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贾谊就能诵读诗书,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一时名噪郡中,深受河南郡守的器重,一直把他推荐给了汉文帝。可谓真金不怕火炼,在文帝面前,贾谊表现了一个青年政论家杰出的才能,“每招令议下......贾生尽为之对”,于是,一年中,贾谊官至太中大夫。
凭借超凡才能,这位少年天才一路扶摇直上。正当文帝意欲再度提拔之时,却遭遇一批老臣的众口一词,说是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本该升职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一到长沙,贾谊总不自觉地想起当年在湘水边流浪的屈原,写了很多伤感的文字。三年后,文帝因一件鬼神之事百思不得其解,又想起大才子贾谊,诏见了他,再度为他的才能折服,改派贾谊担任他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老师。不幸的是,几年后,怀王不慎从马上掉下摔死,贾谊十分伤感,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于是哭泣一年多而死去,终年33岁。
一代英才贾谊就这样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到汉景帝时期,大汉王朝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内乱,怀南王刘安领导“七国之乱”,给了朝廷一个天大的下马威。“七国之乱”的爆发,让一个人的名字在汉朝显得如此响亮,这个人就是贾谊。因为早在景帝封刘安兄弟为侯时,贾谊就意识到诸侯力量的难以驾驭,他力谏文帝,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可惜文帝不听。
等到诸侯叛乱烽烟四起,大汉王朝从天子到臣下,每一个人无不深深地追忆着贾谊,感叹着他独到而长远的政治眼光,也前所未有地叹息着他的英年早逝。这声叹息一发出,就是两千余年。李白为他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的诗句,刘长聊为他发出“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的悲叹,毛泽东更以一句“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寄托对贾谊之死的无限惋惜。
其实贾谊之才岂止他预见了诸侯势力的威协。读《过秦论》,你会发现,贾谊是一个总结成败兴亡的专家;读《陈政事疏》,贾谊又是一个批评时政之弊端的能手;再读《吊屈原赋》、《鹏鸟赋》,其文词的华美、情绪的哀怨,让人不自觉要与屈原的文章一比。如果再能活上些年头,不知道贾谊还要给人们带来多少惊喜。
贾谊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奸臣当道的万恶时代,他遇到的也并非一个昏庸的君王,他没有参加险恶的政治斗争,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有什么野心。可是,他却在这个太平盛世里,千真万确地郁郁而终于从政路上。
贾谊之死发人深省。
无论贾谊怎样才高八斗,他依然要为自己的死负首要责任。早在遭贬至长沙时,他就莫明其妙地“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还悲悲戚戚地写了“国其莫我知,独堙郁兮其谁语?”等一堆伤感之语。这一写就是三年,可见其意志的脆弱,也足见其情感的易波折。宦海沉浮,对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来说,今天被贬,还有明天,或者明天的明天,自己有的是时间可以等待,何在乎一朝一夕的得失。
当然,一个二十出头的人,在政治上刚露头脚就遭受打击,其抑郁之情可以理解,发几句牢骚也在情理之中。但话说回来,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在朝堂之上大发言论,虽然句句在理,也未免太过张扬,遭人嫉恨肯定是在所难免。他可以用18年的时间诵读各类书籍,写出绝妙文章,却不能用20年的时间尝出人间百味,体味人性的本质,这是贾谊为年轻付出的昂贵代价。
不可理解的是,到怀王遇难,贾谊已年过三十,在政治的不得志中度过了十来年的风雨岁月,当年的贾谊应该成熟了起来,意志也该坚强起来。可是,他的多愁善感似乎与日俱增,自责一年多后,竟在眼泪中白白丢了自己的性命。如果多一些坚韧和豁达,贾谊何至早早归天。
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可是在对待贾谊的问题上,显然处理欠妥。文帝无凝是欣赏贾谊的,可是,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相信别人的嘴。第一次见到贾谊,文帝就非常喜欢他,贾谊被贬三年后,文帝再度见他后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可见他对贾谊评价之高。可是,在群臣的抵毁中,文帝耳根软了,而且一软就软到底,终于没有再重用他,更没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欣赏归欣赏,冷落归冷落,文帝也是矛盾透顶。不过,这么个大才子,文帝也不想太荒废,于是长期把贾谊放在教师的职位上,一心一意为他自己培养儿子,这种大马拖小车的用人之道是文帝的悲哀,也是贾谊的悲哀。
错过对贾谊的重用,是汉文帝在用人上最大的失误和遗憾。否则,这位君王的业绩上,不知要增添几多辉煌。
再说周勃、灌婴等人,他们也是汉朝的元老重臣。经历了反秦大战、楚汉战争的血雨腥风,又在和平中度过了二十余年的光阴,可谓德高望重。在政治上,他们有着相当阅历,在人格上,也应有着足够修养。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天才少年,应该有着一个长者的胸怀,有一颗仁爱呵护之心。况且,人家贾谊也没有刻意要得罪他们,只是年轻莽撞,让他们感到心里有点不舒服罢了。可是他们就是容不下这个小字辈,还串通一气地损害他,显然不是有气量、有风度的表现。相对当年那个向文帝举荐贾谊的河南郡守,这批老臣倒显得逊色许多。
没有扶持一个英才,让他健康成长,而促使他早早陨命,周勃之流在历史上留下了并不光彩的一页。
回头再看贾谊。无论是在朝中当职,还是做皇子太傅,贾谊最为珍贵的品质就在于他对王朝、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在朝中为官的时候,贾谊改革各项制度,不可谓不兢兢业业。作为皇子太傅,他尽心尽责,从不懈怠。虽然他心情长期抑郁,但他不顾自己的地位和职位的限制,也不顾自身政见的不被采纳,而是反复上疏,虽个人不幸却心怀天下,贾谊的胸怀足够大,情怀也足够高尚。
再说到贾谊之死。虽然为怀王丢命不足以受到肯定,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贾谊责任感的强烈。其实,他并不满足于这个太傅职位,他还有着更高的政治理想,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在这个位置上的勤勤恳恳。他没有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态去发泄这种不满,去对抗这份不合理、不公平,相反,他为怀王之死无限自责,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显得那样地弥足珍贵。
年轻的贾谊匆匆走完他多才又多愁的生命历程,在短暂中有长久的启示,在悲切中有亮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