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蒙童诗》里的老话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凡走上立志功名之路,打算在大大小小皇帝那里混个饭辙的主儿,没有谁跟官职有仇的,都希望自己的官儿能做得更大一点,提拔得更快一点。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您,有这么一位主儿,他能让才华出众的您,很快从一个普通公务员,火箭提拔到国家领导人行列,您是不是会乐得嘴都合不拢、颠颠儿地赶紧赶过去报名,生怕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您最好把脚步放慢一点儿,听我把个中利害给您好好说道说道。
如果这种火箭提拔是真的,既然您跟那位皇帝老爷不沾亲也不带故,又不是开国元勋或捐款大户,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位爷实行的是“群官政策”,只要肯为他效力、能吃饭喘气儿的,一概封为大官。
采用这种干部政策最出名的得数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这位老大为了不让手下几位大将坐大,来了个“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又加上国库空虚,拿不出别的实惠刺激别人多劳多得,只好把不必花钱的官爵发了又发,发到最后,光王爷就封了2700多,侯爵以上的估计有好几万,丞相更多到数不清,有个100来人的小部队里,居然会有个编号为“右十六”的丞相,也就是说这100来人里光丞相就能有至少16个。
类似这样让人官运亨通的国家,中国历史上还真有几个,比如十六国时候的成汉,号称“爵秩滥觞”,大官多到数不清;五代十国时湖南的土皇帝周行逢,境内号称“漫天司空,遍地太保”,要知道这俩官职虽无实权,但级别相当高,弄到漫天遍地,着实滑稽得可以。
对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来说,干部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像上面三位那样胡搞,这国家的前途可想而知。洪秀全这样折腾了几年,最后弄得各路??员各保一块地盘不肯协同作战,被敌军各个击破,轰轰烈烈立国,到头来才14年的寿数。那位湖南土皇帝周行逢因为疆土狭小,国力太弱,自个儿都没好意思称帝称王,只做了个节度使、检校司徒,理论上跟他手下那成群结队的司空、太保是平级。结果弄得君臣不分,互相猜忌,和他一起起事的10个兄弟都当了司空、太保,可最后因为猜忌给害死了9个,剩下一个叫张文表的,好歹熬到周行逢油尽灯枯,结果还是没躲过,让老周一份遗嘱,交代自己儿子给收拾了。还就成汉不错,对火箭提拔的干部不关不杀,一视同仁,可这个国家是因为没银子发奖金,才拿干部级别当花红的,甭管您是大将军、大丞相,一概无偿奉献,义务劳动。这样的官就算当得再大,提拔得再快,您觉着做得有意思吗?
您也许要说了,不会吧,这火箭提拔,就只能是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主儿?就没几个圣主明君什么的,也在用人上来个不拘一格,对有才华没资历的人才时不时破格一下?咱去这样的地方求职,总好得多吧?
嘿嘿,也许更糟也未可知呢。
您还甭说,就这路喜欢批发高官厚禄的圣主明君,历史上还真有好几个。汉武帝算是圣主了吧?他派兵打楼兰、打大宛,立功的小兵能跟带队将军一起封侯爵,上书求职的普通书生只要能在面试中得高分,立马从待业青年提拔到司局级干部的,连数都数不清。武则天算得明君了吧?她当了皇帝后不论中央还是地方,都任命了大批亲自考核、火箭提拔的干部,只要你真有本事,哪怕以前从事的职业看上去不那么体面,也绝不妨碍您高官得做,骏马得骑。
如何,不错吧?别急,您先听下去再说。
汉武帝喜欢破格提拔不假,可他提拔得快,宰得也快。外交部长(大行)王恢只不过提的伏击匈奴建议没能成功,而且原因也只是一次和他无关的意外,结果给砍了脑袋。大将李广出征匈奴寡不敌众被俘,自己奋勇逃回来,结果被判了个死缓,花钱交赎才算出狱,官职被一捋到底。整个汉武帝时代,当到丞相的有八九位,可除了一位叫田千秋的,其他的都不得好死。
武则天喜欢破格提拔也不假,可是被她提拔的固然成群结队,被她不久后就宰掉的同样也成团结伙,以至于负责管理干部花名册的户部女公务员每次看到新的干部登记表都得吐吐舌头--鬼名单又送来了。
这路皇帝固然明察秋毫,目光敏锐,能识人,也敢破格用人,但他们多半精力充沛,喜欢诸事大包大揽。人才没贡献,他们不能容忍,要处分;人才贡献大了,他们唯恐您有异心,会整天猜疑、琢磨,结果往往越琢磨越坏菜,您不让他抓着把柄还好,要是不小心让抓住了,嘿嘿。
萝卜快了不洗泥,虽然说富贵险中求,但这种充满风险的火箭富贵,我看还是小心着点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