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兴社的成立与说法,有很多版本。其实,复兴社是一帮忧国忧民的黄埔学子,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部成立的社团。他们主张效仿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褐衣党与黑衫党,以领袖意志为最高目标,创建中华复兴的政治新局面,达到国家大一统目的,故全称叫“中华民族复兴社”,取意复兴中华的意思。1930年3月1日复兴社成立。复兴社成立初,成员不过四十余人,中央干事有十人:他们是贺衷寒、澧梯、滕杰、周复、康泽、桂永清、潘佑强、徐亮,郑介民、邱开基。候补干事三人:侯志明、赵范生、戴笠。这就是后来所传说的十三太保。
复兴社的发起人滕杰(黄埔四期、曾在日本留学),是复兴社的灵魂人物,他的妻子也是复兴社成员。复兴社的领袖贺衷寒(黄埔一期)在发展复兴社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他因为在西安事变中主张武力解决,所以蒋介石对他一直心怀不满,使他终生不得志。复兴社的理论家刘健群,字席儒,祖父从江西吉安迁入贵州,最后定居在遵义。刘健群少年时代,家庭生活拮据,上学时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老师瞧不起。后来他在贵州的省立政法专科学校读书时,也是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因此他以“艰困少年”自嘲。当时国民党内思想活跃,有的人提出以“领袖的力行哲学”为纲,提议建立“力行社”;有的人针对当前的形势提出成立“救亡社”;有的人却主张应该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刘健群根据《墨索里尼谈话记》,写了一篇叫做《改组国民党的刍议》的文章呈给蒋介石。
主要内容说:国民党内体制腐朽,派系林立,建议按照德意法西斯方式改组国民党,建立起领袖的绝对权威。办法是组织忠诚的青年党员,开创运动以挽救党的危亡;仿效意大利褐衫队、德国党卫军核心组织形式,忠于领袖,建立特种突击队,穿戴蓝色衣帽,开展有益于党国的活动。平时可在公共场所、车站、码头、广场等地方参加义务劳动,制造一种向上的政治舆论,促使人民改变对国民党的看法。淘汰保守者,培育新人,巩固国民党对全国的统治地位。组织的名称应叫“蓝衣社”。他认为,蓝色代表和平、进步、服务,不以巧取豪夺为目的,它不同于红色的恐怖,白色的消沉,黄色的软弱,黑色的污浊,突出显露出国民党的蓝色伟大。
这篇文章深得蒋介石的欣赏,他觉得这样正好可以突出领袖的权威,为此蒋介石立即召集了几个心腹黄埔学生,将刘健群的建议书交给他们审议,经过多次的讨论研究,最后由贺衷寒、康泽等人草拟了组织秘密法西斯团体的方案,并审定为“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但是,由于国民党的党旗是蓝色,他们又习惯穿蓝色制服,意与群众融为一体,很多人称他们是“蓝衣社”,而且“蓝衣社”的称呼延续多年,甚至变成了军统特务的代名词。刘健群虽然不是“中华民族复兴社”的干事,但是经过蒋介石的批准,在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宣誓入伍,对一个非黄埔系的人来说,算是“破格”了。刘健群加入了复兴社后,尽管没有捞到权位,但有了晋身之阶。他善于把握机会,在蒋介石召见时,他对当时局势的分析有理有据,颇有诸葛亮的“隆中对”意味,很对蒋介石的胃口。他与别人交往态度谦和,头脑清晰,反应灵活。他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理论,被称为复兴社的核心理论。在复兴社创始人游说下,终于联合国民党军内的一群有志青年,结成社团,希望肩负起救党救国、抵御外侮的历史使命。
复兴社成立之初,处于半公开状态,后来成为国民党黄埔系的精英派,由此成为全国人人皆知的小团体。复兴社对内励精图治、纪律严明,在腐败成风的国民党中不啻是吹入清新的气息;对外则是剑指贪官污吏与日寇汉奸,日本特务组织对复兴社恨之入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由此双方也进行了多年的明争暗斗。
从康泽所起草的《纪律条例》中看出他们的宗旨:(1)不得违背主义和领袖;(2)不得违抗命令;(3)不得泄露机密;违犯以上各条之一者,处以死刑。(4)不得有小组织活动;(5)不得偷生怕死;(6)不得贪赃枉法;(7)不得吸食鸦片;(8)不得娶妾;违犯以上各条之一者,处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
戴笠原名叫戴春风,189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和许多黄埔学生不同,戴笠自幼不喜欢读书,没有黄埔众生所常见的酷爱学习、关心时局的习惯。到了28岁时,投考黄埔,编入六期。此时的戴笠,在才情纵横的黄埔学生中,辈分既小,职务又低,名声又不好,许多人歧视他。能参加这个秘密组织,徐亮对他帮助很大。在“清党”中,戴笠显示出特工天才。他所在的学兵连共有20余名共产党人,他们的政治立场十分明确,戴笠暗中记录每个人的言行,然后判断谁是共产党员,被他举报后全部逐出黄埔学校,他由此引起蒋介石的重视。戴笠趁热打铁,每当蒋介石来黄埔军校时,戴笠准时出现他面前,恭敬地致以军礼,汇报他的特务工作,令蒋介石十分满意,也认识到特务工作的重要性。一次蒋介石召见了戴笠,仔细询问了情报工作,然后走到案前,在宣纸上书写下“艰苦卓绝”四个字赠给戴笠,说:“这是我给你的赠言。
