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屈原与毛泽东
公园前二百多年,在地大物博的诸侯楚国,有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诗人——屈原,他的故事因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被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历经两千多年后,在战国时属楚国的今湖南湘潭,诞生了一位诗人政治家——毛泽东。因无力改变楚国命运投江自尽的屈原大概不会想到,他的这位同乡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屈原与毛泽东,相距两千余年,而历史轮回中的巧合,又让两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人屈原,是今天的人们对屈原最常用的称呼。他创立的楚辞体,其感情的奔放,想象的丰富,文采的华美及风格的绚烂,开创了中华浪漫主义诗风。无独有偶,诗人毛泽东,也是毛泽东诸多身份中很重要的一个。他华丽动人的神来之笔,大气磅礴的诗词意境,将唐宋以来日渐陨落的中国诗词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早期的论文及后期的讲话稿,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说,毛泽东与屈原,同样吸取华夏大地的养分,练就了一身“下笔如有神”的绝技,这种绝技横跨二千余年,交相辉映,折射出万丈光芒。
政治家毛泽东,在大多数中国人处在彷徨中的时候,和他的同志们一起找到了中国掘起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在大多数共产党人迷茫的时候,率先找准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同为政治家,屈原在楚国面临秦国巨大的攻势面前,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刷新政治,对外主张合纵抗秦,收复祖国失地。从现在看来,这是当时的楚国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积极正确的政治主张,再度将屈原与毛泽东联系起来。而往更深层次探讨,两人的“先知先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熟读史书,善于以史为鉴。屈原作为一个学者,正处在战国中后期,他对春秋至战国的那段历史非常熟悉,对春秋以前的历史也进行了相当的研究,他正是在总结前人成败得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乎楚国国情的主张。毛泽东被誉为“掌上千秋史”,他精通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他在长征途中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说出与这个地方有关联的历史故事,他在抢渡大渡河的战役中,正是吸取了太平天国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与屈原,又有了惊人的相似之处。
1931年秋天,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进一步遭到排挤和打击,交出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实权,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闲人”。而当屈原奉命起草宪令,限制旧贵族的权益的时候,也遭到旧贵族嫉恨,他们千方百计离间他与楚王的关系,以至被革职,先后流放于汉北与江南。政治上遭受排挤,让屈原与毛泽东又有了相同的经历。
屈原在流放途中,游历了很多地方,写了大量的诗,他说:“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其烦冤愁苦、无以自解的心境,溢于言表,最后他跳江自杀。毛泽东在失去发言权的时候,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写了很多调查报告,为日后的崛起积累资源。当然他也写诗,不同的是,诗风与屈原迥然不同:“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其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心境跃然纸上。最终他通过积极的争取和说服,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从而绝处逢生。正是遭遇排挤这一变故,让我们看到了毛泽东与屈原最根本的差别,毛泽东顽强坚韧,在困难面前善于迂回斗争,屈原抑郁悲愤,在强权面前依然硬打硬拼,他只是被动地等待楚王能招他回朝,而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屈原如果不自杀,就一定能挽救楚国,但却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毛泽东当时沉沦了,他的人生及中国革命将是另一番景象。
如果果然有在天之灵,屈原也当感叹后生之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