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骑行第24天
骑行数据:松多→拉萨,里程176千米,最高海拔5013米,爬升海拔843米,上坡27千米,下坡149千米(缓),耗时12小时。
关键词:拉萨;布达拉宫;米拉山;纪念品;东北菜
“离我心中的天越来越近。”
今天是最兴奋的一天。
今天是骑行里程最长的一天——176千米。
今天是骑行耗时最长的一天——12小时。
今天要翻越川藏线最高峰——米拉山,海拔5013米,我骑行所能达到的最高点。
今天也是我骑行的最后一天,因为今天的终点,也是本次318线骑行的终点——圣城拉萨。
铁皮屋顶的好处就是外面下小雨,你在屋内能听成是大雨;而外面下大雨,你就会以为是在下暴雨。
但昨晚绝对是下暴雨了。
躺在不知多久没洗过的床铺上,头顶的铁皮屋顶响成一片。雨一直下,和衣而卧。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外面又下雨,窗子还漏风,只能钻到棉被里御寒,不管那里有什么味道。身体的疲乏是无法抵挡的,不一会就睡着了。
显然,这家藏族茶馆是援建的受益者,我一过客也享受到了援建的成果。
狗咬声,然后是连片的狗咬声,看表,凌晨3点多。应该是有骑友起来上厕所,小小松多镇上住了几十个骑友,昨天来镇上有些晚,竟然几家店都客满。
我所住这家茶馆兼旅店,院内根本没厕所。昨天来时就考察过了,因为我和老王都有半夜起来一次的习惯。结果,当时老板娘隔窗一指:那里。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在房子后院之外几十米处,有一处厕所模样的小棚子,那就是了。再一看厕所周围草地上,四五条黑狗在打闹。于是我和老王决定,少喝水,半夜不起来为妙。
狗咬声停止后,我们又迷迷糊糊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又是连片的狗咬声,这时雨打铁皮屋顶的声音没有了,狗咬声显得更清晰。再一看表,5:30,于是起床。隔壁房间骑友的闹铃也响了,看来,都打算早些出发。
毕竟今天的路程有176千米,还有那米拉山,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老板娘也已起来为我们准备早餐,有藏式的,当然就是昨晚的大饼、牛肉汤、酥油茶,还有最寻常的蛋炒饭。
这时,外面还漆黑一片,不一会就发现已有骑友打着前灯、尾灯,列队上路了。刚6点钟,没办法,谁让今天的终点是拉萨呢?谁不急切呢?
一份很难吃但不便宜(12元)的蛋炒饭下肚后,我们住在一起的6位骑友陆续出发。时间是6:40,天还暗黑着,但路已可辨,不用开灯了。
点评:此处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好在没有发生事故。在黎明或者傍晚,天还暗黑着的时候,虽然路还依稀可辨,但此时不开灯是个严重的错误。因为这个时候是人的视线最容易模糊昏花的时候,机动车司机更是如此。交警部门统计表明,这一时段最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说,赶早骑行应该打开前灯、尾灯和头灯,也就是你车上所有发光的灯都要打开。在我们之前出发的一个队伍就做得十分正确:穿戴齐整,防护严密,开夜骑灯,列成一队骑行。
下了一夜雨的天很冷,冻手冻脚的。大家都骑得不快,与最后一天骑行或者上坡也有关。
28千米的上坡路并没有预想中那么难,坡也没那么急陡,一路沿尼洋河逆流而上。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来人。不知当时怎么会想到这个词。起因是尽管我们起这么早,但我们不是最早的,路边、山坡、河谷中早已牛群遍布。当时,我又觉得这句话有些酸,便马上想到另一个通俗的说法:别以为就你起得早,比你早的多得是。
幸运的是,爬坡时一直是阴天。雪山在一个转弯后出现,融雪成溪,白亮着蜿蜒而下,这可能就是尼洋河的源头之一。
按计划,我和老王耗时4小时骑到米拉山垭口,已有大批骑友在那休息、看风景或者拍照留念了。
可能早已习惯,登顶后并没有气喘的感觉。老天也极为赏脸,太阳现身祝贺我们登顶。有骑友赤膊庆祝,山顶垭口出奇地竟然没有一丝风,暖洋洋的。
5013米,是我骑行暂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海拔,必须留下纪念物。当然不是在山顶买纪念品。我早已计划好了,在山顶捡了几块普通的石头。5000米以上的地方,石头都是很难看的,毫无特色,不像在海拔3000~4000米的地方,路边溪流里经常能看到好看的鹅卵石,或者极为光滑平整的,或有着美丽图纹的石头。可米拉山山顶到处是暗红色的粗糙砾石。
