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每天都到医院门口看讣告,看谁又被贴出来了。一个又一个名字,有些是他很熟悉的: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熟悉他们的家庭子女。于是,他开始一笔一画地抄写讣告。日积月累,他抄写了厚厚的一个本子。有这么多人,在前面走了,自己对死亡,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讣告上那些沉痛的词语感染着他,燃烧着他。燃烧过后,他的内心反倒平静下来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名字真的被加上了黑框,真的被写到讣告上了,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在医院门口,人们脚步匆匆,谁会在意一粒灰尘融入大海呢?生来死去,医院不过是一条现实中的通道。
闲下来的时候,他开始整理那些讣告了。他将每一条讣告整理成文辞精美的散文。他歌颂死者,超度死亡,心里没有一丝倦怠和杂念。
他有一个朴实的想法,写够99个人,然后就停笔,将第100个的位置留给自己。虽然,他不知道,有谁会把他当做第100个逝者来写,但他相信,会有人来做这件事情。他的心真的很平静,有99个人,在另一个世界等着自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第100个死亡的人,他希望是自己。
死亡,对他来说,已经无所谓了,真的无所谓了。只要上帝来召唤,说去就去了。
可是,上帝一直没有露面。
后来,有一天,他打算给自己写的那些文章编号,排查一下自己的写作数量。让他吃惊的是,他写的文章早已经超过100篇了。也就是说,他神不知鬼不觉地与死亡擦肩而过!
第100个逝者,不是自己!
他喜出望外!他泪流满面!
医生不相信这个奇迹,医生说:“如果真是这样,我直接给每个绝症患者开具《死亡通知书》好了,让患者与死神零距离接触!”
他没有和医生争辩,每天,他依然跑到医院门口,抄写讣告,然后,回家整理成文章。
故事中的这个人由惧怕死亡到歌颂死亡、赞美死亡,是因为他看清了死亡并不可怕。在伊壁鸠鲁看来,任何恐惧都是因不了解对象的奥秘而产生的。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训练自己的理性,学会谨慎地推理,明辨原因,这是使人的心灵得到安顿的最好办法。
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将使我们对生命有尽头这件事愉快起来。我们达到这一点认识,并非靠给生命增加无穷时间,而是通过消除对不朽的欲望。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对死亡心存恐惧。
暖规则:生命是一场谜题,找不到答案,就要正视对死亡的恐惧。
命运是一种选择,并不脱离本性
正像一个年轻的老婆不愿意搂抱那年老的丈夫一样,幸运女神也不搂抱那迟疑不决、懒惰、相信命运的懦夫。——印度诗人泰戈尔。
在西方哲学中,命运是一个永远无法逾越的命题,在整个宗教发展史中,上帝一直主导着一切,命运则是超越自然的“神的意志”。而中国哲学则认为,命运不过是“自然的天道”,这在《易经》中有鲜明的体现,“《易》与天地准,与时偕行”,要求人们在行事时,要遵从天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也可以用于我们的人生。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连续不断的选择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歌德在他的巨作《浮士德》中塑造了敢于选择自己命运的浮士德的形象。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明明是魔鬼梅菲斯特赢了,但为什么死后的浮士德被天使接走了?因为浮士德最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写过一本《拉塞拉斯:一个阿比西尼亚王子的故事》,小说中写的是阿比西尼亚王子拉塞拉斯通过不断的人生选择,探索人生意义的故事。
男主人公拉塞拉斯王子和女主人公妮卡雅公主生活在远离人群的深山密林中,地着优越的生活,周围侍者众多,一切物质享受应有尽有,但他们精神上空虚,逐渐厌恶这种孤寂、乏味的既定式的生活。他们便和侍女一起结伴外出,去探索理想的生活。他们首先寻找青春的快乐,却发现那不过是一种“粗鄙的声色之乐”。他们又寻求理性的力量,投靠一位哲人,这位哲学家的信条是:理智战胜激情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然而哲学家自己却因为失去女儿悲哀地发了疯,一点也看不出理智的自制和坚毅。他们转而追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返回纯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那里却发现愚昧、卑劣、嫉妒的丑态。
