的了解。
1.八岁时,母亲去世。大约十四五岁的时候,才跟着父亲曾占义到任官的地方读书。换句话说,接受的启蒙教育比较晚。
2.随父亲进京,父亲突然于途中暴病身亡。这让原本就贫寒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3.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通过,深受打击。
4、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一个老祖母,以至于吃住都成问题。其困程度达到“无田以食,无屋以居”(《曾肇·子固先生行状》)的地步。
5.由于家庭贫穷,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以及考取功名,直到32岁才结婚。我们知道,就算按照现在的法定结婚年龄,曾巩已经是相当的晚婚了。
根据现有的史料分析,曾巩的父亲以及兄长应该是属于那种不善于挣钱养家之人。因此,这么一大家子人的生计问题,全部落在曾巩一人身上。然而,即便是因为上述窘况。曾氏家族居然出了七个名家,史称南丰七曾。而曾巩更是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我相信足以让很多人汗颜。
可能大家对于上面提到的情况有所怀疑。我们不妨从曾肇在《子固先生行状》里的一段话里找找证据,看看曾巩为了一家人付出多少心血。“公时尚少,皇皇四方,营饘粥之养。光禄不幸早世,太夫人在堂,阖门待哺者数十口,太夫人以勤俭经理其内,而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以时,且得所归,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
曾肇记述的这段话,给我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即一家大小的生计问题都是由曾巩来操办。为此,曾巩不得不外出谋生。由于曾巩的无私奉献,使得四个弟弟学业有成,并做了官,九个妹妹都嫁人有家。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也许,是因为性情所致吧!
那么,曾巩在外出谋生的日子有多难呢?其实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好在曾巩在一首诗里有记载,“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落日号虎豹,吾未停车箱。波涛动蛟龙,吾方进舟航”。(《曾巩·读书》)
曾巩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承担家庭的重任。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不得不天天奔走于四方。由于远在他乡,举目无亲,曾巩倍感孤独、无靠,什么事都只能靠自己解决。在异乡打拼的日子里,曾巩跋涉过险山恶水,遭遇过虎豹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如此,一刻也不能停歇。不为别的,因为家里的人都等着他归来,才有饭吃。每当想起这样的往事,曾巩不禁感慨万分,人世间的艰辛与无奈,曾巩都一一体会到了。如果不是曾巩这样的拼命操持家业,他的几个弟兄又如何学业有成?然而,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曾氏家族,在短短的十年时间——从宋仁宗嘉佑二年到治平四年,即公元1057年到公元1067年,先后有十个人考上了进士。另外,连曾巩的妹夫王无咎、王彦深以及妹夫关景辉也考上了进士。这一大家子人,硬是靠着自强不息,以及曾巩的不懈付出而人才济济,实在是让人不得不佩服。
宋仁宗嘉佑二年的时候,曾巩考上了进士。而在这一年考上进士的人都是牛叉人物。比如,苏轼、苏辙、程颐、张载等。我在想,曾巩为了一家大小的生计问题,他又是如何读书的呢?尽管曾巩接受的启蒙教育比较晚,然而他的天赋却非常高。根据《宋史》的相关记载,说曾巩是“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到了23岁的时候,即宋仁宗庆历元年,也就是公元1041年,曾巩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到国子监广文馆太学读书,不久便得到欧阳修的赏识。按理说,这样的大好前景,曾巩应该是前途一片光明,毕竟,以当时的曾巩能得到欧阳修赏识,那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可是,还是因为家庭生计的缘故,使得曾巩不得不忍痛割爱,离开学校,以谋生计。我们来看曾巩当时的内心有怎样的痛楚,在《上欧阳学士第二书》中,曾巩这样写道,“徒恨身奉甘旨,不得旦夕于几杖之侧,禀教诲,俟讲画,不胜驰恋怀仰之至”。什么意思呢?曾巩说他恨自己不能朝夕相随于欧阳修身边,聆听他的教诲,学习文化知识。可是,世事真的好残酷,好残忍啊!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我只能那个放弃学业。我只能强忍心痛,我只能把对你的思念之情,仰慕之情埋藏在心底。
曾巩说的这番话,完全发自肺腑,无半点掺假。因为,这是真情的流露。有谁不想好好读书,尤其是能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尤其是像曾巩这样的人。如今,眼看自己大好的前程机会,就要认同放弃,曾巩心里怎能不痛楚?