没办法,这也算是特色吧。
我拿出签字笔,画上自行车,写上米拉山、海拔高度及登顶时间字样。然后拿着石头站在刻有海拔高度的大石前留影,证明此石采自米拉山山顶。
这时有游客大巴开上山顶,大批游客下车涌向观景台。有一女游客见我手拿有文字和图画的石头拍照,便问我哪里可以买到这样的石头。我大笑,手一指她身后的山坡:“那里有好多,随便拿。”
东西很普通,写上字,拍了照片,带回家里或者送人,便有了意义。一份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只属于我的纪念品,回家我还要在石头上盖上我的印章。
希望有精明的小贩能够按照我的创意,在山顶收集一些石头,买一些彩色签字笔,关键要立一个宣传牌,把广告语打好,比如“只属于我的米拉山纪念”。
今后若有人去旅游,看见有和我相同创意的旅游纪念品,那兴许就是受了我的点拨。
因为米拉山最高,也是到拉萨前最后一座山,骑友们停留的时间都比较长,尽情拍照。11点整,我和老王下山,毕竟还有140多千米的路呢。
除了最初的10千米左右的急下坡外,一直是缓下坡到拉萨。由于又逆风,需要蹬踏,太阳也很足,所以很耗费体力。
老王旅程中第一次买了红牛,最后一搏的架势,我竟然追不上,看来红牛真的很神。
点评:不是红牛很神,是传说很神,又不是什么兴奋剂,这是精神作用。医学上经常见到的案例:某人总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谁说什么都不好用,于是去找医生看病,医生给开了一副特效药,吃过之后,病好了。其实,其家属事先和医生沟通过,特效药只不过是淀粉做成的安慰剂罢了。
米拉山下来后,形成一条小溪,后变宽成河,即著名的拉萨河,冲击成拉萨河谷,水草肥美,土地肥沃,沿途农牧业皆发达。
途中经过藏王松赞干布的故里墨竹工卡县,还有达孜县,大片的蔬菜瓜果出现,高原上的平原。
骑行耗体力,阳光直射,失水很快,补水开始给力,不再是矿泉水和饮料,而是西瓜,4元一斤,小贵。但冒烟的嗓子,吃几片西瓜,那是什么感觉,钱多少已不需要考虑了。
拉萨河谷似乎越来越平缓,越来越宽,山也离我们渐远。有一段路,拉萨河简直就变成了拉萨湖,具有了典型的湿地特征。路也平得出奇,但理智告诉我,顺流而下的路是有些缓下坡的。虽然极为不明显,但自我下米拉山后一直用大盘、6档骑行就是证明。
到达孜后,路标显示还有22千米,路面变得极为平坦,两旁高大的白杨形成了林荫大道,缓解了烈日的烧烤。对拉萨的渴望加之路的平坦,骑友车速大多提至25~30千米/小时。说一路飞奔不为过。
路碑上的数字逐渐变小,当然,距离拉萨越来越近,10千米、9千米、8千米、7千米……
终于,下午7点,已骑行了12小时。自行车转过一个山角,路有明显下坡,我正要冲下去,偶一抬头,赶紧急刹车。虽第一次来拉萨,但布达拉宫的形象不知看过千百遍,不会错,远处那个突出于城市众楼群的建筑就是布达拉宫,就是我们1个月来的目标——拉萨的标志。虽然天阴欲雨,但那个著名的金顶有耀眼的光线射来。
这是第一眼的布达拉宫,下坡后就看不见了,但川藏线最后一个路碑出现了,里程数是4632,大家停下拍照,有些干扰交通也顾不得了。
随后过拉萨大桥进入市区,一派繁华大城市的景象,但已顾不得细看与其他城市的区别了,骑友都循着指示牌直奔布达拉宫——318线骑行的终极目标。在第一时间拍下布达拉宫前的骑行照才是318线骑行最圆满的句号,所以必须赶在落日前到达。
19:30,我和老王骑至布达拉宫前,忘记了劳累疲乏、衣衫不整,各种姿势的拍照是必需的。
越来越多的骑友到达,拍照,不时有管理人员过来劝我们不要逗留。
然后才是找宾馆,洗漱,找饭店,庆祝。
多晚都不用考虑,因为我们骑行结束了。
318线骑行胜利完成。
由于在松多没法洗澡,加之176千米的骑行,衣服上汗已结垢。拉萨这么大的城市,当然要找能洗澡的宾馆标间了。
老王去年骑青藏线来过拉萨,对拉萨有些了解。可我们忽视了大街上如织的游客,一个一个旅店问过去,太贵的无法接受,合适的都已住满,要么只有多人间和上下铺的青年旅社。一开始,我们还饶有兴致,找吧,就当逛街了,毕竟眼前的一切都那么新奇。但一次次碰壁后,加上身体越来越疲乏,几乎找遍了小半个拉萨,1小时后,时间已近9点,我们准备放弃最初的条件,住进高级宾馆了。
有心人,天不负。在我们的执着下,一家一切都合适,闹中取静,离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都很近的小旅店被我们发现了。
