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领导方法,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中运用的门路和程序等。如《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论语》:“可谓仁之方也已。”杨惊注:“方,法也。”
人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领导工作也不例外,总是和一定的领导方法联系起来的。方法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错了,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造成损失。一个人问上帝,“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呢?”上帝说:“您想知道吗,那好,我带你去看一下。”他们先来到地狱,屋里有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绝望而又饥饿。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要长。自己没法把汤送到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么悲苦。“来吧,我们再去看看天堂吧!”于是他们来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地狱没有什么两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大家都快乐地唱着歌。“我不懂。”这个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与条件,他们快乐,而另一个房间里的人很悲惨?”上帝笑着说:“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在于方法不同。这儿的人们会喂别人。”是的,天堂、地狱的区别原来竟是这么简单。喂别人,是天堂;顾自己,是地狱。方法不同,结果截然相反。
毛泽东同志曾经把方法比喻成过河的“桥”和“船”。“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相传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在教学中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方法别具一格。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们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则经过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干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可见方法至关重要。
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思想即意识、主观、思维、精神、心灵等,也就是人心。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内心世界,经营人心的工作。领导工作就是为了一个预期目标而奋斗的过程,要完成这个目标,没有大家共同奋斗是不可能完成的。
善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保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性工作。
(一)重视人心
要重视人心经营。在领导工作的诸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而人是由心支配的。《封神演义》中第二十七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商纣王为妲己治病为由,挖了比干的心,比于并没有死。他骑着马往北门而去。只闻风响之声,听得路旁有一妇人手提筐篮,叫卖无心菜,比干勒马问:“怎么是无心菜?”妇人说:“民妇卖的是无心菜。”比干曰:“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曰:“人若无心,即死。”比干大叫一声,撞下马来,一股热血溅尘埃。
这告诉我们,人没有心就会死。这里所说的“心”指的是心脏,是生理器官,实际上“人心”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思想意识,是人们的司令部、指挥官。古人云“心之官则思”、“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无不把得人心作为制胜之道。孔明“七擒孟获”就是一例:孔明为征服南蛮之地,七擒七纵,为的就是收服人心。孟获口服心更服,达到长治久安之目的,孟获垂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曾胡治兵语录》是蔡锷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军、用兵方面的言论而编成的一部语录体兵书,总共十二章:第一章将材,第二章用人,第三章尚志,第四章诚实,第五章勇毅,第六章严明,第七章公明,第八章仁爱,第九章勤劳,第十章和辑,第十一章兵机,第十二章战守。其中前十章讲的就是思想政治,把思想政治当作建军的根本。蔡锷(1882—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1911年春,蔡锷由广西赴云南担任新军训练工作。数年的军中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所谓的“新军”,依然是风气败坏,纪纲废弛。“基础已坏,欲挽回补救,决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奏功”。面对这种现状,他感到只有号召“多数同心同德之君子,相与提挈维系,激荡挑拨”,“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才能“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正好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委托他编写一份“精神讲话”的教材,蔡锷认为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多洞中窍要,深切时弊”,于是便从他们的奏章、函牍和日记中,摘取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分类凑辑,取名《曾胡治兵语录》,以此作为云南新军的“精神讲话”。该语录成书于1911年夏。1917年蔡锷去世一年后,上海振武书局公开印刷,梁启超为之作序。1924年蒋介石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名义印发黄埔军校作为教材。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语句解》下发部队。解放后因政治原因该书一度绝版。
曾国藩和胡林翼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家的,他们的军事思想,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是,曾胡善于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注意吸收和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尤其是以理学家的身份谈兵,以思想政治工作治军的重要内容,富有借鉴意义,如治军方面的“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不在强敌,而在人心”,“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治军之道,以勤为先”。用兵方面“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用兵之道,全军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敌为上策,得城池次之”等等,应该说是有意义的。