最后,兄妹两人分头行动,拉塞拉斯去探索宫廷生活,发现的是政治的阴险和罪恶。妮卡亚去探索家庭生活,却发现家庭“无一不吵吵闹闹,鸡犬不宁”、“婚姻无一不痛苦,而自身又毫无乐趣”。兄妹汇合,寻找知识王国,拜访学识渊博的天文学家,天文学家却告诉他们,他所精通的科学知识对于人类没有多大用处。
最后兄妹二人明白了一个道理,选择的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选择。理想的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选择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似乎每天都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都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命运不是虚无的风,来无影去无踪;命运不是缥缈的云,飘忽高远,变幻莫测。命运是可以操纵的风筝,因为牵引它的线绳就在你的手中;命运是可以驾驶的扁舟,因为它的双桨就在你的手里。
暖规则:命运并非神的旨意,也不虚幻,而是在我们一连串的选择中确定的。
给人生一个鲜明的意义
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电影《黄土地》里,有一群生活在荒凉的土地上,像土一样,甚至一辈子连名字都没有的人,他们努力地活着,努力地相信活着是有意义的。不管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管它在哪里,一定要靠自己去寻找。
毕淑敏在一所大学里作讲座的时候告诉同学们:“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多么正确,如果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例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究竟何在?什么是生命中必要的事情?生活从来都不诗情画意。因此,无论如何都要记得给自己留条回来的路。”这是《纽约时报》对图书《荒野生存》的一个评价。人生需要有一个鲜明的意义,要确定自己为什么而活,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否则只是庸庸碌碌地活着,将永远看不到光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叫克里斯多福·强森·麦克肯多斯,1992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一个废弃公交车车厢里,人们发现了他的尸体。因为他向往回归自然的原始生活,在1990年大学毕业后,与家人中断联系,改名换姓,烧掉现金,扔掉车子,带着他的梦想开始了在北美大陆的漂泊。在路上,他搭乘陌生人的车,聊天,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觉得,这个小伙子性格随和,受过良好的教育,一点也不疯狂。他仔细询问一些在荒野中求胜的小技巧,诸如:可以吃哪些浆果、需要准备什么样的靴子,等等。
克里斯多福事件被报道后,在美国社会引起震撼。尤其是对于结束克里斯多福生命的阿拉斯加之行,人们的看法褒贬各有之,有人钦佩克里斯多福的勇气;有人却认为克里斯多福太轻忽自然,藐视大自然,竟然没有做充分准备便草率进入美国最不毛、环境最恶劣的阿拉斯加独自生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20初头、大学刚毕业、家境良好的年轻人抛弃一切,而投入一个所谓的自杀式之旅呢?这是所有人都在问的问题。
“大海唯一可以给我们的就是无情的海浪,有时候,海浪会来得很猛烈。现在,我对大海知之甚少,但我知道这就是它所存在的方式。我还知道,活着是多么重要。不必真的很强壮,却要觉得自己强壮。哪怕只有一次,也要去证明自己。哪怕只有一次,也要在原生态中发现自我,独自一人面对冰冷的石头,只靠你的双手和大脑。”这是电影版《荒野生存》中一段经典的台词。在电影中,导演给他安排的死亡方式是食物中毒,或许这让观众的心里会好受一点。许多人表示,他们欣赏克里斯多福的尝试,如果他还活着,事情将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无法得知克里斯多福死亡的真正原因,但知晓这个故事的人,都被这个青年的勇气所折服,为他的死亡感到可惜。也许他错了,但是在探索生命的层面,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暖规则:生命本没有意义,更无须别人强加,生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正确的方法,勇敢的行动为之确定一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