希望你努力去干!”戴笠接过宣纸,眼睛潮湿了。临行前,蒋介石对侍从毛庆祥说:“你向警卫人员打个招呼,今后,若戴笠来见我,必须尽快通报,不得拖延,更不许阻拦。”受宠若惊的戴笠一听这话,感到眼前一片光明。不久,蒋介石指定机要秘书毛庆祥负责与戴笠联络,传递情报,并特意关照毛庆祥:“倘若戴笠确有紧急情报,可带他随时晋见。”毛庆祥转达蒋介石的这个旨令后,戴笠兴奋极了。蒋介石充分信任戴笠的原因,除了他们私下彼此信任外,还带有浓厚的宿命色彩。戴笠的老家是“江山”,蒋介石雄心勃勃要征服全国,一统江山,他看好了从江山县走出来的这个忠心耿耿的浙江老乡了;因为戴笠老家又是保安乡,而蒋介石对自己的运气很迷信,有戴笠的“保安”,他的“江山”会稳如泰山,还有什么顾忌的呢!所以在老蒋的鼎力支持与高度信任下,戴笠全力经营军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成为他的鹰犬,在谍报上为蒋介石奉献毕生的忠诚。
当时的复兴社分总社、支社、分社和小组四级。总社设南京,蒋介石任社长。下设干事会和监察委员会。干事会为执行机关,下设人事、组织、训练、宣传、特务、总务等处。特务处成了后来的军统局的基础。监察委员会下设书记、调查、审核等处。支社是省(市)一级领导机构。支社下设分社,分社由三个以上的小组组成。复兴社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发展组织,扩大影响,“组训”青年党员,派人到部队去监视军官;二是广泛宣传“三民主义”理论;三是对国民党内非蒋派系进行渗透、策反,对国内各地方派系军队进行瓦解收买等工作,清除党内“反动分子”,并没收其财产;四是厉行反共,清理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苏区进行颠覆、破坏、搜集情报等特务活动,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围剿“苏区”。
后来,蒋介石将南昌行营的调查科与复兴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军事委员会特务处,由戴笠任处长。当蒋介石重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时,“军统局”内设两个处,第1处负责党务调查(即后来的中统),由徐恩曾担任处长,主要任务在各地建立国民党组织,发展党员。对其他政党和政治势力进行分化、瓦解,或者策反;第2处为特务处,由戴笠任处长。任务重点针对敌对势力、军事集团进行谍报搜集、敌方势力的瓦解。1938年,按照蒋介石的指示,特务处成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后,戴笠开始他最“闪亮”的人生阶段。
军统局内共设有八处、六室、一所;在大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重要城市设特别组,连伊犁、拉萨都设有机构。“军统”的基本组织是“组”及直属情报员,特工人员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以及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控制了大专院校的“抗日锄奸团”、海关、边卡和交通要道的“缉私大队”、“税警大队”、“盐警大队”、铁路沿线的“交通大队”,以及江南沦陷区的“忠义救国军”等武装部队;军统利用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特务活动。蒋介石不仅利用军统破坏共产党的组织,也利用军统排斥异己。可以说,戴笠是靠复兴社起家的关键性人物,也是因为创建复兴社而成就他的一生。他在军统局担任副局长,并一直干到他死在任内。
到了1938年时,蒋介石见复兴社发展得很快,有的人甚至以复兴社社员自居,冷淡了国民党的存在,还发生多起不利于国民党声誉的事件,为此他认为复兴社的存在,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利益,便命令复兴社解散了。但是复兴社社员后来仍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成为黄埔军校内部的一个派系。
由复兴社衍变的军统与中统,始终贯穿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岁月。中统与军统是同属于国民党的特务机构。中统是属于国民党中央管理的机构,所以称为中统。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处,后期改成军委会统计调查局、国防部保密局,因其属于军队序列,所以简称军统。双方为了在蒋介石面前争宠、争势力范围、争经费、争主导权,矛盾重重,成为国民党内部公开的秘密,令蒋介石头疼不已。
抗日战争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从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者转变,因此军统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地方组织被严重破坏,中统的作用逐渐为军统所取代。加之蒋介石对戴笠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他对蒋介石的命令绝对服从,又是蒋介石的最可靠的亲信;而中统主要是由国民党CC系的陈立夫、陈果夫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介石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扶持。到了国民党退往台湾后,中统完全丧失了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却得到保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