毛泽东曾经说过:“欲动天下者,先动天下之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赶走美蒋反动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胜利,就在于应了中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之古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有组织部、宣传部,后又加了统战部,这三个部主要目的是做人心工作,只不过组织部侧重于干部的考察与使用。共产党及其军队,始终都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可以说,共产党的胜利就是人心经营的胜利。
(二)激励人心
激者,激之使奋起。激励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之中,维持高昂的情绪。经营人心,首先要了解人的需要,人的动机。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其巨著《人的激励理论》中阐述了人类五级需要层次理论:一是生理的需要,指个人生存必须满足的需要,是最基本、最低层的需要,包括食物、水、空气、休息、保暖、性的需要等等,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因素主要有维持最低生活费用的工资和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生活、工作条件;二是安全的需要,指一种对安全的、稳定的、有保证的环境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治病、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因素主要有安全设备、公正的规章制度、就业保障、保险制度、退休制度、劳保医疗制度、较好的工作条件等等;三是归属的需要,指对社会交往、情感、友谊、爱情等的需要,包括得到他人关心、爱护、认同、友好帮助等方面的需要,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因素主要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友好的群体、温暖的家庭、愉快的合作等等;四是尊重的需要,指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增强自信、个人威信、受到他人的重视、赏识、良好评价等方面的需要,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务、等级、能力、学识、奖励、荣誉称号等等;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一种最充分地发展个人的真正潜力、创造性地表现个人技能和才干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自我满足、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因素主要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独立自主的工作条件、足够的权力和资源等等。人只有得到自我满足的同时才会精力充沛地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想管好人,首先必须了解人这个个体本身的需要,进而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个人需求为基础激发鼓励,达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动机,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本来是一个最被人忽视,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答案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你看,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使这个员工受到了感动,并以身相许。这也正合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金钱对调动下属们的积极性不是万能的,而赞美恰好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你对他们真诚的表扬与赞同,就是对他价值的最好承认和重视。而能真诚赞美下属的领导,能使员工们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并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才能。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许。有这样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妈妈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半饭,并且没让她喂。
调动欲望,激励人心,是成就事业的第一要求。毛泽东不满足黑暗统治,产生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想法,树立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心壮志,成就了千秋伟业。跟着他一起闹革命的农民、工人,后来也都成了元帅、将军,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彪炳青史的功勋。从本质上说,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没有一个人是满足于现状的,都是愿意拼死一搏的,哪怕是一个普通人,就如前面的韩国的清洁工,潜意识中也有伟大的理想,都希望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高明的管理者,就应当善于利用人的追求欲,向其展示美妙的远景。鼓励其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励人们的雄心和信心。英国某教堂墙上有这样一块碑文,上面写道:干活如果没有远景就会枯燥乏味,有远景而没有实干只是一个空想,有远景再加实干就成就了世界的希望。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探花。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想的激励,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只有树立了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同时还能不断取得成就,使人人都切实感到正在一点一点地接近成功目标,人们才会不断地增强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的聪明才智,才会使千百万颗鲜活的心随着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节拍一起跳动。
(三)利导人心
我们讲调动人的积极性,当然要强调道德理想,但仅仅有空泛的理论和激昂的口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给人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真正稳定人心,凝聚人心。
《韩诗外传》载:孔门高弟曾子开始出来做鲁国莒邑的地方官,得粟三秉(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十六斛为一秉),方始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只注重待遇收入,而轻视自己本身的得失。当他父亲死了之后,齐国欢迎他去做宰相,楚国也欢迎他去做宰相,晋国也欢迎他去做宰相,但他都推辞了,不肯出去做官。在这个时期,曾子是专心重视他本身的学养,而不重视俸禄的待遇丰薄和官职地位的高低等问题,因为此时已经没有孝养父母的负担了。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用大量的史实证明经济和政治、利益和道德关系后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太史公的这番话,用现代经济学的语言表述,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思是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井市。”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