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获全胜,丞相何故闷闷不乐?”接到蒋琬的通知,诸葛迷第一时间赶到中军统帅营帐。爽快地解下腰刀,侍卫省略搜身的程序。
思索太过专心,诸葛亮没有听清对方的问题,只是抬起头象征性地示意他就坐。
忧愁的神色看得诸葛迷心疼:“丞相莫非是因为安抚南中的事务?”
“知亮者孔惑也!”诸葛亮微微一笑,心情比刚才稍似放松,“高定的势力已经瓦解,如今安定南中必须提前计划。”提及‘南中’二字丞相的额头顿时出现皱纹。
诸葛亮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贤相。也许忧愁伴随着他的出仕逐渐成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蜀汉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交加,诸葛亮却满怀激情地支撑起蜀汉的天空。他骨子里永远流淌着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
丞相的两鬓不知何时悄然生出一丝白发。记得出征前仔细观察过丞相,那里是郁郁葱葱的黑发。但短短两个月不到,青春不再。岁月多么无情地催人老。日理万机的丞相,您为什么不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难道南中的事务就这么令你操心么?望着丞相这张熟悉的面容,诸葛迷感觉鼻子一酸。
“安抚南中固然重要,丞相您的身体比南中更重要啊!”诸葛迷上前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手心的冰凉让诸葛迷吓出一身汗。四月天气暖和,正常人的手温不会冰冷。“丞相,您生病啦?”南中不毛之地,瘴疠之乡,水土不服的人很容易得病。诸葛迷担心敬爱的丞相身体有恙。
“没事。你知道为什么我听说高定的援兵集结就高兴么?”诸葛亮有意岔开话题,他不愿意下属提及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相信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就算真有点小病也要不辞劳苦地继续工作。
“高定集中兵力与我军决战未必是件坏事。越雋地区山多地险,如果对高定军队分而歼之,势必拖延很长时间。不如等其集中,一战就可解决问题。”诸葛迷认真分析说。
羽扇轻轻扇动,诸葛亮高兴道:“不错,不错。孔惑对兵法的研究越来越精辟啦。这是成为优秀将领的必经之路。”
诸葛迷心想:丞相原来对我期望值这么高。成为优秀将领,往后我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啦。还是谦虚地从一名小将做起吧。
“下官有个疑问:您似乎在计算一个时间差。如果旄牛道的叛军和雍闿同时到达卑水,叛军力量增强。我军久等,岂不坐失良机?”这是诸葛迷觉得最凶险之处。
诸葛亮笑了:“所以卑水战役我没有把首功赏给任何人。仇逑延缓了雍闿的行军,他才当论头功。卑水战役我军作战时机至关全局。我发动攻击的时机应该选在旄牛军已经到来,雍闿军尚未到达之时。第一,高定军相对集中又没有完全集中,旄牛军千里迢迢旅途疲惫,发动进攻既可以多歼叛贼,又不致使叛军形成兵力优势。第二,好戏在后头哩!”
最后这个笑容有些诡异,诸葛迷大吃一惊:天啊,刚刚歼灭高定主力,莫非丞相又想出了歼灭雍闿的计谋?后世某些学者评价诸葛亮军事能力低下,那是他们读史不仔细,抑或他们本身对军事不甚了解。所谓术业有专攻,难怪熟韵韬略的司马懿盛赞敌人是‘天下奇才’;不懂兵法的学者评价诸葛亮不会用兵。假如没有置身三国,说不定自己也会被那些沸沸扬扬的论坛帖子弄得是非不分。
“军事上的奥妙实在复杂。看来我还得从基础功学起。”诸葛迷轻松地笑道。
“呵呵,孔惑比两年前成熟了。不枉水镜先生一番苦心。”
“丞相,原来你也知道我见过水镜先生?”诸葛迷惊得目瞪口呆。
两年前在一个月夜,极度失望的诸葛迷差点淡出蜀汉政坛。幸亏水镜先生及时出现,苦口婆心劝说自己,终于呆在蜀汉并且迎来政治上的第二春。与先前夸夸其谈的忠烈侯相比,现在的丞相府小令史变得脚踏实地,虽然不时感发点年轻人的幻想。
“其实我早就想让先生开导你,不料遇见那么大的变故。还差点让我失去一位可造之才。这世间许多事情很难说清,记住《易经》乾卦有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真正的儒者是脚踏实地为天下苍生尽绵薄之力!”诸葛亮很少用大段的言辞教育人。这位生长于儒学昌盛的齐鲁大地的人,继承了齐鲁文化钟灵毓秀的传统。早在青年时期,他那高逸超俗的隐居背后就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儒者之心。
感觉和偶像在一起受益非浅,诸葛迷像个学生聆听着老师的教诲。此刻他感到意境有所提升,他明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将不再是凡夫俗子。但这条道路有多少荆棘,谁也不知道。
“丞相,让我做什么尽管吩咐?”诸葛迷认为诸葛亮请他来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言传身教。目前南中的事务既乱又杂,蛮夷对朝廷的成见太深,譬如军牢里看押的韩天成就是个敌视汉人的顽固分子。
“有什么办法劝服军牢里的三位贵宾?”
