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户籍、居民身份等条件。着重解决引入人才的后患之忧,稳定其家庭后方,为他们创造稳定的工作环境。如解决配偶、子女的户籍、配偶就业与子女就学等问题。
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相差较大,在引进人才中的思想观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引进人才的开放程度上也有较大的差别。从总体上看,长三角引进人才的开放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第一级人才开放城市是宁波和苏州。它们以开放、开阔的理念大力引进人才,率先提出本科及以上人才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对于硕士、博士人才进入机关可以实行“先进后退”的政策解决编制问题。同时,在配偶、子女户籍问题上,政策也极为宽松,基本实行“随到随办,随到随迁”政策,特别是宁波甚至可以迁入被引进人才父母的户口,而且引进人才的年龄范围也放宽了5岁,正高上限为55周岁,硕士或中级职称人才为40周岁。同时,宁波和苏州均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被引进的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如宁波提供的待遇是长三角地区最高的,2004年5月宁波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栀关于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实施办法枛的补充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引进人才的易地安家补助,院士为100万元,国内知名专家为20万元,正高或博士为15万元。同时在住房补贴方面也提供优厚的待遇,提出住房面积标准为:院士160平方米,国内知名专家为120平方米,正高为110平方米,博士和副高为100平方米,硕士为85平方米,引进单位优先发给一次性住房补贴。苏州也一样为引进人才提供类似的条件。因此,宁波和苏州在引进人才上做了很多工作,提供的待遇也是非常高的,其求才之心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级人才开放城市是无锡、镇江、南通、台州、杭州、南京、湖州、台州、常州、嘉兴、扬州等11个城市。这些城市在人才政策方面也是很开放的,基本实行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的就业政策,甚至单位可实行“无岗先聘”、“先进后退”政策,同时因流动原因辞职、辞退或带来人事关系上其他问题的,可办调动或人事关系接转手续,引进前后工龄合并计算,甚至为引进人才重新建立档案等。只是由于经济实力等原因,在待遇方面比第一级的宁波、苏州两市较低,其他政策也不稍逊于前者。
第三级开放城市是上海、绍兴、舟山三市。相对于以上两类城市,其人才引进政策较为保守,而只是相当于人才引进政策实行初期的状况,均属于一般的优惠政策。如上海,人才引进政策有紧缩的趋向,如配偶、子女的落户问题仍然有很多的限制,同时一般按学历人才引进的,在安家、住房、津贴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的优惠,甚至还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当然这与人才需求有关,上海是大都市,一般人才供过于求,因此需要的人才技能要求很高,一般的人才优惠待遇自然就少了。
二、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引智”问题探析
(一)“引智”中的恶性竞争“陷阱”
综观上述长三角16市的“引智”政策,可以看到一种普遍趋势:上一年的政策比前年的优惠,而今年的又比上一年的优惠,即一年比一年放开,一年比一年优惠。这一现象体现了政府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不管是一般人力资源,还是顶尖级的人才,其需求的增加都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实质上是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
从近年长三角人才优惠政策的连年攀升来看,是否说明了长三角所有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得到了其求才发展的程度呢?笔者认为未必,出现这种景况,不能不引起深思。
这种引才繁荣局面的形成,部分是由于城市间恶性竞争引起的。人才流动是理性的,最基本的动力就是利益驱动,而人才资源又是稀缺资源,它也遵循市场价格的供求规律,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而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如果各城市按照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引才的话,不管人才如何稀缺,情况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单位、很多城市在不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真正需求的情况下,哄抬人才价格,盲目引进,以致引起恶性竞争。很多城市在引才时打出“先落户,后就业”、“先进后退”、“不限编制,不限专业,不限结构”等,换句容易理解的话,就是“只要有人才,我就要,有多少,要多少”之意。因此,从那些所提出的政策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对要引进的人才大部分城市是没有制订详细利用规划的,这些城市凭借区位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筑起了一座座“人才水库”,对引进的城市来说是有很多好处的,不必担心将来人才不足问题,但是对于“水库”中的水来说,放久了可能就变质了,可能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形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苦了中西部等经济实力和区位较差的地区,产生更大的两极分化。
同时,对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区来说,这种恶性人才竞争也将带来恶果。首先是毫无疑问的价格等优惠条件大战。货物市场的价格战,往往是价格的急剧下降,甚至亏本销售,而人才市场的价格战,恰恰相反,是人才价格的轮番上涨。如苏州近年来,已出台的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10多个文件,使人才门槛大为下降,门槛的下降将导致人才质量的下降,甚至花费很高的代价引来并不是人才。所有这些,很大程度是由人才盲目竞争造成的,但依然有学者呼吁:“苏州只有实行比上海等周边城市更加开放、宽松、优惠的政策,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形成人才发展的优势(朱存寿,朱云飞,顾正明.入世后苏州人才发展战略研究,2002)。”这里同时也反映出了苏州对所形成的人才竞争局面的一种无奈。其次是人才竞争将带来新一轮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因为很多城市在吸引人才中已经显示出一种“眼红耳赤”的样子,形成了“什么都不问”、“只要来就接收”的状况。因此,在不远的将来,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必将突显出来。第三是必然加大区内就业压力。不论是一般的劳动力,还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人才,就业形势都非常严峻,同时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就业压力也并不轻,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就是一个明证,因此这种恶性竞争的人才引进政策,只会增加而不会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
(二)上海紧缩型人才政策是否对其人才结构优化与发展有利
与上一种趋势相反的是,上海在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人才激烈竞争中,表现出一种“脱俗”的态度,人才政策不是放松,而是进一步的紧缩。与往年相比,上海的人才政策从较为宽松转为“适度从紧”。2003年,《上海市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沪工作》明确提出,按“控制人口、广纳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年度人才开发目录的导向作用和居住证制度的政策效应,逐步从单纯的转移工作关系、迁入户口的“刚性流动”向关系不转、户口不迁的“柔性流动”转变,引导人才向本市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两大基础产业和重点发展区域集聚。因此,2003年办理户籍引进的人才为16465人,比2002年有明显下降。在周边地区人才政策越来越开放、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这种人才政策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应该进行综合考虑。上海与周边地区相比,其优势主要是大都市特有的景观、强大的经济实体、较优质的人力资源、信息及其区位优势等。但是,对个人而言,上海的生活成本高昂,工作压力很大,生活质量并不比周边地区高,因此其区域优势在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强大的工作压力下并不见得特别明显。而从产业发展来讲,现在长三角至少出现了三大经济中心,即上海、南京、杭州,加上实力非凡以及蓬勃发展的苏州、无锡、宁波等次中心,多中心的格局已经形成。同时,他们都以更开放的思想和更高的姿态在吸引人才,况且21世纪的长三角不可能走以前铺张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只能是以知识、人才聚积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不论是从现实资源条件,还是政策取向看,这已经是非常明确的了。而对于上海来说,这一意义尤为重要,上海可开发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已经不多了,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抓住现在比周边地区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大好契机,提升人力资本竞争力,如果在周边地区充分发展后并在核心区上海出现“逆城市化”或“反城市化”时,再提升人力资本竞争力,那时可能就晚了。
但是,上海应该怎样参与长三角人才竞争,是否也要像其他城市一样制定出比周边地区更优惠的政策呢?这大可不必,因为上海的区位资源是其他城市没法比拟的。因此,笔者认为,近期上海只要利用其“身份”资源和一定的经济资源,就可以很好地吸引人才,再结合产业的发展,这一工作将会做得很好,如现在对人才的户籍限制完全可以采用倾斜放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