看到曾巩如此困难而又上进,欧阳修、范仲淹、杜衍等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毕竟,自主只能解决暂时之急,长远的打算还得靠曾巩自己才行。面对欧阳修、范仲淹、杜衍、刘沆等人的资助,曾巩更是自强不息,心中有一股不倒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自己。特别是欧阳修,我们通过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些信,可以看出欧阳修对曾巩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比如,《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上欧阳学士第二书》、《上欧阳舍人书》、《再与欧阳舍人书》等。当然,范仲淹、杜衍给予的影响也不小。比如,《上范资政书》、《上杜相公书》等。至于这些书信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据此题目而参阅。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曾巩终于在宋仁宗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的时候,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是曾巩第一次参加考试,然而,曾巩却落榜了。回到家乡后,曾巩落榜的消息被大家知道后,有很多人更加看不他,说你们曾家这么穷,连饭都吃不起,还考什么试啊!难道麻雀能变凤凰?这还不算,更大的侮辱还在后头,根据王明清在《挥麈录》里的记载,有人竟然编了一首极度侮辱曾家的歌谣,“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真不知道写这歌谣的人是何种心态,这样的侮辱之语竟然写得有韵有味,堂而皇之。我们知道,宋朝的科举考试在一度时期为三年一考,这首歌谣的大意是说,曾家两兄弟(即曾巩、曾晔。当时,两兄弟一起去参加考试,并双双落榜)参加科举考试,两人都落榜了,这就好比屋檐下居住的两只燕子,飞出去的时候是两只,回来的时候还是两只。意思再也明白不过了,一句话,曾家就是考不上进士,你就一辈子受穷吧!
要是一般人听到这样侮辱取消的话语,肯定是气得不行。但曾巩却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说“南丰不以介意,力教诸弟不怠”。(《王明清·挥麈后录》)曾巩的心态挺好,尽管遭受这样的侮辱嘲讽,他却不介意,而是更加努力的教诲自己的弟弟不熬药懈怠,要更加努力的学习。
看到曾巩考试的失败,他的恩师欧阳修又是什么态度呢?我们来看欧阳修在《送曾巩秀才序》里的一段话就明白了,“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
可以肯定的是,欧阳修对朝廷的科举考试制度颇有微词,认为太死理了,不够灵活。换句话说,朝廷在选拔录取人才的时候只有一个标准,如果符合就录取,如果有一丁点不符合,那就不录取。这个标准不仅是针对一般的人才,也针对那些特殊的人才。很明显,欧阳修所说的特殊人才,就是指曾巩。正是因为朝廷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坚持的那个死理,使得很多人才都被埋没了。
因此,在欧阳修看来,这样的死理真的是“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难道现在的规矩就一定是科学的吗?难道就不应该进行改革?换句话说,这样的选拔录取规矩真的对考生公平吗?欧阳修说这话的意思,其潜台词就是为曾巩的落榜而鸣不平。更进一步来讲,欧阳认为曾巩的学业已经很成熟了,曾家是如此的贫穷,如此的不堪重负,可他们避免那个没有因此而沉沦,如今却要忍受落榜之痛,我欧阳修真的是心痛啊!于是,欧阳修很想安慰一下曾巩,就说“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送曾巩秀才序》)
欧阳修说,我还在安慰曾巩,希望他不要将此事放在心上,我担心他心里有什么包袱。可是,我发现他竟然毫无怨言,也没有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那样去非议那些考上了的人,更没有去怪罪科举考试的不合理性。他只是给我说,回去之后,再接再砺,来年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