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曾准确分析过天下形势,他认为:取北京,就像砍树,必须从两边砍,并且要拿下山海关必须拿下关外四城。(锦州、松山、杏山、塔山)
两边砍,一边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一边是皇太极的清军。
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皇太极这个分析确实很正确。若是只有李自成闹事,是可以解决的,只有皇太极闹事,也是可以解决的,偏偏这两个人一起闹事,就没办法了。
皇太极确实是一位出色的统治者,无论是搞政治、搞军事他都是一流。战略眼光、处事手段,他都具备。
后来一个人借鉴皇太极的这个思想,成功盗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
这次皇太极打算,不走山沟子了,打锦州。
战斗从崇祯十三年五月,皇太极围锦州开始。
此时镇守锦州的是祖大寿。
祖大寿不愧为辽东名将,自上次大凌河摆了皇太极一道后,死死守着锦州,皇太极硬是突不破,只得爬山沟子、啃长城。
祖大寿估计是吸取了上次大凌河之战的教训,对皇太极说:我准备了两三年的粮食,随你怎么围。
皇太极杠上了:你能吃两三年我围你两三年,吃四五年我围你四五年。
当然,这是扯淡。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来了。
洪承畴的兵,有十三万,什么宁远总兵吴三桂,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基本上辽东各镇的总兵全带来了。
也就是说,这十三万人,是明朝的老本。
皇太极的兵,包括蒙古、孔有德的汉奸军团,大概十万。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几个能打的,也全带来了。
四月,洪承畴达到杏山,与清军接战。洪承畴令吴三桂为先锋率军出战,清军大败,吴三桂首战告捷。
当时皇太极并不在战场,在沈阳,据说皇太极当时得了病,把围锦州的任务交给了多尔衮,自己回沈阳养病了。
听说首战失利,皇太极也顾不上,骑马赶回战场。
据说,走了一路,鼻血流了一路,日夜兼行五百里。张献忠也才三百里,皇太极真是太折腾自己了。
以八十公里的汽车时速来看,皇太极先生相当于开着汽车流了三个小时的鼻血。但皇太极是没有汽车的,给他一匹好马,除去中途换马的时间,假如骑的是汗血宝马,有五十公里的时速——皇太极至少流了五个多小时的鼻血。
这个流量,可以拿桶接了。
皇太极不愧为老领导,到达后,立马稳住了局势。
洪承畴听说皇太极来了,不敢冒进,把军队驻扎在宁远。
而此时兵部尚书陈新甲,以粮饷艰难为由,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崇祯也下令洪承畴速速决战。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率十三万人驻扎在乳峰山,打算居高临下。
居高临下,固然不错。但是一旦皇太极切断洪承畴的粮道,就完了。
我始终觉得,正是这个举动,导致了战争的走向。
见洪承畴有此举动,皇太极立马下令,包围乳峰山,并命阿济格攻塔山和杏山,截断洪承畴的粮道。
皇太极的速度太快,总兵曹变蛟放弃乳峰山,主动来攻皇太极,打算为乳峰山的明军突围争取时间。
围是突了,突完就跑了。带头跑的是大同总兵王朴。
突围这东西大都是在深夜,夜黑风高的,估计当晚也没月亮,伸手不见五指。“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王总兵能在这种情况下辨清方向,方向感不是一般的强。
幸运的是吴三桂也逃了,跟王朴不一样,吴总兵多少还是有点职业操守,他还会回来的。
到头来这么群人,没突围多少,反倒自相践踏,基本上都没跑出去。
而一边争取时间的曹变蛟大败,自己也受了伤。
与此同时,吴三桂重整兵马,率军来援松山,中了皇太极的埋伏,也被打败,退回宁远。
洪承畴带了十三万人,经皇太极这么一整,折去了三分之一。
九月,皇太极病重再次撤离战场,留多铎、豪格守城。
洪承畴试过突围,失败,退回松山。
崇祯听说洪承畴被围,马上派兵救援。十二月,洪承畴听说援兵来了,点了六千人马再次突围,再败,退回松山城。
此时锦州被围,祖大寿不怕,他有粮。松山被围,洪承畴怕得很,他没粮。
眼看大凌河的惨剧又要上演,大多数明军都投降了清军,有些耍小聪明的逃亡杏山,中途中埋伏身亡。
崇祯的援军,本来就是意思意思,意思完了就没意思了。
松山被围了半年。
崇祯十五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承德见大势已去,把自己儿子送去清营当人质,打算和清军来个里应外合,十分有诚意。
三月,松山城破,曹变蛟、王廷臣等被杀,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俘后,大义凛然,挺起脖子,就等一刀。
皇太极说,我不杀你。
洪承畴说,我不会投降的,不杀我,我就自杀(绝食)。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感动得两眼泪汪汪,真是忠臣啊,又是给洪承畴烧高香,又是料理后事。紧接着第二个消息就来了,洪承畴投降了。
把崇祯气得脸都绿了。
其实洪承畴是真打算捐躯的,不过没捐成。关于他的投降,也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皇太极他老婆劝的,还有人说是范文程劝的。
总之,洪承畴投降了!
洪承畴投降后,驻守锦州的祖大寿也率军投降,这次他是真投降了。
从此,明朝在关外的土地仅剩吴三桂镇守的宁远。
天启二年,孙承宗开始部署防线。
崇祯十五年,宁锦防线宣布崩溃。
磕死了努尔哈赤,磕了皇太极十六年。
够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