诸葛迷皱起眉头,他的口才谈不上最好,丞相要他做苏秦张仪实在为难。“度里拉和鄂焕容易说服,就是韩天成顽固得像厕所里的石头。他是否和我们汉人有深仇大恨?”
“据说韩天成的家人都是被汉人杀害,他敌视我们汉人情有可原。”
“仇恨的力量竟有这么大?”诸葛迷毕竟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阅历上浅得多。
“仇恨的力量很可怕。尤其是民族之间的仇恨,大到灭族,斩草除根一个不留。”诸葛亮一声悠长地叹息。他想到汉族与边境异族之间的纷争,历史上大多数时候都是惨目忍睹。
“丞相,我始终不明白咱们汉人与异族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纷争,为什么就不能和平相处?”诸葛迷突然抛出一个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都未曾解决好的大难题。
诸葛亮的思绪飘出大帐,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民族之间的战争源远流长。
“我像你这个年龄曾经不止一次思考过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战争与纷乱严重影响汉人与异族人民之间的信任。而且地域文化总会排斥外来观念,加上各地区贫富分化,语言不通,信仰不同。所有的因素制约汉人与异族的和平。譬如南中……”诸葛亮激动地从案几上一堆书籍里抽出一本,根据记号迅速翻开某一页。
“要不是孔惑的印刷术,我行军哪里搬得动厚厚的竹简。”翻书的闲暇之余诸葛亮不忘夸奖盗版印刷术专利的诸葛迷。
他接着补充道:“汉武帝时期才开拓南中。南中地区生产的进步在两汉时代非常缓慢。各党派关系日益复杂。朝廷及其郡县官员把南中视为攫取财富的宝地。根据我对史书的了解发现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
“丞相查阅的什么史书?”诸葛迷非常好奇,因为在三国以前较为著名的史书只有《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会涉及南中地区,广泛涉及南中的《后汉书》是南朝人范晔的作品。诸葛亮又怎么会得到关于南中的大量史料?
“零散散两汉时期关于南中的地方官员和从土人、耆老口中打听的有关南中的情况,我都整理成册。”诸葛亮拿出凝聚自己心血的资料。看得出丞相对南中地区的重视。
“如果朝廷派去的官员政治上实行开明的统治,税赋上实行较轻的徭役,南中地区就会呈现安定局面。如西汉末期益州郡太守文齐厉兵马,修障塞,降集群夷。东汉章帝元和年间,太守王追兴办学校,实行政化。东汉灵帝时,广汉景毅任益州太守降低米价,广汉郑纯任永昌太守与哀牢人约定常赋。东汉明帝巴郡张歙任越嶲太守政化清平,死后当地土人如丧父母。”讲到这些清正廉明的官员,诸葛亮就情不自禁。
“想来南中地区战乱多于安定吧。”诸葛迷熟读史书,记得许多关于汉人与异族之间的战争和杀戮。
“太多太多啦,一时半会说不完的。”诸葛亮不敢继续说下去,那都是前朝中央政权对南中夷人的血腥镇压,很多时候因为当地夷人对贪官污吏的残酷压榨不满激起的民愤。最后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全是夷人。这些历史加剧了夷汉之间的********,加重了夷汉之间的不信任。
作为研究生,诸葛迷知道的历史不比诸葛亮少。南中地区和巴蜀地区具有密切的联系。地理、经济、政治三条纽带,结成南中与中土牢不可破的联系。朝廷对南中的政策、朝廷在南中的行政长官执政水平及清浊贪廉,南中地区的汉人大姓及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央政府的态度,都会对南中社会的治乱产生影响。朝廷只是把南中当作剥削榨取的对象,从来没有踏踏实实考虑过当地的和平。实际上东夷、西羌、南越、北胡等四境的异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类似于南中地区。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待异族的观念注定了中土与异族对立、战争的结局。
三国时期,历史将进一步开发南中的任务赋予了蜀汉,赋予了诸葛亮。而矢志辅佐偶像的诸葛迷注定要肩负安抚南中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