按照我和老王的习惯,马上洗澡,洗掉所有脏衣服。时间已是晚上10点,我们开始出门找吃的,318线骑行结束了,该庆祝一下了,可以适当喝酒,不用顾忌高原海拔(拉萨海拔3650米)。
点评:我和老王还是很谨慎,骑行在外,需要头脑保持一定程度的谨慎,一个队伍中至少有一个人非常理智,我们可不想最后关头感冒之类的 。所以,酒只是象征性地喝了一瓶,没有不醉不归的想法。
上街才发现,许多饭店都关门了,几家大的在营业的店也人满为患,几乎没有位置,我们不想在太嘈杂的地方吃饭。或许是有某种机缘,我们找到一家看着不错的店,我们到拉萨的第一餐既不是藏餐,也不是“一统天下”的已吃了1个月的川菜,而是我的家乡菜——东北菜。
坐定后,我对老王说:“东北菜,我太熟悉了。”老王也一贯的态度:“你点菜吧。”
当然,几乎都不用看菜单,就典型东北菜了:两个凉菜,拌拉皮和炝拌花生米;一个热菜,酱骨架;主食是素三鲜馅水饺半斤;酒当然要有,而且必须是拉萨啤酒。
骨架味道之美,分量之大令老王叹为观止,两个凉菜也味道不错,下酒正好,饺子和啤酒就不用说了。318线骑行结束了,如释重负又有些空的感觉,老王之前并未接触过正宗东北菜,真的是吃得酒足饭饱,不亦乐乎。
结账只要78元,更让我和老王大呼便宜,出门后还一度认为是算错账了。这是川藏线上1个月来性价比最高的一餐。吃得好,多少也抵消了之前满大街找宾馆所带来的不快。
回房间,睡吧,不用再考虑明天的攻略,不用再考虑明天路上如何安排。明天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明天睡到自然醒。
睡前我又操了一会儿心。10年前,易中天还没去品三国,还在中国一些大城市乱走,都是北京、上海、武汉、成都之类的大城市,品味了一番,凑了一本书,卖得还不错。
易中天靠三国搏得了更多的名声,但他除了对城市品读有一番见解外,还对男人和女人很有研究,他的《中国的男人和那女人》《品人录》《闲话中国人》和《读城记》是一个时代的作品,构成了他的“品读中国系列”。
说起读城,易中天是哪个城市都写,结果写得有些浮躁,当然,每个城市都需要这样的外人来读。其实,每个城市或地域都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她)们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写起自己身边的事也得心应手。
一直有读小说的习惯,我有我的一套准则。
写上海的我喜欢王安忆,我看的最新的是《天香》,写上海顾绣历史及家族兴衰,有《红楼梦》的笔法。写武汉的我看池莉。写广州的我看张欣,10多年就读她的《你没有理由不疯》,写尽了新时期广州的忧郁与迷茫。写山东的看莫言。写陕西的看陈忠实。写我东北老家的看迟子建。这几年,迟子建相继推出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白雪乌鸦》。前者获茅盾文学奖;后者与我的专业有关,写的是伍连德和100年前东北那场鼠疫的故事。关于伍连德,我也曾发表过相关文章,那是从医学史的角度写的。迟子建是以小说的笔法展现的,但从其中展现的史料看,作者是下了不少工夫的,毕竟非医学专业的人写医学专业的事,不容易。
近两年,又发现了一个写山西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就是曹乃谦。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称他是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要看山西乡土风情就看他那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吧!秒杀一切乡土写作。
推荐书目:
1. 易中天.读城记.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2. 易中天. 中国的男人和那女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 张欣.你没有理由不疯.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 迟子建. 白雪乌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6. 曹乃谦.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