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巴士底去!”1789年7月14日清晨,愤怒的巴黎市民,成千上万地向巴士底狱奔去。他们有的拿着火枪,有的握着长矛,有的手举斧头,人们高喊着,像狂涛一样涌向巴士底监狱。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始建12世纪,当时是一座军事城堡,目的是防御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城前。后来,巴黎市区不断扩张,巴士底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就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18世纪末,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法国国王在那里驻扎了大量军队,专门囚禁政治犯。
巴士底狱高100英尺,围墙很厚,有八个塔楼。上面架着大炮,里面有个军火库,装有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炮弹。它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活像一头伏在地上的怪兽,在那里虎视眈眈地随时准备扑上来,吞掉每一个胆敢对封建体制说不的人。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多少年来,人们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样痛恨这座臭名昭著的的巴士底狱。许多人都梦想有一天把它推倒,他们在等待时机。18世纪后期,法国国王为了满足奢华的生活,拼命向人民横征暴敛。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为凑钱继续吃喝玩乐,召开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
原来,封建的法国把国民分为3个等级。僧侣为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为第三等级。第一、第二等级的人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他们有钱有势,想尽各种方法压榨平民。参加“三级会议”的第三等级代表主要有工商业者、银行家、律师、作家等,他们急切希望改变封建专制的法国政治,争取获得自由和平等,因而得到广大巴黎市民的拥护。他们在开会的时候提出,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后来他们又宣布由自行组织国民议会,代表全体法国人民讨论国家大事。
第三等级代表的叛逆行动引起了国王的震怒和害怕,他马上出动军警,封闭会场,禁止国民议会开会。国王的专制行为,不仅没压住第三等级代表的反抗,反而火上浇油。他们表示一定要制成一部代表全体法国人民利益的宪法,否则决不罢休。1789年7月9日,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公开反抗国王,双方的矛盾更加激烈。
国王路易十六暴跳如雷,偷偷向巴黎调集了大量军队,准备逮捕第三等级代表,用武力解散国民议会。消息传出以后,巴黎人民十分愤怒,7月12日,数万巴黎市民上街游行。1万多市民涌到罗亚尔官的花园里,一个年轻人,站在一个高高的亭子上,大声喊道:“公民们,国王雇佣的德国兵正向巴黎开来,他们要屠杀我们,喝我们的血,拿起武器吧,这是我们唯一的生路!”
“拿起武器!”“拿起武器!”市民们齐声高呼,人们奔回家中,拿来了斧头、菜刀、铁棍、猎枪,又汇集起来,涌向王宫。这时,一队骑兵冲过来,是国王的近卫军,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手举马刀,野蛮地砍向群众,转眼之间,街道上躺满了市民的尸体,血流成河,群众只好四散奔逃。7月13日清早,巴黎全城的警钟一起敲响,血腥搏斗的一天又开始了。市民们首先冲向军火库,夺得了几万支火枪,手执各种武器的市民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阵地,巴黎市区内处处都有起义者的街垒。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夺取了整个巴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被国王军队占据中。
“到巴士底去!”起义队伍中响起了呼喊声,起义者从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封建堡垒。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首先用塔楼上的大炮轰击,然后从房顶上,窗户里攻击人群。猛烈的炮火阻止了前进的起义者,他们无法接近巴士底狱,只好从四周的街垒中向里面射击,但因为距离太远,根本无法伤宫到里面的士兵。
“大炮,我们需要大炮!”人群中有人喊道。许多人离开战场去寻找大炮。不久,大炮推来了,但都是一些旧炮,有的还长满铁锈,像几百年前的古董。一时也没有炮手,有人自告奋勇地出来开炮,一个酒保居然当了炮手。这些旧炮似乎也有了高昂的情绪,一个接着一个发出了轰击。一排排炮弹打在监狱的墙上,打得砖屑乱飞,烟雾弥漫。人们发出一阵欢呼。
然而,巴士底狱的墙的确太厚了,旧炮打出去的炮弹威力太小,根本无法打穿它。敌人的大炮倒是凶猛无比,起义者的伤亡越来越多。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巴士底狱前聚集了数万起义者,可就是拿巴士底狱厚厚的围墙毫无办法。有人主张冲到墙边,把墙挖个洞装上火药,真的有几个勇敢者拿着工具,提着火药桶冲向墙边。塔楼里,士兵的子弹雨点般射了过来,眼看就要接近围墙的勇士接连倒下,人们十分焦急。“我们现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街垒里传出一个洪亮的声音。
战场上一时沉寂下来,人们在等待着。又是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终于被拉来了,有经验的炮手随之而来。大炮发出了怒吼,一颗颗炮弹猛烈射向巴士底狱,围墙被轰塌了。守卫的士兵眼看大势已去,终于举起白旗投降了。接着,起义者把巴士底狱完全拆毁,象征着封建罪恶的巴士底狱从此永远消失了。为了纪念巴黎人民英勇攻占巴士底狱的伟大功绩,法国把7月14日,作为自己的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