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宋代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词人苏轼的一句名诗。它指的是,只有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和有渊博的知识,写起文章来才能成竹在胸,才能修养心性和气质。推而广之,只有腹有诗书,才能纵古论今、沉着应对;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认识、分析和看待事物;才能从同一事物中悟出不同的道理,得到不同的启示,写出好的文章。总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是如何学习,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写出好的文章。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写出好文章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各人的学识、经历不同,因而对“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认识和理解上也不尽相同。但这种不同并不是说写文章就没有规律可循。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代伟人在这一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总结为文之道时就如何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出了精辟独到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学、思、谈、听、看、放、改。”
“学、思、谈、听、看、放、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外在表现。所谓“学”,就是要大量系统地学习历史、政治、哲学、军事、法律、自然、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为腹有诗书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这是气自华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没有“学”和腹有诗书作基础,气自华就无从谈起。所谓“思”,就是要在动笔之前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思考主要包括对谋篇布局的思考,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对遣词造句的思考,对行文效果的思考等。它含有打腹稿的意思。只有深思熟虑,才能下笔如神,条理清晰,快出成果,这可以说是写文章的基础性的工作。同时,这种“思”,还包括对已经掌握了的材料的综合分析,以备写作之用。因此,没有深入地思考,就如同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没有图纸和材料一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谓“谈”,就是要把写文章的目的、想法、文章的结构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告诉别人,让人家对你的行文意图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为下笔行文做好准备。所谓“听”,就是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人阅读,在此基础上,虚心听取别人对文章的看法、意见,及时吸纳别人的真知灼见,尔后对文章的结构、布局、立意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和修改。所谓“看”,就是在文章写好之后多看几遍9看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有哪些心得体会和启示,对文章写作的过程进行逐步的总结。还有一点,就是要仔细观察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深化认识、进一步调整修改的过程。只有多看几遍,才能发现不足和问题,为精细修改做好准备。所谓“放”,是指在文章成稿之后先放一放。这里所说的“放”字,不单纯是个时间概念,而是作者对文章的再思考再认识。就是要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姿态对自己的文章加以审视,在时间的作用下,不断地升华思想、感情和认识,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这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也是提炼文章主题的一种境界。这种放不是漫无目的地放,从本质上讲,它可以使作者的思想有一个缓冲、冷静的过程,进而在认识上由最初的感性化逐步的理性化。这样一来,所写出的文章用词就比较准确,就有比较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从而达到言简意赅,引人入胜的效果了。所谓“改”,就是在文章写成之后要反复修改。通过修改,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特色更加显明,层次更加清楚,内容更加丰富。采用改的办法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即对错误的用词和病句进行修改;对词不达意和那些既不能说明问题,又没有什么错误的话语进行修改,使文章更加精炼、通俗。同时,采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对已经写好的文章的思想、意境、主题、事例进行补充完善。这样一来,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之后,一篇立意深远、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文章也就会随之而成,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会比较有层次,条理就会比较清晰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讲的不仅仅是为文之道,还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毛泽东同志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解析,即“七字”要诀,既点明了写文章的方法、步骤,也说明了“七字”之间的辩证关系,还高度概括地揭示了写文章的内在规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领悟。只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体会,就一定能够把文章写好,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